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1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专利文献3922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做人与处世、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史料等;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相关文献由10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祚明、何开庸、李永等。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研究学者
- 李祚明
- 何开庸
- 李永
- 孙桂英
- 思明
- 柯琪
- 笑蜀
- 苗英健
- 葛舒菲
- 金祖孟
- 严济慈
- 于日良
- 云悠洋(供稿)
- 亢祖合
- 余佳
- 倪友春
- 傅勇斌
- 冒荣
- 冯建军
- 冯磊
- 刘善教
- 刘示范
- 刘羡冰
- 单树模
- 博仔
- 厉知
- 叶秋橙1
- 向蓓莉
- 吴忠良
- 周丹丹
- 周志强
- 周昭坎
- 周洪宇
- 周洪宇1
- 周谷城
- 国槐
- 夏晓虹
- 孟杰
- 宋桂奇
- 尚书
- 张丹枫
- 张侃
- 张天白
- 张文郁
- 张磊
- 张胤
- 张铁君
- 张锡昌
- 张高萍
- 張育瑾
-
-
-
郑辰玉
-
-
摘要:
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赵忠尧,在叶企孙的邀请下一同北上清华大学应聘,并在第二年正式成为清华的教员。在清华的工作中,赵忠尧越发感到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因无法接触到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赵忠尧着急万分。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去美国留学。他向老师和朋友借了一些钱,带着简单的生活用品远赴美国求学。
-
-
孟杰
-
-
摘要:
中国科学社与国立东南大学(东大)的绾合不仅得益于在"时缘""人缘"和"学缘"上的偶然性,其宣扬的"求真是已"的科学精神,与南高-东大学人"不激不随"的文化保守气质更呈现出一种殊途同归的必然性.中国科学社自创立起就旗帜鲜明地以"科学精神"表征科学的本质,长期致力于国人对科学认知的纠偏从而实现科学价值的回归.随着社员学成归国,他们科学研究的志趣得以与科学人才的培育无缝对接,促成东大从单一的"教学"向集"教学、科研、推广"一体的现代大学职能进行探索与跨越."科学"与"保守"催生出的东大精神理应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被重新认识.
-
-
里克
-
-
摘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了气象学课程,开创了在我国高等学校讲授现代气象学的先河。40多年的发展,气象学科扩展为气象系,又形成了南京气象学院。到今天,当年的一个科系已经壮大成拥有理、工、商多个学科门类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大气科学作为学科特色的它,是公认的“中国气象人才摇篮”。
-
-
冯建军
-
-
摘要:
1919年,杜威的中国之行,不仅是20世纪上半叶中外教育交流史上的一项盛事,而且影响了近代中国教育乃至社会的发展.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高师)作为杜威来华的邀请方之一,在杜威来华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南高师与东南大学的师生郭秉文、陶行知、陈鹤琴、郑晓沧、汪懋祖、徐养秋、常道直、刘伯明、姜琦、吴俊升等都深受杜威教育哲学影响,在宣传和传播杜威的思想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杜威的中国之行,以南高师为据点,以杜威的弟子为核心,形成了中国杜威教育学派,改变了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方向.他们把杜威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试验学校,引领了近代中国的教育变革.
-
-
周洪宇;
李永
-
-
摘要:
五四爱国运动前夕,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作为新知识界的嘉宾被隆重邀请到中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两年访华之行.杜威所宣传的实用主义学说,因内容精深、适合所需、易于接受而成为流行于五四时期思想文化界的一股热潮.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作为负责邀请的三大教育机构之一,因郭秉文、陶行知等学人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与杜威的师承关系,他们参与邀请、广为宣传、积极筹资、译述陪伴,可谓出力颇多,使杜威的访华之行卓有成效.反之,杜威以南京高师为南方重要活动基地,通过参观考察、讲演问答、系统授课等方式为南京高师成为东南学术重镇添砖助力;如从长远来看,更是深度传播了实用主义,广泛联系了欧美学者,有效推进了国际交流,为南京高师以至东南大学成为最具规模的现代化大学贡献频多.
-
-
-
-
-
-
摘要:
作家简介竺可桢(1890.3.7-1974.2.7),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6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
-
贾春平;
张胤
-
-
摘要:
郭秉文是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受赴美留学经历以及杜威等教育家的影响,其师范教育思想逐渐形成。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郭秉文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第一,师范教育思想的产生,主要受留美教育经历以及杜威等教育家的影响。第二,师范教育思想的内容:'寓师范于大学',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综合性大学——东南大学;实行多科并举,学术并重,培养'通专结合'的人才;师资力量来源多样,培养严格。第三,对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高校要相应地开设多元学科和多样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高校要培养学识渊博又精通某一领域或专业的人才;高校要重视师资来源的多样化,师资培养的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