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北极治理

北极治理

北极治理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法律、世界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7256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国际展望、国际论坛、和平与发展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武汉大学(第一届)边界与海洋研究博士生论坛、中国海洋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中国海洋发展论坛、第三届环北部湾高校研究生海洋论坛等;北极治理的相关文献由102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凯、王晨光、肖洋等。

北极治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7256 占比:99.57%

总计:27374篇

北极治理—发文趋势图

北极治理

-研究学者

  • 孙凯
  • 王晨光
  • 肖洋
  • 杨振姣
  • 赵宁宁
  • 丁煌
  • 云宇龙
  • 刘惠荣
  • 朱宝林
  • 闫鑫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文清
    • 摘要: 中俄亚马尔LNG项目是中国"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首个大型北极油气勘探项目,且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上升,亚马尔LNG项目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能源需求紧张局面,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但是,从能源地缘政治的角度考量,亚马尔LNG项目面临来自能源供给国、能源运输通道、能源国际机制、能源供应价格定价权以及能源竞争国这六方面的风险。由此可见,亚马尔LNG项目不仅仅是中俄油气运输合作项目,也是各国能源政治博弈之所。目前,"冰上丝绸之路"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中国还未能深入参与北极治理,因此,中国需要切实预估其在亚马尔LNG项目上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寻找出一条深度参与该项目的务实路径。
    • 赵宁宁; 龚倬
    • 摘要: 近年来,北约调整其北极政策,逐渐改变了在北极事务中的“低调”立场。北约北极政策的调整及新动向,与北约近年来的战略功能转型与扩张相契合,是其参与北极事务的主观意愿与客观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实践中,北约对外高调宣示参与北极事务的意愿,重视气候变化和北极冰融对联盟活动能力带来的负面制约,强化北极军事演练与能力建设,并在话语构建上有意制造与传播“中国北极威胁论”。北约北极政策的调整不仅影响北约的战略转型、搅动原本较为稳定的北极地缘政治环境,还将对中国深度参与北极治理带来严峻挑战。
    • 陈佳菲
    •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生态等问题面临着严峻考验,国际社会对北极治理产生了广泛关注。在现有的全球治理机制下,北极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旧存在治理缺陷等问题。了解北极治理现状,针对现有问题制定合理的北极方案,实现北极善治,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问题。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已久,需要在北极治理中打造中国方案,提升中国话语地位,提高自身治理竞争力,为北极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 郇玙; 张晨曦
    • 摘要: 北极圈论坛的成立和发展,给世界各地的北极利益攸关方提供了探讨北极事务的开放性平台,推动各方对更加多元开放的北极议题进行商讨沟通、寻求解决途径、促进相互协作,是对现有国际北极治理制度安排的补充。北极圈论坛正在逐步成为更加完善的北极事务的国际对话平台,惠及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北极利益攸关方。
    • 吴昊
    • 摘要: 作为对人类共同命运具有全球意义和国际影响的地区,北极在生态环境、地缘政治、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多重因素耦合作用下,其“无极化”的态势逐步显现。北极地区生态环境是相互依赖、合作共生的关系;地缘政治是实力趋衡、协作共赢的架构和现实;经济发展是责任共担、互利互惠的需求和期待;科技进步是知识汇聚、动态平衡的模式和愿景。北极治理“无极化”的未来,需要从价值理念、国际机制和引领力量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需要中美俄开展广泛且深入的合作。构建“北极命运共同体”,是北极治理“无极化”的发展方向。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2022年5月28日上午,“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走向北极治理合作的中国实践”学术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海商法协会和广州航海学院暨广州交通大学(筹)共同主办。会议开幕式由广州航海学院副校长唐强荣教授主持,广州航海学院党委书记兼校长邹采荣、中国海商法协会会长李祝用、外交部北极事务特别代表高风、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吴峻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业界同仁和青年学子就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合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和讨论,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 马丹彤; 刘惠荣
    • 摘要: 原住民自治权对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具有全面影响。通过北极外交和参与北极科考、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航道利用以及北极理事会工作等,中国对原住民环境权、经济发展权、资源利用权、文化传承权等权利给予关注和保障,在与原住民的合作与互动中尊重原住民自治权诉求,使之成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一个重要支撑。同时,中国北极治理参与的主体有待健全,对北极原住民自治权政策亟需寻找行动依据,需要更好地把握原住民自治权的特点与趋势。在此基础上,中国应从理念与遵循原则、政策保障体系以及参与机制的创新与优化等方面构建参与北极治理的整体方略。
    • 徐庆超
    • 摘要: 自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以来,战事已进行了百天有余,但战局仍未发生决定性变化。俄乌冲突的演进已脱离很多人最初的设想,其影响更超越双边范畴而达至包括北极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冷战结束后较长时期内,俄美在北极的战略角力保持着低紧张态势,但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及其后美欧对俄不间断的制裁使双方关系持续恶化。2022年3月以来,俄罗斯以外的北极国家在北极治理体系内持续的“排俄运动”以及近期瑞典和芬兰正式签署了加入北约组织议定书,更使人们不得不关注俄乌冲突对北极地区日益显现的溢出效应。
    • 李龙飞
    •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促使北极海冰急速消融,北极通航已具备现实基础。北极通航在大幅缩减航运时间、节省能源消耗的同时,对北极海洋环境、气候状况、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国际海事组织、北极理事会等相关组织及各国政府努力下,北极航运朝绿色航运方向发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极地规则》等相关国际规则在北极治理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积极成效,但仍遭遇诸多现实困境。对此,严格监管是绿色航运的首要前提,法律规制是航行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强国际合作与中国参与是北极治理的关键途径。
    • 孟思彤; 余静
    • 摘要: 全球变暖导致海冰融化加剧,北极航道在近几十年内实现夏季持续通航可能性极大,北极航道战略支点港口的关键地位日益凸显。借鉴战略学的相关概念,对北极航道战略支点港口内涵和范围进行界定,分析北极航道战略支点港口的现状和布局,以期对极地治理研究有所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