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石炭-二叠纪

石炭-二叠纪

石炭-二叠纪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54514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西北地质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2012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2009盆地动力学与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研讨会等;石炭-二叠纪的相关文献由282位作者贡献,包括邵龙义、陈世悦、德勒达尔等。

石炭-二叠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4514 占比:99.97%

总计:454644篇

石炭-二叠纪—发文趋势图

石炭-二叠纪

-研究学者

  • 邵龙义
  • 陈世悦
  • 德勒达尔
  • 李振生
  • 李明培
  • 董大啸
  • 裴放
  • 辛成华
  • 鲁静
  • 丁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野兆瑞
    • 摘要: 依据钻孔地质资料和岩芯测试成果,运用沉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葛泉矿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并对葛泉矿下组煤进行煤质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葛泉矿含煤地层时代为石炭~二叠纪,沉积环境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中晚石炭世沉积环境主要为滨外碳酸盐陆棚和潮坪沉积,成煤环境为潮坪沼泽,至早二叠世,沉积环境演变成三角洲平原沉积,成煤环境为河漫沼泽;7^(#)煤为中灰、中高挥发分、低硫、低磷、中高发热量煤;8^(#)煤为低灰、中等挥发分、中高硫、特低磷、高发热量煤;9^(#)煤为低灰、中等挥发分、高硫、低磷、高发热量煤。
    • 徐锦龙; 章诚诚; 张晋喆; 汪雅菲; 张利伟
    • 摘要: 冈瓦纳冰川的扩张和消融导致了全球石炭纪—二叠纪高频率、大振幅的冰川型海平面变化。北半球冰川活动的直接证据相对较少,但保存有地层、古盐度、古水温和冰川型海平面变化的记录。本文在露头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基础上,对宣州区宝丰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船山组碳酸盐岩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的组分含量、特征比值等地球化学指标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船山组底部和内部共识别出两次明显的暴露事件,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层序S1相当于Triticites带,时代为晚石炭世晚期,层序S2相当于Pseudoschwagerina带,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整体经历了两次快速上升和缓慢下降的海平面变化过程,是冰川驱动下的全球性海平面变化事件;碳酸盐岩受陆源物质的影响微弱,能较好地反映古海水的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的富集和分馏程度可能与沉积水体和核形石的选择性吸附有关;船山组整体为温暖湿润、富氧的浅水开阔台地—滩相环境,早二叠世早期较晚石炭世晚期沉积水体浅、水体变化频繁、盐度高、水温低,受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晚期冰期P1冰盖扩张的影响更为明显,至早二叠世中晚期冰盖扩张达到顶峰。本研究为深入了解北半球晚古生代冰期事件,特别是低纬度地区冰川型海平面变化与P1冰期、古气候变化和地质演化提供了层序地层沉积记录和地球化学指标信息。
    • 缪小成
    • 摘要: 根据侏罗纪煤层地质特征及其开采方法,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侏罗纪煤层开采、采空区形成过程中的围岩破裂特征及其时空演化规律.针对双纪煤层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分析石炭二叠纪煤层开采过程中及开采后,双纪煤层间岩层的变形破坏、垮落和移动规律,计算分析导水裂隙带高度,及其与侏罗纪采空区底板裂隙带的连通机制,研究揭示大同矿区侏罗纪采空区围岩裂隙发育与积水运移规律,及其对石炭二叠纪煤层安全开采的影响,考虑到双系煤层开采复杂的工作面布置以及多煤层开采对覆岩岩性结构的扰动,相似材料模拟法弥补了经验公式法的不足,动态模拟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基岩变形破坏的范围及塑性分布情况,导水裂隙带高度模拟结果更接近实测值.
    • 贾圆
    • 摘要: 百良煤矿位于澄合矿区东部,主采5号煤层,位于奥灰水静水位以下,属承压开采区.奥灰岩溶水系统属隐伏型地下水系,属于煤炭开采过程中底板突水威胁的充水水源.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三叠统至下二叠统裂隙水含水层、上石炭统太原组及中下奥陶统峰峰组岩溶水为采掘活动中重要的顶板充水因素,加之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多变,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随着采掘区域的扩大,原有的水文地质资料与实际有一定出入,已不能满足实际.本文结合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水文地质条件变化规律和充水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与原有的地质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新观点和研究思路,对矿井今后的水害预测预报、水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促使矿井防治水工作更具有实效性.
    • 任聚奎; 李明培; 张正飞; 宋建军; 王德伟; 邵龙义
    • 摘要: 为系统研究河南省石炭-二叠纪煤的变质作用类型及变质演化规律,采用野外钻探、测试分析、统计、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对石炭-二叠纪煤类、煤的变质程度、变质作用类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纪煤变质程度总体较高,以焦煤-无烟煤为主,可采煤层的变质程度以及煤类在平面上近似呈环带状分布.煤的变质作用主要为深成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和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深成变质作用对石炭-二叠纪煤的变质具有普遍控制作用.煤的变质演化历程表明,经历了印支期三叠纪深成变质作用;燕山期侏罗纪,煤系处于高温低压带环境,岩浆活动强烈,区域岩浆变质作用使煤级剧增,叠加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后,局部煤级进一步增加,形成了现今石炭-二叠纪煤变质分带,其后不同时期各类变质作用对煤级的影响已经非常微弱.
    • 李明培; 邵龙义; 李智学; 董大啸; 李静琴
    • 摘要: 在系统收集钻孔、测井和地质剖面资料以及前人地层、古生物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华北地区下煤组进行了横向对比,研究了下煤组分布特征、岩相古地理,及其与奥陶系顶面的空间距离关系.根据太原组野外露头剖面观测及钻孔资料,在下煤组下部地层识别出5种沉积体系.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以下煤组下部地层(时间范围为巴什基尔期—格舍尔期)为作图单元,厘定恢复了下煤组聚煤期岩相古地理.结果 表明:华北北部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为主,承德—兴隆一带发育冲积扇沉积;向南过渡为障壁砂坝—潟湖—潮坪沉积;宁夏以西、辽东半岛、华北中东部以及豫东、皖南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以38°N为界,华北地区南北下煤组最有利聚煤环境具有显著差异,该纬度以北厚煤层主要形成于三角洲平原,其次为潟湖—潮坪过渡地带,该纬度以南煤层主要形成于潟湖—潮坪,厚度相对北部较小.对比不同沉积环境以及厚煤层形成机理,总结提出下煤组沉积环境聚煤作用强弱依次为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潮坪、潟湖和碳酸盐台地,煤层厚度逐渐变薄,煤层层数增加.对下煤组与奥陶系顶面的空间距离研究表明,下煤组可采区煤层底板距奥陶系顶面的距离一般为10~80 m,南缘下煤组可采区一般在30 m以内;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冀北—环京津地区和山西河东、太原西山等地为50~80 m;豫东—淮北—鲁西南一带为30~60 m;山东济南—淄博—莱芜一带为30 ~ 50 m.
    • 曹炯
    • 摘要: 依据井田地质勘查资料及煤质测试结果,应用煤田地质学、沉积学等理论分析了对宁武煤田朔南梵王寺井田石炭二叠系可采煤层4、6、9和11号煤中硫分含量特征和赋存形态,结合灰成分及沉积相环境探讨了煤中硫分的地质成因和形成阶段.研究表明,4号煤为低硫煤,9号煤为中硫煤,6号煤和11号煤为中高硫煤.4、9号煤中硫分赋存形态以有机硫为主,6、11号煤中则以硫化物硫为主.4号煤中的硫分主要形成于同生—准同生阶段,6号煤中的硫分主要形成于早期成岩阶段,9号煤中的硫分主要形成于同生—准同生和后生阶段,11号煤中的硫分则主要形成于同生—准同生和早期成岩阶段.
    • 马睿; 刘超; 杨江海; 王圆; 刘佳
    • 摘要: 本文收集和整理了华北板块南缘石炭-二叠纪含生物碎屑灰岩的显微图像.选择豫西地区跨潟湖-局限台地-开阔台地-斜坡多相带的3条太原组野外剖面为研究对象,对代表性的图像及其岩石特征进行分类描述.样品以灰泥含量较高的含生物碎屑粒泥灰岩为主要特征.利用装有显微照相系统的蔡司偏光显微镜对灰岩薄片进行观察和照相.灰岩显微图像集共包含95件灰岩样品,380张显微照片,可分为泥晶灰岩、泥粒灰岩和粒泥灰岩3类.本图像集的建立可为研究晚古生代大冰期时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古气候、古环境、古生物面貌及相带沉积分异提供基本素材和参考.
    • 马睿; 刘超; 杨江海; 王圆; 刘佳
    • 摘要: 本文收集和整理了华北板块南缘石炭-二叠纪含生物碎屑灰岩的显微图像。选择豫西地区跨潟湖-局限台地-开阔台地-斜坡多相带的3条太原组野外剖面为研究对象,对代表性的图像及其岩石特征进行分类描述。样品以灰泥含量较高的含生物碎屑粒泥灰岩为主要特征。利用装有显微照相系统的蔡司偏光显微镜对灰岩薄片进行观察和照相。灰岩显微图像集共包含95件灰岩样品,380张显微照片,可分为泥晶灰岩、泥粒灰岩和粒泥灰岩3类。本图像集的建立可为研究晚古生代大冰期时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古气候、古环境、古生物面貌及相带沉积分异提供基本素材和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