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隔肿瘤
前纵隔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专利文献40943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浙江临床医学、老年医学与保健等;
前纵隔肿瘤的相关文献由299位作者贡献,包括付军科、张广健、温小鹏等。
前纵隔肿瘤—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0943篇
占比:99.78%
总计:41035篇
前纵隔肿瘤
-研究学者
- 付军科
- 张广健
- 温小鹏
- 范坤
- 俞秋华
- 刘博豪
- 刘阳
- 卢绍路
- 吕亚军
- 吕平欣
- 吴齐飞
- 周耀
- 姜敏炎
- 孔德淼
- 张佳
- 张勇
- 曹宝霞
- 朱小波
- 李多
- 李益行
- 王哲
- 王强
- 王泓懿
- 王芝馀
- 蒋锋
- 贾卓奇
- 赵恒
- 陶润仪
- 黄建
- 黄骏
- 丁志丹
- 丁磊
- 严循成
- 于伟勇
- 仇睿
- 付印
- 仲文娟
- 任强
- 何伟
- 何俊明
- 何博
- 何进喜
- 余绍斌
- 余绍斌1
- 余超群
- 侯波
- 侯淑华
- 侯维平
- 倪旭东
- 傅美娜
-
-
李珊珊;
沈韦羽;
潘海彬;
余超群
-
-
摘要:
目的比较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经剑突与右肋间进胸切除前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前纵隔肿瘤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经右肋间进胸(肋间组)、剑突下进胸(剑突组),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疼痛程度、术后自理能力、术后日均引流量、并发症、康复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术中出血、术后自理能力、术后日均引流量、康复时间、住院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疼痛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VATS经剑突下切除前纵隔肿瘤较右肋间入路手术时间长,但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轻。
-
-
许彬东;
陈豪;
黄国忠;
张强;
陈鹏飞;
蔡茂恩;
姚金梅
-
-
摘要:
目的探讨剑突下入路单孔胸腔镜在前纵隔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前纵隔肿瘤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15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4.9±7.5)岁,肿瘤的直径为2.0~5.0 cm,平均(3.47±0.78)cm。手术方法为剑突下入路单孔胸腔镜手术。结果5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手术,无死亡病例。围手术期无胸腔内大出血、纵隔感染、膈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操作时间为62~380 min,平均(134.5±60.1)min。术中出血量20~150 mL,平均(71.6±26.2)mL,术后胸液引流量30~680 mL,平均(384.4±118.4)mL,留置胸管时间26~90 h,平均(44.4±16.8)h,术后住院时间为3~8天,平均(4.7±1.4)天,术后1天和7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分别为(6.5±0.84),(2.9±0.77)分。结论对于病灶包膜完整且肿瘤直径≤5 cm的前纵隔肿瘤,剑突下入路单孔胸腔镜手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而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
刘婷婷;
戴丹
-
-
摘要:
目的 探讨前纵隔肿瘤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麻醉期间发生通气困难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手术麻醉期间是否发生通气困难将80例前纵隔肿瘤患儿分为通气困难组(n=30)和非通气困难组(n=50),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患儿麻醉期间发生通气困难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对麻醉期间通气困难的预测价值。结果 通气困难组患儿的肿瘤直径明显大于非通气困难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气困难组患儿喘鸣、呼吸困难的发生率均高于非通气困难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困难组中术前存在适应性体位、肺部及胸腔内感染、心血管受压、主气管受压的患儿比例均高于非通气困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大、呼吸困难、术前存在适应性体位、心血管受压、主气管受压均是前纵隔肿瘤患儿麻醉期间发生通气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存在适应性体位、主气管受压预测麻醉期间发生通气困难的灵敏度最高(100%),存在主气管受压预测麻醉期间发生通气困难的特异度最高(97.87%)。结论 前纵隔肿瘤患儿以淋巴瘤为主,并且多伴随咳嗽等症状,术前存在适应性体位、主气管受压均是前纵隔肿瘤患儿麻醉期间发生通气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可有效预测通气困难的发生。
-
-
陈健;
管伟;
楼国梁;
何俊明;
付印;
胡江苇
-
-
摘要:
目的探索经剑突下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术对前纵隔肿瘤炎性应激反应、疼痛程度的影响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的120例前纵隔肿瘤均在2017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收治,均进行经剑突下VATS术,分析治疗后效果,根据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两组,即101例预后良好(术后未出现并发症),19例预后不良(术后出现并发症),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独立因素。结果患者接受治疗后,出血量(65.83±11.13)mL,平均手术时间(106.39±10.22)min,术后平均胸引流液总量(659.86±28.46)mL,术后24 h VAS评分(1.21±0.11)min,住院总天数(7.45±1.13)d。同时术后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缓激肽(Bradykinin;BK)、5-羟色胺(Serotonin;5-HT)、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低于术前(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糖尿病、年龄≥60岁、有吸烟史、侵犯神经、肿瘤直径≥5 cm、恶性肿瘤是影响前纵隔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前纵隔肿瘤实施经剑突下VATS术,可改善术后疼痛感和炎性应激反应,但手术预后可受到肿瘤性质、肿瘤直径、术前神经侵犯情况、吸烟史、年龄、合并症等因素影响,对此需综合评估危险体系,严控手术适应证,预防术后并发症。
-
-
张雪;
沈学远
-
-
摘要:
目的:本研究采用荟萃分析评价胸腔镜下剑突入路与侧胸入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CNKI、VIP、WanFang数据库,搜集胸腔镜经剑突与侧胸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2年5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价。采用StataSE 15进行Meta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结果:纳入符合条件的16篇RCT,共1333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剑突下入路相比侧胸入路,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置管时间较短,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疼痛较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对于前纵隔肿瘤,剑突下入路方式在各观察指标中更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
-
李雄;
刘霞;
马生茂;
李有金;
陈永祥;
牛涛
-
-
摘要:
目的:分析经剑突肋缘下入路、胸腔镜侧胸入路及纵劈胸骨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收集三种手术方式的前纵隔肿瘤患者共48例,并分为三组,其中剑突肋缘下15例;胸腔镜侧胸入路18例;纵劈胸骨15例.比较分析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的引流量,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1d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经剑突肋缘下组手术时间及术后1d疼痛评分比其他两组显著缩短(P<0.05);胸腔镜侧胸入路组与纵劈胸骨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剑突肋缘下入路与胸腔镜侧胸入路相比,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均少于纵劈胸骨组(P<0.05);胸腔镜侧胸入路组术后1 d疼痛评分、术后总的胸引流量及胸引管留置时间低于纵劈胸骨组(P<0.05).结论:胸腔镜侧胸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特点.而经剑突肋缘下入路,除以上特点外,术后无需放置引流管,且在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方面更具有优势.
-
-
黄若山;
姜承奇;
黄剑春;
冯家俊;
童兴和;
侯波
-
-
摘要:
目的 观察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S-VATS)对前纵隔肿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本院医治前纵隔肿瘤的26例患者,以采取的不同术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采取S-VATS手术的研究组、采取开胸手术的对照组,每组13例.组间对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时间、术后VAS评分、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时间比对照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术后VAS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VATS手术对前纵隔肿瘤具有比开胸手术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
刘博豪;
王泓懿;
范坤;
赵恒;
李益行;
陶润仪;
王芝馀;
温小鹏;
付军科;
张佳;
张广健
-
-
摘要:
目的评估拉钩胸骨悬吊法剑突下前纵隔肿瘤切除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应用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收治的14例前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明确其肿瘤部位和大小,实施单悬吊辅助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VATS)经剑突下纵隔切除术,观察统计手术基本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女6例,男性8人,年龄17~74(46.35±9.28)岁,肿块最大径(5.03±2.32)cm。14例患者在单拉钩胸骨悬吊辅助下行胸腔镜手术。手术时长(124.32±35.71)min,手术出血量(43.27±20.31)mL,术后住院时间(5.32±1.34)d,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1.84±0.82)d,日引流量(230.45±70.35)mL,无转入开胸治疗,无院内死亡,无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无肿瘤转移。结论在前纵隔肿瘤临床治疗中,单拉悬吊拉钩辅助的胸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具有术中视野清晰、创伤小、治疗效果显著、手术操作便捷的优势,术后无悬吊相关并发症,手术方法安全有效。
-
-
沈涛;
卢珠明;
梁湘源;
段楚骁;
张东熙
-
-
摘要:
目的 探讨巨大前上纵隔肿瘤的外科诊疗手段及经验.方法 通过对本院2013-2018年收治的34例巨大前上纵隔肿瘤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3例患者行肿瘤偏向侧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21例患者行正中开胸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手术切口的手术指标(肿瘤最大直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 34例巨大前上纵隔肿瘤患者均进行了手术切除:13例患者行肿瘤偏向侧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手术,根治性切除12例,姑息性切除1例,根治性切除率为92.3%;21例患者行正中开胸手术,其中根治性切除18例,姑息性切除3例,根治性切除率为85.7%.34例患者中胸腺鳞癌3例,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胸腺瘤14例,肉瘤3例,成熟畸胎瘤7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例,精原细胞瘤2例,甲状腺肿1例.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大于正中开胸组(均P<0.05),肿瘤最大直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与胸骨后壁紧密、肺组织受侵犯的巨大前上纵隔肿瘤,肿瘤主体偏向侧行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可作为手术切口手术视野和安全性更高.结论 手术是巨大前上纵隔肿瘤首选治疗方法,术前增强CT对于手术方式及风险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手术切口的选择对手术成功有重要辅助性作用.
-
-
卢绍路
-
-
摘要:
目的:分析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在前纵隔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ET/CT中心自2015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78例前纵隔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诊断,统计^(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对前纵隔肿瘤诊断准确率,并对比不同类型前纵隔肿瘤的病灶最大径、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结果:手术病理共检出侵袭性胸腺瘤30例、胸腺癌22例、淋巴瘤26例,^(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共检出侵袭性胸腺瘤30例、胸腺癌21例、淋巴瘤25例,^(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对前纵隔肿瘤诊断准确率(97.44%)与手术病理诊断(100.00%)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胸腺癌组患者病灶最大径显著低于淋巴瘤、侵袭性胸腺瘤组患者,胸腺癌、侵袭性胸腺瘤组患者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显著低于淋巴瘤组患者,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在前纵隔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且还能鉴别诊断出肿瘤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