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治理
北极治理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法律、世界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7256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国际展望、国际论坛、和平与发展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武汉大学(第一届)边界与海洋研究博士生论坛、中国海洋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中国海洋发展论坛、第三届环北部湾高校研究生海洋论坛等;北极治理的相关文献由102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凯、王晨光、肖洋等。
北极治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7256篇
占比:99.57%
总计:27374篇
北极治理
-研究学者
- 孙凯
- 王晨光
- 肖洋
- 杨振姣
- 赵宁宁
- 丁煌
- 云宇龙
- 刘惠荣
- 朱宝林
- 闫鑫淇
- 姜胤安
- 张佳佳
- 潘敏
- 王阳
- 程保志
- Wang Chen-guang
- 唐尧
- 张甲英
- 李振福
- 李益波
- 杨剑
- 杨松霖
- 白佳玉
- 章成
- 马丹彤
- Kristin Bartenstein
- Yang Songlin
- 于宏源
- 付云清
- 何静
- 余静
- 刘大海
- 刘知临
- 刘胜湘
- 刘芳明
- 刘雪霞
- 卢静
- 叶江
- 吕远
- 吴昊
- 吴雪明
- 周菲
- 夏立平
- 太平洋学报编辑部
- 孙善浩
- 孟思彤
- 密晨曦
- 张冲
- 张利平
- 张晨曦
-
-
朱文清
-
-
摘要:
中俄亚马尔LNG项目是中国"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首个大型北极油气勘探项目,且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上升,亚马尔LNG项目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能源需求紧张局面,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但是,从能源地缘政治的角度考量,亚马尔LNG项目面临来自能源供给国、能源运输通道、能源国际机制、能源供应价格定价权以及能源竞争国这六方面的风险。由此可见,亚马尔LNG项目不仅仅是中俄油气运输合作项目,也是各国能源政治博弈之所。目前,"冰上丝绸之路"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中国还未能深入参与北极治理,因此,中国需要切实预估其在亚马尔LNG项目上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寻找出一条深度参与该项目的务实路径。
-
-
赵宁宁;
龚倬
-
-
摘要:
近年来,北约调整其北极政策,逐渐改变了在北极事务中的“低调”立场。北约北极政策的调整及新动向,与北约近年来的战略功能转型与扩张相契合,是其参与北极事务的主观意愿与客观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实践中,北约对外高调宣示参与北极事务的意愿,重视气候变化和北极冰融对联盟活动能力带来的负面制约,强化北极军事演练与能力建设,并在话语构建上有意制造与传播“中国北极威胁论”。北约北极政策的调整不仅影响北约的战略转型、搅动原本较为稳定的北极地缘政治环境,还将对中国深度参与北极治理带来严峻挑战。
-
-
陈佳菲
-
-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生态等问题面临着严峻考验,国际社会对北极治理产生了广泛关注。在现有的全球治理机制下,北极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旧存在治理缺陷等问题。了解北极治理现状,针对现有问题制定合理的北极方案,实现北极善治,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问题。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已久,需要在北极治理中打造中国方案,提升中国话语地位,提高自身治理竞争力,为北极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
-
郇玙;
张晨曦
-
-
摘要:
北极圈论坛的成立和发展,给世界各地的北极利益攸关方提供了探讨北极事务的开放性平台,推动各方对更加多元开放的北极议题进行商讨沟通、寻求解决途径、促进相互协作,是对现有国际北极治理制度安排的补充。北极圈论坛正在逐步成为更加完善的北极事务的国际对话平台,惠及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北极利益攸关方。
-
-
吴昊
-
-
摘要:
作为对人类共同命运具有全球意义和国际影响的地区,北极在生态环境、地缘政治、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多重因素耦合作用下,其“无极化”的态势逐步显现。北极地区生态环境是相互依赖、合作共生的关系;地缘政治是实力趋衡、协作共赢的架构和现实;经济发展是责任共担、互利互惠的需求和期待;科技进步是知识汇聚、动态平衡的模式和愿景。北极治理“无极化”的未来,需要从价值理念、国际机制和引领力量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需要中美俄开展广泛且深入的合作。构建“北极命运共同体”,是北极治理“无极化”的发展方向。
-
-
本刊编辑部
-
-
摘要:
2022年5月28日上午,“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走向北极治理合作的中国实践”学术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海商法协会和广州航海学院暨广州交通大学(筹)共同主办。会议开幕式由广州航海学院副校长唐强荣教授主持,广州航海学院党委书记兼校长邹采荣、中国海商法协会会长李祝用、外交部北极事务特别代表高风、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吴峻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业界同仁和青年学子就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合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和讨论,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
-
马丹彤;
刘惠荣
-
-
摘要:
原住民自治权对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具有全面影响。通过北极外交和参与北极科考、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航道利用以及北极理事会工作等,中国对原住民环境权、经济发展权、资源利用权、文化传承权等权利给予关注和保障,在与原住民的合作与互动中尊重原住民自治权诉求,使之成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一个重要支撑。同时,中国北极治理参与的主体有待健全,对北极原住民自治权政策亟需寻找行动依据,需要更好地把握原住民自治权的特点与趋势。在此基础上,中国应从理念与遵循原则、政策保障体系以及参与机制的创新与优化等方面构建参与北极治理的整体方略。
-
-
徐庆超
-
-
摘要:
自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以来,战事已进行了百天有余,但战局仍未发生决定性变化。俄乌冲突的演进已脱离很多人最初的设想,其影响更超越双边范畴而达至包括北极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冷战结束后较长时期内,俄美在北极的战略角力保持着低紧张态势,但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及其后美欧对俄不间断的制裁使双方关系持续恶化。2022年3月以来,俄罗斯以外的北极国家在北极治理体系内持续的“排俄运动”以及近期瑞典和芬兰正式签署了加入北约组织议定书,更使人们不得不关注俄乌冲突对北极地区日益显现的溢出效应。
-
-
李龙飞
-
-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促使北极海冰急速消融,北极通航已具备现实基础。北极通航在大幅缩减航运时间、节省能源消耗的同时,对北极海洋环境、气候状况、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国际海事组织、北极理事会等相关组织及各国政府努力下,北极航运朝绿色航运方向发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极地规则》等相关国际规则在北极治理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积极成效,但仍遭遇诸多现实困境。对此,严格监管是绿色航运的首要前提,法律规制是航行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强国际合作与中国参与是北极治理的关键途径。
-
-
孟思彤;
余静
-
-
摘要:
全球变暖导致海冰融化加剧,北极航道在近几十年内实现夏季持续通航可能性极大,北极航道战略支点港口的关键地位日益凸显。借鉴战略学的相关概念,对北极航道战略支点港口内涵和范围进行界定,分析北极航道战略支点港口的现状和布局,以期对极地治理研究有所贡献。
-
-
丁煌;
王晨光
- 《中国海洋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中国海洋发展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作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正确义利观对北极治理也具有极强的适用性.北极治理相关事务可按属性大致划分为"义"、"利"两个方面,但受"重利轻义"错误观念的影响,各国往往片面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重视本国利益而不顾人类共同利益,致使北极治理的发展面临困境.中国是正确义利观的倡导者,也是北极事务的利益攸关方,故应在参与北极治理的进程中积极践行正确义利观并将其发扬光大.中国应坚持以义为先,遵循取利有道,追求互利共赢,在承担国际道义的前提下谋求北极利益,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北极善治.
-
-
闫鑫淇
- 《第五届环北部湾高校研究生海洋学术论坛》
| 2017年
-
摘要:
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大陆,东接加拿大、南邻北太平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与亚洲大陆隔白令海峡相望,是美国面积最大的州.根据美国政府1984年出台的《北极研究与政策法案》(Arctic Researchand Policy Act ARPA)中关于北极的定义,整个阿拉斯加州都可以被认为是美国的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阿拉斯加州美国“北极洲”的地位.气候变化造成的全球变暖对于北极地区的影响日益增加,一方面这对阿拉斯加州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全球变暖也为阿拉斯加州的北极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阿拉斯加州需要迫切认识并保护自身的北极利益.近年来,随着中国逐步参与北极事务,关于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不和谐声音频出。针对“中国北极威胁论”,中国应加大正面宣传,理性客观地传递“中国北极声音”。通过建立与阿拉斯加州良好的公共外交合作,有利于中国展现参与北极事务的“正能量”,化解外界对于中国北极行为的疑虑和恐惧。中国与阿拉斯加州有着良好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美两国经贸文化联系的日益紧密,中国与阿拉斯加的社会文化沟通渠道日益增多,双方的交流了解日益深入。2017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会见阿拉斯加州州长沃克。习近平指出,地方合作是中美关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之一。阿拉斯加州同中国颇有渊源。阿拉斯加州和安克雷奇市是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中国同阿拉斯加州产业互补性强,双方交流合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同时大有潜力可挖。双方要拓宽合作领域,深化能矿、油气资源、渔业等合作,加强旅游合作,开展冬季冰雪运动交流,促进人民友好。中国与阿拉斯加州良好的互惠交流给双方的公共外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方在北极公共外交上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
-
Wang Chen-guang;
王晨光
- 《武汉大学(第一届)边界与海洋研究博士生论坛》
| 2016年
-
摘要:
近年来,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北极治理的内容不断丰富,相关治理机制也面临发展变迁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压力.本文将北极治理机制变迁理解成为以治理对象复杂化为源头和动力,以治理主体多元化和治理方式规范化为特征和趋势,以公平、法治、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为价值和目标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中国北极参与进程的日渐深入,中国已成为推动北极治理机制变迁并使其朝着理想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北极治理机制变迁也增加了对中国的参与需求,并拓宽了中国的参与渠道.作为北极治理的"后来者"与"外来者",中国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相关治理机制的互动,而这不仅基于参与意愿、参与能力等内部因素,还受到了参与需求、参与渠道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来看,这四个因素可按照大小、强弱组成不同的情境,中国应针对不同的情境组合而采取相应的策略选择.目前,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在整体上处于参与意愿高、参与能力强、参与需求大、参与渠道畅通的理想状态,中国应进一步发挥大国作用,使自身与世界都相得益彰.
-
-
Wang Chen-guang;
王晨光
- 《第三届环北部湾高校研究生海洋论坛》
-
摘要:
近年来,北极问题的热议使北极治理日益"嵌入"到全球治理的范围和进程之中.在全球治理法治化的背景下,北极地区在全球、多边、双边和北极国家国内等四个层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法律机制,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各治理主体的重视和遵循.但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下,这些法律机制也存在规定不明确、权威性不足、"碎片化"等缺陷,并面临地缘政治"回潮"的冲击.因此,在北极治理的法治化进程中,中国应坚持"建设型的现状性国家"的身份定位,审时度势地扮演参与者和建设者、遵法者和立法者、响应者和引领者等多种角色,努力塑造"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
-
王阳
- 《武汉大学第二届:边界与海洋研究“博士生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中国在北极的活动安全是北极研究的新视角,它立足于《国家安全法》对于“极地活动安全”概念的提出.中国在北极拥有军事安全、科考安全、航行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这一方面体现了“安全保障”在北极治理中的重要性,反映出从“参与”到“保障”是中国对北极治理的新认识,另一方面明确中国北极活动安全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利用北极既有的治理规则和机制.中国北极活动安全保障需要确立综合安全观、合作安全观和共同安全观,而且角色定位应着眼于安全利益保障者、公共产品提供者和国际责任承担者.目前,北极存在国际、区域、双边多层次的治理规则和机制,另外,国内的北极活动安全保障制度也亟待建立.中国北极活动安全法律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国际、区域、双边、国内规则和机制四维一体下法律与政策综合调整和治理的结果.
-
-
欧开飞
- 《武汉大学第二届:边界与海洋研究“博士生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北极地区的暖化出现了显著的“倍增效应”.北极地区的快速变化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地缘政治等领域产生综合性影响,北极治理成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印度已经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金砖国家当中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开展北极合作治理.对于金砖国家而言,开展北极合作治理存在一定的基础,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金砖国家应充分利用现有合作基础,将北极合作治理纳入合作议程,直接或间接参与北极合作治理,最终实现金砖国家在北极地区的合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