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问题
山东问题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0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世界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专利文献6498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党史纵横、齐鲁学刊、社会科学研究等;
山东问题的相关文献由115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尊严、余世诚、佚名等。
山东问题
-研究学者
- 黄尊严
- 余世诚
- 佚名
- 冯晖
- 刘际钢
- 叶介甫
- 张北根
- 张静如
- 李洁
- 林家恒
- 王万盈
- 郭谦
- 陈彦冰
- 韩磊
- 丁龙嘉
- 万宗喜
- 于佐臣
- 于治臣
- 倪屹
- 刘家宾
- 刘振岚
- 刘柏林12
- 劳允兴
- 印少云
- 及朋华
- 古田
- 史学通
- 叶永东
- 向焱
- 吴凤英
- 吴建民
- 吴正俊
- 唐彩霞
- 唐烈
- 姚波
- 孙芹丽
- 孟红
- 宋亚文
- 宋景田
- 宋江克
- 崔乃红
- 张培义
- 张守富
- 张忠年
- 张景文
- 张睦楚
- 张青玺
- 彭明
- 徐宏英
- 徐畅
-
-
-
-
韩磊;
李洁;
陈彦冰
-
-
摘要:
巴黎和会上,日本以退出巴黎和会与国际联盟相威胁,迫使美国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交给日本,进而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华盛顿邮报》发表大量新闻报道及社论,密切关注山东问题及五四运动,对日本在中国及远东地区的势力扩张、威尔逊的对日妥协政策、中国五四运动的性质、爆发原因及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表面上观察、思考中国问题,实际上体现了美国主流媒体在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时期对维护美国国家利益、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等战略问题的深入思考。
-
-
杨璐
-
-
摘要:
关于1919年的"巴黎和会"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作为战胜国的第一次亮相,对于中国外交的发展现状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关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中的外交体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外交代表团与中国外交、巴黎和会中国问题的讨论、国际强权政治与中国重建国际影响.
-
-
李文明
-
-
摘要: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团提出将“种族平等”原则写入国联盟约,该提案由于引起英美等国的强烈反对而遭和会否决。日本提出“种族平等”原则主要是为了解决本国公民在海外遭受种族歧视问题,以及确保日本在国联中不至因种族问题而影响其地位。然而,随着和会的进行,日方的这一诉求却在客观上变成其在山东问题上迫使美国对日妥协的重要因素。中国代表团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地卷入了这一问题的争论,由于中方在“山东问题”上亟需仰赖英美等国的帮助,因而只对日本表示了有限的支持,这充分反映了一战之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地位的脆弱性。
-
-
马建标
-
-
摘要: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期间,王正廷在未事先征得广州军政府的同意下,擅自接受北京政府委任其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全权代表资格.由此造成一部分广州非常国会议员对王正廷行为的不满,他们攻击王正廷的行为是背叛南方政府的"失节"行为.这一舆论背景使王正廷在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中的身份资格陷入危机之中.北京政府代表认为王正廷"代表南方",而广州军政府代表陈友仁、郭泰祺等则否认王正廷"代表南方".此种孤立无援的政治处境,让王正廷的政治身份陷入危机之中.为了摆脱此种危机,王正廷高举"反日旗帜",先后攻击有亲日嫌疑的梁启超为"卖国贼",进而散播"顾曹联姻"的谣言,藉以标榜他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
-
黄磊
-
-
摘要:
巴黎和会中,诸强枉顾中国主权,将德国在山东权益全部移交给日本,中国国内随即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并最终促使中国和会代表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山东问题成为悬案.此时期的国内舆论,一面积极关注国外(主要是英美法三国)对中国拒签的反应;另一面对以补签和约为交换条件的美英调停极力反对,并最终促使了第三国调停的失败.
-
-
-
黄磊1
-
-
摘要:
巴黎和会中,诸强枉顾中国主权,将德国在山东权益全部移交给日本,中国国内随即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并最终促使中国和会代表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山东问题成为悬案。此时期的国内舆论,一面积极关注国外(主要是英美法三国)对中国拒签的反应;另一面对以补签和约为交换条件的美英调停极力反对,并最终促使了第三国调停的失败。
-
-
杜品
-
-
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包括巴黎和会期间,日本利用欧美列强无暇东顾的"天佑"良机,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殖民权益并试图独霸中国。为此,日本采取了军事占领与外交博弈相结合的方针,协调欧美列强,施压中国,迫使北京政府签订条约,将侵略成果条约化。日本的举动,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弹。作为民国初期著名的精英人物,梁启超对中日两国的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解读,并据此提应对策略,或主张对抗,或呼吁合作,或坚决抵制,对日策略的基调多次发生起伏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变化反映了一战与巴黎和会期间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其中,有若干历史经验教训值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