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1年内共计18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外交、国际关系、世界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8708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国际展望、北方论丛、广东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一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等;华盛顿会议的相关文献由161位作者贡献,包括熊斌、祝曙光、张北根等。
华盛顿会议—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708篇
占比:99.05%
总计:18888篇
华盛顿会议
-研究学者
- 熊斌
- 祝曙光
- 张北根
- 金卫星
- 马建标
- 于利民
- 冯晖
- 宋亚文
- 崔惠玲
- 张宇(摘)
- 林家恒
- 茹莹
- 许冠亭
- 赵增强
- 郑则民
- 金明燮
- 金正珉
- 陈娅宁
- 三谷太一郎
- 严君
- 于佐臣
- 仇华飞
- 任宣羽
- 何刚
- 倪屹
- 冯夏根
- 刘复才
- 刘存宽
- 刘宝东
- 刘振岚
- 刘桂芳
- 刘永尚
- 刘潇湘
- 刘笑盈
- 刘萍
- 初景利
- 印少云
- 向焱
- 吴建国
- 吴机鹏
- 吴正俊
- 周宇清
- 周斌
- 周晓辉
- 哈艳秋
- 唐格森
- 唐洲雁
- 唐烈
- 喻逸凡
- 夏耘
-
-
蒙应来
-
-
摘要:
因北京中央政府权威衰微,所产生的"谁能代表中国"出席华盛顿会议资格之争,加剧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对立,无法实现统一对外的外交原则.中国社会为维护国权、监督北京政府,遂推选余日章为国民代表之一,介入国家权力的外交层面,参加华盛顿会议.余日章最初不愿担任名为荣誉、实为棘手难题的国民代表一职,终为谋求中国独立自主和基督教中国化,以国民与教民的双重身份投身其中.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余日章暂代国民代表领袖,与北京政府之间历经了由对立转向合作的过程,并推动山东问题的解决.事实上,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余日章虽然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有限,但在国家建制层面,其由对立者向合作者转变,表明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之间依然遵循着国家主导的传统,二者在对立中合作,合作中亦有对立,而余日章于其中扮演着连接国家与社会的纽带作用,这也表现出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
-
-
盛葳
-
-
摘要: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爱尔兰独立,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中国共产党在嘉兴成立。就在这一年,王麦杆(王兴堂)出生在山东省招远县齐山镇的玉甲村。生逢乱世,注定了他必然有一个坎坷的童年。1930年,因家乡受灾,9岁的王麦杆随家人逃荒至黑龙江黑河,但这并未让他和他的家人安定下来。仅过了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王麦杆又随家人返回关内,定居上海。
-
-
徐昕
-
-
摘要:
顾维钧一生追求平等,坚持外交独立,致力于废除不平等条约,具有强烈民族意识.他主持北京政府时期的外交活动期间,先后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以及中苏建交谈判等重大外交场合奉行独立外交原则,辛勤奔走,据理力争,维护国家主权,追求平等原则,改变了列强眼中中国总是"始争终让"的外交形象,用他过人的智慧和外交才能为中国争取了最大程度上的权利.
-
-
-
-
崔斌
-
-
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争夺重建国际秩序的主导权进而争霸世界,美国与英国在巴黎和会上围绕国际联盟的建立和对德和约的签订,在华盛顿会议上在英日同盟的存废、海军军备竞赛和中国的“门户开放”等问题上展开斗争与合作,共同构建起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
三谷太一郎
-
-
摘要:
战争的硝烟散开之后,在以英、美为主的战胜国的领导下,新的国际秩序逐渐形成,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起源于1919年的凡尔赛和平会议,并在1921年到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得到了详细阐述。在华盛顿会议上,《四强条约》和《九国公约》试图冻结太平洋上的现状。
-
-
肖如平;
章福美
-
-
摘要:
黄郭(1880~1936),字膺白,浙江上虞人,毕业于日本振武学校,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出任沪军都督府参谋长兼沪军第⒉师师长、南京临时政府兵部总监。1921年任北京政府华盛顿会议代表顾问。1923年署理北京政府外交总长。1924年参加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代理内阁总理。1926年应蒋介石之邀参加北伐。
-
-
王晓红
-
-
摘要: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所签订的合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包含《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该体系的形成,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逐渐形成了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
-
-
马建标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一届青年学术讨论会》
| 2009年
-
摘要:
余日章和蒋梦麟所代表的留美学生群体与以上海总商会、江苏省教育会为首的沪上中间派所结成的亲美势力,是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影响中国外交政策走向的一个新兴的政治集团.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为余、蒋等亲美派提供了一次实践联美制日方针的表达机会.围绕余、蒋当选国民外交代表的问题,北京政府、广州政府与上海中间势力的互动,基本上是通过留美学生的私人网络进行的。共同的留美学生身份是不同政治阵营相互沟通的一个渠道,并为所谓的“超党派合作”提供一种微弱的可能性。国内政治的分裂,不仅促使亲美派内部分化,也致使余、蒋不能正常地履行他们的国民外交代表使命.广州政府和直系军阀等反北京政府的政治集团时刻都在关注余、蒋的言行,以便从中猎取政治斗争的资源.北京政府也对余、蒋的言论高度重视,并希望借助余、蒋的言论来为其外交政策作辩护,以便获得公众舆论的支持。在华盛顿会议后期,鲁案直接交涉谣传的发生与蒋梦麟等人发回国内的电报有直接关系。直接交涉谣言为广州政府和直系军阀吴佩孚提供了一次攻击北京政府梁士诒内阁的藉口,华盛顿会议的外交问题于是演变成内政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