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包扎

包扎

包扎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72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414篇;相关期刊227种,包括家庭医生、齐鲁护理杂志、创伤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届全国烧伤疮疡学术会议等;包扎的相关文献由567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静、不公告发明人、张帆等。

包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7 占比:11.2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414 占比:88.68%

总计:2722篇

包扎—发文趋势图

包扎

-研究学者

  • 张静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帆
  • 赵玺龙
  • 周琴
  • 沙龙戴瑞
  • 胡大海
  • 周建军
  • 宋志威
  • 张君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守龙; 付筱; 贾长荣; 赵静; 陶爱喜
    • 摘要: 目前济源市栽培的核桃树品种混杂,商品性差,经济效益低。为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核桃果品质量和效益,开展了不同包扎方式对高接换优枝接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试验。试验表明,采用报纸加外套塑料薄膜的包扎处理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核桃枝接成活率和生长量,且嫁接速度快,成本低,包扎效果较好,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 陆梦霖; 林文韬; 申霄
    • 摘要: 目的观察腋臭术后使用引流管引流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作者收集在我科室行小切口腋臭根治手术的患者,术后使用引流管进行术区皮瓣下引流的病例共30例(60侧),门诊及电话随访术后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共30例(60侧)腋臭患者。其中1例(2侧)术后半年内复发,3例(3侧)血肿形成伴切口延迟愈合,8例(13侧)局部瘀斑形成,2例(2侧)切口愈合延迟,通过后期换药愈合。恢复期无双上肢远端肿胀,无明显引流管不适,术后局部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腋臭根治术后安置引流管是一种可靠可行的引流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包扎方式,降低压力对皮瓣的损伤,可以降低换药的难度,减少术区疼痛及肿胀,改善患者舒适度。
    • 孙莲莲; 单培仁; 胡伟珍; 张敏月
    • 摘要: 目的 观察夹心式包扎法联合动脉止血器在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5—12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冠心病且拟行经皮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5例.对照组在旋压式止血器压迫垫下方置入纱布(中心点包扎法),实验组采取在旋压式止血器压迫垫及锁扣的下方置入纱布(夹心形包扎法),减压时间统一为术后1 h开始减压,之后为每0.5小时放松止血器,4~6 h完全放松止血器.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渗血、Ⅰ期压疮、Ⅱ期压疮、肿胀、疼痛≥4分)发生情况、术后舒适度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并分析患者并发症与舒适度、舒适度与对护理工作满意之间的关系.结果 两组术后渗血、Ⅱ期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术后并发症(Ⅰ期压疮、肿胀、疼痛≥4分)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舒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根据舒适程度进行分析,不舒适组患者并发症(Ⅰ期压疮、肿胀、疼痛≥4分)发生率显著高于舒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患者术后舒适度[(2.3±0.9)分]与对护理工作满意度[(3.0±0.8)分]呈正相关(r=0.639,P<0.001).结论 夹心包扎法将纱布垫入锁扣可作为一个缓冲力量,可减轻锁扣对皮肤的直接压迫损伤,有效降低与止血器相关的术后并发症,可提升患者舒适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李圆; 朱孝宇; 冯东川; 龚金超; 韩涛; 乔春玲; 陈淑静
    • 摘要: 目的 探讨隐匿性阴茎矫治术后阴茎背伸包扎法的效果.方法 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80例拟行隐匿性阴茎矫治手术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背伸包扎组和传统包扎组,每组各40例.传统包扎组术后采用传统的阴茎垂直腹壁套袖式包扎法,背伸包扎组采用阴茎背伸包扎法.记录比较2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4 h呼叫医务人员次数、敷料拆除时患儿的最高疼痛评分、敷料拆除所用时间.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5例患儿符合退出标准,共完成75例,其中背伸包扎组38例,平均年龄为64个月;传统包扎组37例,平均年龄70个月.背伸包扎组与传统包扎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26%(2/38)和10.81%(4/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4,P>0.05).背伸包扎组与传统包扎组术后24 h呼叫医务人员次数分别为(0.87±0.91)次、(1.54±1.0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6,P=0.003);敷料拆除时患儿的最高疼痛评分分别为(5.21±1.19)分、(7.24±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7,P<0.001);拆除敷料所用时间分别为(3.21±1.24) min、(7.56±1.8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17,P<0.001).结论 相较于传统的阴茎垂直腹壁套袖式包扎法,隐匿性阴茎矫治术后阴茎背伸包扎法可减少术后24 h呼叫医务人员次数,减少敷料拆除时间和患儿疼痛程度.
    • 黄雷; 王乡宁; 黎成刚
    • 摘要: 目的:研究在Ⅱ、Ⅲ度烧烫伤创面的治疗中采用美宝湿润烧伤膏联合抗菌医用辅料包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患者Ⅱ、Ⅲ度烧烫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单纯使用抗菌药物,观察组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高于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76.74%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02%;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P<0.05.结论:在Ⅱ、Ⅲ度烧烫伤患者的治疗中,采用美宝湿润烧伤膏联合抗菌医用敷料包扎,可有效提升疗效,促进创面愈合,值得临床借鉴.
    • 摘要: 一条小蛇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断尾而逃。一个农夫见了,对壁虎说:“可怜的小东西,尾巴都断了,多痛啊,来,我给你包扎上。”壁虎感激地对农夫说:“我不怕疼痛,疼痛说明我还活着。包扎了伤口,我怎么能长出新的尾巴来呢?”说完,小壁虎带着钻心的疼痛,爬走了。
    • 赵文清
    • 摘要: 原文阅读百合花(节选)茹志鹃1946年的中秋。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 李少珲; 张万福; 胡晓龙; 王耘川; 韩飞; 计鹏; 韩夫; 胡大海; 官浩
    • 摘要: 目的 对比持续负压伤口疗法(NPWT)与常规打包加压包扎在难固定部位创面中厚皮移植术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7年9月-2019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难固定部位需行中厚皮移植术患者129例,纳入本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中厚皮移植术后难固定部位是否采用了NPWT将患者分为NPWT组67例[男41例、女26例,年龄(32±6)岁]和常规加压包扎组62例[男37例、女25例,年龄(30±5)岁].2组患者难固定部位清创移植中厚皮后,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创面采用干纱布填塞后,绷带常规加压包扎;NPWT组患者创面干纱布填塞后放置引流泡沫或引流管,半透膜粘贴密闭,行持续负压吸引,压力范围-16.6 ~-9.9 kPa.NPWT组于术后5d、常规加压包扎组于术后7d首次换药时打开包扎,观察并计算皮片成活面积和比例、血肿面积和比例、皮片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另统计术后换药次数和住院天数.对数据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Cochran&Cox近似t检验、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1)首次换药时,NPWT组患者的皮片成活面积为(420±94)cm2,明显大于常规加压包扎组的(322±97)cm2(t'=12.33,P<0.01);NPWT组患者的皮片成活面积比例为(97.0±2.3)%,明显高于常规加压包扎组的(74.4±4.8)%(t'=50.11,P<0.01).(2)首次换药时,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的皮片血肿面积为(31.7±10.1)cm2,明显大于NPWT组的(3.2±0.7)cm2(t'=23.04,P<0.01);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的皮片血肿面积比例为(7.3±2.3)%,明显高于NPWT组的(0.7±0.3)%(t'=76.21,P<0.01).(3)首次换药时,NPWT组患者中皮片移动1例、无皮片边缘撕裂病例,皮片并发症发生率为1.5%(1/67);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中皮片移动4例、皮片边缘撕裂2例,皮片并发症发生率为9.7%(6/62).NPWT组患者皮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加压包扎组(P<0.05).(4) NPWT组患者术后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常规加压包扎组(t=7.93,P<0.01),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常规加压包扎组(t=11.71,P <0.01). 结论 在难固定部位中厚皮移植术中,持续NPWT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提高皮片成活率,减少植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住院时间.
    • 查选平; 林妹; 雷馥铭; 孙伟; 杨美玲; 陈慧丽
    • 摘要: 目的:探讨一套具有较高切口愈合率的治疗骶尾部复杂藏毛窦的技术体系.方法:术前通过查体、彩超、CT或MR等检查明确藏毛窦结节的范围.术中完全切除,并根据切口形状及周围皮肤的弹性、移动性、张力等设计并切取三角形筋膜皮瓣,外径要大于切口1.0cm,皮瓣长与蒂宽之比控制在2:1~3:1,末端去除表皮与真皮,保留浅、深筋膜以填充切口下端缺损.术后采取以全臀弹性加压包扎联合持续负压引流为基础的综合措施,使皮瓣与受区基底及四周缘紧贴,从而预防切口愈合不佳.结果:2010年6月至2019年9月共有11例患者按上述技术体系治疗,有3例皮瓣末端出现较轻的血运障碍,经简单处理后恢复.所有切口均按期愈合,无切口裂开.随访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上述技术体系对骶尾部复杂藏毛窦具有良好及稳定的疗效,明显降低了切口愈合不佳的发生率,但确切疗效需要增加病例数进一步观察证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