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压巷道

动压巷道

动压巷道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3年内共计303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9477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煤、煤矿安全、煤矿开采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2013年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等;动压巷道的相关文献由600位作者贡献,包括许猛堂、柏建彪、刘福军等。

动压巷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1 占比:0.88%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9477 占比:99.09%

总计:29748篇

动压巷道—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荆星刚
    • 摘要: 为保障上社矿9304回风顺槽动压巷道围岩的稳定,拟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护巷煤柱合理宽度进行分析探讨。模拟方案设置煤柱宽度为8 m、12 m、20 m和25 m,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不同煤柱宽度下应力分布和塑性区分布情况,认为煤柱宽度留设12 m比较合理。巷道决定采用锚网索支护方案,并拟定具体支护参数。巷道掘进实施支护后,对围岩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矿压监测数据表明,巷道掘进期间,围岩最大变形量为75 mm,围岩变形量小。
    • 陈道志; 侯记川
    • 摘要: 针对某煤矿10^(#)煤层工作面顺槽巷道受动压影响的实际情况,基于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与巷道围岩分次支护围岩控制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采动巷道围岩二次支护关键技术,研究了开挖后动压巷道围岩移近量及应力分布情况,探寻能够持续提供较高工作阻力、维护围岩完整性的协调支护技术,并确定出合理的巷道支护参数。通过现场监测,验证了巷道支护参数的合理性。
    • 殷富胜
    • 摘要: 针对3695回风巷受上工作面采动动压影响下巷道矿压显现剧烈的问题,基于3695回风巷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大倾角动压巷道在采动前后围岩的应力环境及塑性区范围。结果显示,受采动影响后,巷道顶板及左帮围岩垂直应力明显增大,巷道塑性区进一步范围扩大,围岩变形破坏严重。根据原有支护系统问题,提出了应用煤层围岩注浆与锚索注浆支护技术。经现场矿压监测显示,支护优化后巷道围岩变形较小,顶板变形量最大为72 mm,两帮最大变形量为62 mm,顶板最大离层量为27 mm。
    • 余鑫; 边俊奇; 刘长友
    • 摘要: 为解决煤矿动压巷道围岩控制问题,针对斜沟煤矿18106工作面地质及生产技术条件,分析了强动压巷道的显现特征与影响因素,建立了临空顶板悬臂梁力学模型,得出了临空顶板积聚弯曲弹性能与煤柱峰值应力关系式,结果表明:悬顶积聚能量与煤柱应力随着坚硬顶板的厚度与抗拉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坚硬顶板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减小;分析了顶板压裂厚度对煤柱峰值应力的影响,确定了顶板压裂厚度为10 m。提出了水力压裂方案,并开展了水力压裂现场应用。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压裂后顶板出现大量裂缝,悬顶长度减小,临空巷道围岩变形得到了较好地控制。
    • 郝少龙
    • 摘要: 动压巷道面临变形严重、支护难度大等问题,以王家岭煤矿1810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提出在工作面胶运顺槽采用水力压裂对顶板进行卸压,以削弱采动应力对工作面辅运顺槽稳定性的影响。基于此,设计了动压巷道顶板水力压裂卸压方案,有效提高了煤柱的稳定性,有利于18103工作面辅运顺槽的稳定控制。
    • 李青锋; 吴昊; 卢清芹; 刘鎏
    • 摘要: 智能化控制是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岩土工程的时代潮流,也是岩土工程安全、高效、经济的集中体现.首先从动压巷道围岩结构与采动应力监测、动压巷道围岩变形机理与稳定性分类、巷道围岩稳定性监测与智能控制3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文献综述.然后重点阐述了围岩稳定性智能控制对策,以围岩应力环境及其结构探测系统为基础,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的智能优化算法为核心,建立动压巷道智能优化设计结构模型和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最后提出围岩自适应控制概念,设计一种适用于锚杆、锚索的智能液压托板.
    • 郭志飚; 任长宏
    • 摘要: 为解决红阳三矿703工作面深部动压巷道支护困难问题,基于现场地质条件和动压巷道变形数据,分析了动压巷道变形破坏特征,确定了巷道变形破坏主要影响因素为巷道围岩强度低、高地应力、强开采动压,提出了切顶卸压+NPR恒阻大变形锚索支护控制技术并进行现场应用,有效控制了动压巷道的变形。现场实践表明,成巷区巷道顶板整体下沉量较小,实施切顶卸压后的巷道变形量与原支护相比,底鼓量平均减小30%,顶板下沉量平均减小33%,两帮移近量平均减小41%。
    • 苗彦平; 程利兴; 郑旭鹤; 陈小绳; 汪占领; 徐宝军
    • 摘要: 为了研究浅埋深坚硬厚顶板采动应力动态响应特征,以红柳林煤矿15216工作面辅助运输巷为背景,研究了工作面开采前后全过程采动应力响应特征,并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和理论分析计算了临界煤柱宽度。结果表明,15216工作面超前采动影响范围为275 m,辅助运输巷锚杆(索)受力受超前采动影响较为强烈;滞后工作面阶段锚杆(索)受力显著增大,但其受力变化幅度明显减小,受煤柱侧向悬顶结构影响,煤柱帮锚杆最大受力为167 kN,因而需进一步加强煤柱的支护强度;在采动应力演化全周期内,煤柱应力分布形态呈非对称“双峰型”,煤柱应力峰值位于9~13 m范围内,且峰值应力为15.7 MPa,煤体尚未进入塑性屈服阶段,表明煤柱内部依然存在稳定的弹性承载区,根据煤柱的静载荷集度等于煤柱强度的原则,计算得出煤柱的临界宽度为13 m,并提出了有效的巷道围岩支护方案,研究内容可为巷道支护及煤柱宽度留设提供一定参考。
    • 张宏; 程利兴; 陈小绳; 徐宝军; 汪占领
    • 摘要: 为提高浅埋深窄煤柱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以红柳林煤矿15217工作面窄煤柱回采巷道为工程背景,依据顶板岩层分布特征分析了诱发巷道变形的主要力源,分析了顶板水力压裂卸压作用机理,确定了合理压裂层位高度,制定了水力压裂卸压技术方案,并成功应用于井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顶板水力压裂后,回采巷道超前矿压影响小,滞后工作面时锚杆受力以及变化幅度较小,最大受力88.7 kN,煤柱浅部应力增长突出,表明水力压裂后煤柱侧向悬顶结构尺度减小,顶板岩层应力逐渐向实体煤方向转移。回采巷道变形主要表现为肩窝内挤变形,顶板浅部离层3.0 mm,深部离层4.5 mm,巷道整体支护效果较好,表明水力压裂卸压技术对浅埋深窄煤柱回采巷道的围岩变形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 张国恩; 严超超; 史洪恺; 何向
    • 摘要: 针对神东乌兰木伦煤矿受动压影响的31411辅运巷超前支护段预取消单体液压支柱的问题,利用力学分析得到了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通过数值模拟受采动影响下超前区域巷道顶板应力分布特征,提出了高预应力锚索补强支护技术方案。结果表明:超前区域巷道顶板垂直应力分布由中部向两侧递减,由浅层至深部顶板所受垂直应力递减;剪应力的峰值在顶板与两帮的夹角处,由两侧向中部递减;在巷道中部主要以弯拉破坏为主,在两侧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根据力学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在31411辅运巷重点部位采用高预应力锚索对顶板进行补强支护后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