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安全
区域生态安全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普通生物学、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97584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科学进展、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首届世界生态安全大会、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等;区域生态安全的相关文献由22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伟、张豫、王耕等。
区域生态安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97584篇
占比:99.98%
总计:497703篇
区域生态安全
-研究学者
- 吴伟
- 张豫
- 王耕
- 袁少雄
- 黄光庆
- 任志远
- 吴开亚
- 左伟
- 王桥
- 陈新庚
- 韦朝海
- 高长波
- 何俊
- 何琼
- 吴玉鸣
- 周寅康
- 周慧珍
- 喻光明
- 孙世群
- 宫清华
- 张国成
- 张强
- 张晓琳
- 张燕
- 彭晓春
- 李文华
- 李艳菊
- 李达维
- 梁卓均
- 梁鑫源
- 王孟洲
- 禚昌芬
- 胡秀芳
- 赵军
- 赵钧一
- 郭青海
- 金晓斌
- 韩博
- 高吉喜
- 鲁迪
- 黄青
- LI Jing REN Zhiyuan ZHOU Zixiang
- Li Wenhua
- 丁建丽
- 万里洋
- 于成学
- 于长立
- 仲启铖
- 任婕
- 余文波
-
-
曹炜
-
-
摘要:
30年,弹指一挥间!黄河水利委员会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监督局(简称“晋陕蒙监督局”)因“黑三角”煤炭开发而应运而生,伴随着我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蓬勃发展而兴,又因黄河的保护治理需要而不断得到加强,成为区域生态安全的守护神、黄河生命健康的守卫者。大河东去,奔流入海。黄河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5省(区)所形成的“几”字弯环抱地带,由白银、银川、包头、榆林、临汾等20个市(盟)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组成。该区域是我国罕见的能源富集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边疆地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地区、传统特色农牧区、民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区,具有“七区合一”的显著特点。
-
-
张晓琳;
金晓斌;
韩博;
孙瑞;
梁鑫源;
李寒冰;
周寅康
-
-
摘要:
生态网络识别与优化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研究手段.立足图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以长江下游平原区的金坛区为例,利用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POI数据等,通过最小面积阈值、最佳距离阈值分析,识别了区域现状生态网络,开展了生态盲区指导下的生态网络优化,并对优化前后的生态网络性能、区域生境斑块重要性进行评价,取得以下研究结果:①开展生态盲区指导下生态网络优化,可显著提升区域景观连接度,且在生态水网区域具有较强适用性;②研究区存在生态景观断裂,生态网络布局亟待优化,经优化Harary指数增加了10.92倍,整体连接度指数提升了43.45%,可能性连接度指数提升了99.58%;③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应重点关注关键区域整治,可采取重点斑块生态保护、关键节点生态修复、特殊区域生态建设等差异化生态网络修复策略.
-
-
陈立康;
刘阳;
徐中秋;
程君凤
-
-
摘要:
福海林管分局地处阿尔泰山林区中部,林区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发挥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是当地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以及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与保障,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其林业生态建设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林业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意义重大。
-
-
-
-
-
摘要:
2020年6月16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贵溪笔架峰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共青城南湖湿地新建县级自然保护区已经省政府审定,现予以公布。上述两处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等由省林业局另行公布。贵溪笔架峰和共青城南湖湿地两处自然保护区均具有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各有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珍稀物种资源,自然属性及可保护属性较高,对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
梁小英;
商舒涵;
徐婧仪
-
-
摘要:
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如何科学预测和模拟区域生态安全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该研究基于PSR (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分析陕西省2005-2015年间生态安全的时空分异;以Maxout为激活函数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且以栅格作为最小评价单元,预测和分析陕西省生态安全时空分异及其等级的时空序列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2005-2015年陕西省生态安全综合状况逐步好转.生态安全等级空间格局由“南低北高”向“南北高、中间低”转变,即北部和南部大部分区域转向安全状态,中部局部仍处于不安全状态,但有缓解趋势.②构建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精度为83.98%,能够对陕西省生态安全进行预测.③预测结果表明,2016-2021年陕西省生态安全综合状况持续好转,且中部向高安全状态转变.文中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安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
-
马妍;
马妍;
李淑祎;
王子源;
孙翔;
张萌;
韩志远;
田雨歌;
陆兆华
-
-
摘要:
为达到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最佳平衡,从煤电基地环境问题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出发,探讨基于区域生态安全的煤电基地适应性管理理论.对管理对象、目标、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构建适应性管理理论框架.确定包括资源开发目标、经济效益目标以及生态效益目标在内的管理目标;明晰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区域生态安全评价、适应性管理建议以及管理方案的调整;建立具有反馈功能的适应性管理框架.以东部草原锡林郭勒盟煤电基地为例,使基于区域生态安全的煤电基地适应性管理理论逐渐明晰并趋向具体,也为东部草原区域煤电基地生态安全的评价与预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生态安全协调性差,整体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仍需提升;针对锡林郭勒区域生态安全问题应进一步针对生态系统耦合、协同情况,从空间尺度上分析锡林郭勒盟生态安全协调程度;应相应调整土地利用现状,建立新型土地利用格局,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干扰和破坏.
-
-
-
邓东周1
-
-
摘要: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级高,波及影响范围广。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漳扎镇(东经103.82,北纬33.20)。地震及其次生灾害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而且对震区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损毁,生态功能极度下降,长期影响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以及长江流域的区域生态安全。
-
-
-
-
摘要:
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位于祖国版图的"金鸡之冠"、黑龙江省的"天鹅之首",是我国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肩负着维护国防安全、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这里以"大"著称。
-
-
王治和;
黄坤;
张强
- 《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针对区域生态安全预警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考虑生态安全等级边界信息的随机性、模糊性以及动态性,利用可拓学中兼具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动态性的物元理论和具有不确定推理特性的云模型,提出了基于可拓云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预警模型;运用该模型对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2005-2015年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估,并对2017年生态安全环境进行动态预警.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生态功能区2005-2015年的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均处于"理想"以下,其变化趋势呈现为"较差"到"一般"再到"良好";2017年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预警表现为"蓝色"到"黄色"的趋势,其中工业三废、环保投入强度、森林覆盖率以及人均水资源量是影响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
-
王丁冉;
杨建辉
-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摘要:
本文首先就秦巴山脉地区现状问题与发展机遇进行分析,得出创新性构建绿色循环模式与生态安全保护协同发展途径是该区域的必由之路.其次,通过分析绿色循环发展与区域生态安全的关系,从时空两个维度构建地区生态安全战略总体框架——以生态红线体系为核心,贯彻'统筹协调'与'分级管控'两大原则,注重在国土、区域、城镇三个尺度层面协同生态与发展,并通过四大保障机制的构建,确保战略框架的顺利运行.
-
-
-
-
-
王如松
-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
| 2006年
-
摘要: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撑点是生态安全、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区域生态安全是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稳定程度、生存和发展的风险和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支撑能力的测度.生态安全包括生态风险、生态脆弱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用刚性、弹性、开拓进化性和自组织性来测度.面向循环经济建设的产业转型,首要任务是促进社会和产业的观念更新(Rethinking)、体制革新(Reform)和技术创新(Renovation),可称为循环经济建设的"3新"原则或大3R原则.其技术途径可以从横向联合、纵向闭合、区域耦合、社会复合、功能导向、结构柔化、增加就业、人性化生产、能力组合九方面入手去整合推进.和谐社会包括人和水、土、气、生以及地球化学循环等自然生态因子的自然生态和谐;人的社会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方式的经济生态和谐;人的温饱、功利、道德、信仰、天地等人类生态境界的和谐,以及社会的技术、体制、文化在时、空、量、构、序层面的系统生态和谐.和谐的核心是开拓、适应、反馈、整合.文章还以北京共轭生态规划及大丰上下30年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实证该三角构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
-
陈工;
李琦;
金玲燕
- 《2016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术年会》
-
摘要:
对区域进行其生态进行量化建模、模拟仿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应用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对区域生态系统建模,初步取得一定成果,但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确定学习特征和实现时空模拟困难.而深度学习不需事先确定训练特征,具有优异的特征学习能力,能够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因此利用深度学习进行建模具有显著优势.本文使用NPP、AOD和人口格网数据,利用最优深度神经网络空间模拟,得到了河南省2007-2014年3km分辨率的生态赤字空间分布图和河南省2016年到2020年的生态赤字时间预测结果.本研究充分利用深度学习的优点,对河南省生态安全进行了高效的时空模拟与预测,为区域生态的科学管理进行了有效探索,为实现区域生态的科学建设供了相关基础科学支撑和参考.
-
-
王玉海
-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
| 2006年
-
摘要: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式是实验区方式,但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出现了区域性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要对既往的实验区方式进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由"点"到"面"的跃变。
-
-
王玉海
-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
| 2006年
-
摘要: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式是实验区方式,但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出现了区域性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要对既往的实验区方式进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由"点"到"面"的跃变。
-
-
王玉海
-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
| 2006年
-
摘要: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式是实验区方式,但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出现了区域性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要对既往的实验区方式进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由"点"到"面"的跃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