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隐核虫
刺激隐核虫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185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59935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逻辑学研究、水生生物学报、水产科技情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六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等;刺激隐核虫的相关文献由29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安兴、但学明、李言伟等。
刺激隐核虫—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9935篇
占比:99.84%
总计:60031篇
刺激隐核虫
-研究学者
- 李安兴
- 但学明
- 李言伟
- 莫泽权
- 尹飞
- 江飚
- 苏永全
- 林煜
- 樊海平
- 毛勇
- 刘宝锁
- 孙鹏
- 张楠
- 张殿昌
- 彭士明
- 施兆鸿
- 朱克诚
- 柯巧珍
- 江世贵
- 秦志清
- 郭华阳
- 郭梁
- 钟全福
- 龚晖
- 刘晓东
- 曾地刚
- 池洪树
- 王军
- 王国良
- 谢骁
- 马宁
- 周旻曦
- 周理耀
- 张子平
- 张芝涛
- 徐润林
- 徐鹏
- 柏建山
- 柯翎
- 王印庚
- 王艺磊
- 白敏冬
- 罗晓春
- 赵吉
- 邹志华
- 郑炜强
- 钟志鸿
- 何佩莹
- 刘振勇
- 张海发
-
-
林祥睿
-
-
摘要:
白点病是一种观赏鱼饲养中很常见的寄生虫病,海水白点病的病原是刺激隐核虫,淡水白点病的病原一般是多子小瓜虫。多子小瓜虫属于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于淡水鱼类的鳃、皮肤、鳍等部位,形成的胞囊肉眼清晰可见呈白点状,俗称为白点病。
-
-
余玲莹;
黄晓红
-
-
摘要:
综述了刺激隐核虫感染诱发的免疫应答及其免疫预防的研究现状,为开发阻断或减少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方法提供参考.研究显示,刺激隐核虫感染可以诱发宿主鱼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利用刺激隐核虫的虫体(特别是幼虫)以及表面蛋白(或抑动抗原)的重组蛋白和真核表达的重组质粒DNA免疫宿主鱼,均获得了一定的相对免疫保护率(40%~~100%).今后应进一步研究鱼与刺激隐核虫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综合利用鱼对刺激隐核虫的免疫应答,研发高效、多元化的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方法.
-
-
王海姮;
侯昊晨
-
-
摘要:
1937年,日本学者Sikama发现一种新的纤毛虫类寄生虫能使45种以上的海水鱼类感染,产生的病理特征同淡水多子小瓜虫病类似。Brow于1951年同样发现了该纤毛虫,并将该种类的寄生虫命名为Cryptocaryon irritans,该名称随后在科学界广泛流行。徐润林在1992年对刺激隐核虫研究的历史和进展进行了综述,我国农业部在2008年将其列入我国动物二类疫病名录。
-
-
-
李言伟;
江飚;
但学明;
李安兴
-
-
摘要:
刺激隐核虫是一种原生纤毛类寄生虫,可以感染几乎所有海水硬骨鱼类并导致死亡,给海水鱼类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由于刺激隐核虫体表寄生的特性,使其成为研究鱼类黏膜免疫机制的良好病原模型,可为高效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黏膜免疫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展海水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免疫防控措施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已有研究表明,受刺激隐核虫感染后,斜带石斑鱼皮肤黏液或其培养上清液能使幼虫发生阻动,由皮肤中的抗体分泌细胞产生的特异性IgM抗体在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刺激隐核虫感染时,多种免疫细胞如NCC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寄生虫周围聚集,趋化因子以及趋化因子受体表达量在寄生虫感染部位上调,暗示其调节的免疫细胞也参与抗虫免疫;此外,研究发现黄斑蓝子鱼对刺激隐核虫具有天然抗性,其血清和皮肤黏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和滋养体均具有杀灭作用,已从其血清中分离到一种天然抗虫蛋白—L-氨基酸氧化酶,为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控提供新的途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免疫实验证实疫苗防控刺激隐核虫病是可行的.
-
-
焦恺强;
王印庚;
荣小军;
陈佳;
张正;
廖梅杰;
李彬;
孙陆宇;
苏跃中
-
-
摘要:
由刺激隐核虫寄生感染而引起的"白点病"成为大黄鱼养殖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研究刺激隐核虫对大黄鱼的致病力及复方中草药HD-2对刺激隐核虫世代繁殖的抑制和阻断其感染的效果,本研究在测定了患病大黄鱼产生刺激隐核虫包囊数量、大小、孵化率和幼虫产率的基础上,测定了幼虫体外存活时间和感染力.同时,研究了HD-2中草药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滋养体和包囊的杀除效果以及口服复方中草药HD-2对患病大黄鱼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自然患病大黄鱼体型规格与产生包囊总数呈正相关,包囊直径为(340.8±64.9)μm,平均孵化率为76.4%,每个包囊可产生280±42.5个幼虫;幼虫体外最长存活时间超过24 h,幼虫孵化20 h后便丧失感染力.幼虫感染大黄鱼7 d的LD90为9712个幼虫/尾,LD50为4366个幼虫/尾.HD-2中草药液可有效杀灭刺激隐核虫幼虫,分别口服含复方中草药5、10和15 g/kg饲料30 d的实验组大黄鱼在LD50攻毒剂量下其相对感染强度较对照组分别下降32.0%、44.5%和51.8%,包囊体积较对照组分别减少35.4%、36.1%和37.3%,孵化率分别下降16.3%、23.3%和27.9%;在LD90攻毒剂量下3个实验组大黄鱼的存活率分别达到40.0%、55.0%和58.3%,显著高于对照组(8.3%),且鳃丝、胸鳍上滋养体数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口服复方中草药HD-2对自然患病大黄鱼的治疗效果表明,采集口服15 d的3组大黄鱼的包囊数量分别较对照组下降73.1%、87.7%和93.8%,鱼体死亡率分别为58.3%、36.7%和21.7%,较对照组83.3%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且用药组大黄鱼的生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口服复方中草药HD-2能有效阻断刺激隐核虫的二次感染,抑制包囊的形成和发育,降低包囊孵化率和幼虫孵化数量,从而有效抑制了虫体的世代繁殖.
-
-
-
-
摘要:
日前,浙江省海洋水产所选派鱼类科研团队赴南麂岛开展'三服务'活动,重点解决大黄鱼寄生虫暴发问题。研究所团队专家深入发病严重的南麂岛国胜岙海区大黄鱼网箱养殖点,通过现场采样病鱼观察和解剖、详细询问发病情况,诊断此次病害为刺激隐核虫病。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又称白点病,为动物二类疫病,是对大黄鱼养殖业危害最大的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
-
-
江飚;
龚颀杨;
李安兴
-
-
摘要:
研究了6种中草药水提取物对刺激隐核虫(Crytocaryon irritans)的体外杀灭效果,发现用7.14 mg·mL–1的乌梅(Fructus mume)、槟榔(Areca catechu)、贯众(Dryopteris setosa)和石榴皮(Punica granatum)的水提取物分别处理幼虫5 min,幼虫死亡率达100%,用28.57 mg·mL–1处理包囊4 h,包囊死亡率达84.1%以上.为评估喂服乌梅水提物对珍珠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预防刺激隐核虫病的效果,投喂第14天后对石斑鱼的增重、溶菌酶活性、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和鱼体滋养体数量及死亡率进行测试和评估.结果显示,药物组石斑鱼的增重和旁路补体溶血活性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In addition, lysozyme activity was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0.05),and number of trophozoites after infection with C.irrita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0.05).Further-more, the survival rate in medicine groups (11.4 g·kg–1, 6.84 g·kg–1, 3.42 g·kg–1)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40%, 20%, 46.67% and 0% with lethal dose infection,respectively.It is indicated that F.mume has developmental prospects for preventing C.irritans infection.
-
-
孙嘉阳;
张子平;
朱友芳;
邹志华;
韩坤煌;
葛辉;
王艺磊
-
-
摘要:
从本实验室已有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转录组数据中筛选获得α-微管蛋白基因片段,利用5'RACE和3'RACE技术首次克隆获得其cDNA,全长为1602bp,包含1356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51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49.78 kD.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α-微管蛋白为亲水性非跨膜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第142~148位有特异且保守的GTP核苷酸结合位点(GGGTGSG).对刺激隐核虫α-微管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及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与间日疟原虫(Trypanosoma vivax)、丹氏锥虫(Trypanosoma danilewskyi)、八肋游仆虫(Euplotes octocarinatus)、尾刺耐格里原虫(Naegleria gruberi)、眼虫(Euglena gracilis)等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4%~95%,且在系统进化树上聚为一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α-微管蛋白基因在刺激隐核虫3个生活史阶段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α-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在纤毛虫时期显著高于包囊和滋养体时期(P<0.05).我们进一步构建了α-微管蛋白重组表达载体,并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和Rosetta(DE3)中进行原核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50 kD,与预测的结果一致,即成功诱导表达α-微管蛋白.本实验结果为后续制备α-微管蛋白有效亚单位疫苗防治刺激隐核虫病奠定了基础.
-
-
SUN Jiayang;
孙嘉阳;
ZHANG Ziping;
张子平;
ZHU Youfang;
朱友芳;
ZOU Zhihua;
邹志华;
HAN Kunhuang;
韩坤煌;
GE Hui;
葛辉;
WANG Yilei;
王艺磊
- 《第五届中国大黄鱼产业发展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本研究从本实验室已有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转录组数据中筛选获得α-微管蛋白基因片段,利用5'RACE和3'RACE首次克隆获得其cDNA全长为1602bp,包含1356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51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为49.78kD,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为亲水性非跨膜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第142-148位有特异且保守的GTP核苷酸结合位点(GGGTGSG).对刺激隐核虫α-微管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及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与间日疟原虫(Trypanosoma vivax)、丹氏锥虫(T.danilewskyi)、八肋游仆虫(Euplotes octocarinatus)、尾刺耐格里原虫(Naegleria gruberi)、眼虫(Euglena gracilis)等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4-95%,且在系统进化树上聚为一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α-微管蛋白基因在刺激隐核虫三个生活史阶段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α-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在纤毛虫时期显著高于包囊和滋养体时期(P<0.05).进一步地,我们构建了α-微管蛋白重组表达载体,并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和Rosetta(DE3)中进行原核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50kD,与预测的结果一致,即成功诱导表达α-微管蛋白.本实验结果为后续制备α-微管蛋白有效亚单位疫苗防治刺激隐核虫病奠定了基础.
-
-
李言伟;
李安兴
- 《第八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第二届鱼类工业化养殖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刺激隐核虫是海水养殖鱼类的一种重要的寄生虫,其可以感染几乎所有海水硬骨鱼类,引起致死性疾病,给我国海水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由于刺激隐核虫体表寄生的特性,使其成为研究海水鱼类黏膜免疫的良好模型,进而用于研究鱼类抗寄生虫感染免疫机制,也有利于高效疫苗的研发.本文梳理了目前关于石斑鱼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黏膜免疫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展海水鱼类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免疫防控措施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现有的结果表明刺激隐核虫感染能后,石斑鱼皮肤黏液或其培养上清能使幼虫发生阻动,并检测到特异性IgM抗体,该抗体是由皮肤中的抗体分泌细胞产生,在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发现许多免疫细胞如NCC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寄生虫周围聚集,同时趋化因子以及趋化因子受体表达量在寄生虫感染部位上调,说明其调节的免疫细胞也参与抗虫免疫;此外,发现蓝子鱼对刺激隐核虫具有天然抗性,其血清和皮肤黏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和包囊都具有杀灭作用,并从其血清中分离鉴定到一种天然抗虫蛋白—L-氨基酸氧化酶,为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控提供新的途径;最后,通过免疫试验证实疫苗防控刺激隐核虫病的可行性.
-
-
黎睿君;
王芳华;
但学明;
李安兴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黄斑蓝子鱼对刺激隐核虫感染则具有天然抗性,其血清在体外对刺激隐核虫的幼虫及滋养体,淡水小瓜虫幼虫,布氏锥虫均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显著抑菌效果.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的观察结果表明,黄斑蓝子鱼血清能够导致刺激隐核虫幼虫纤毛脱落、大核肿胀破裂、外膜破裂、内容物释放和滋养体细胞的破裂、内容物释放.利用盐析、阳离子交换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其血清中分离到了单体分子量约为62 kD,具有很强的抗寄生虫活性的蛋白(APP),通过免疫组化分析表明,APP只在黄斑蓝子鱼的脾脏,肾脏,鳃和血液特异性表达.结果表明,黄斑蓝子鱼抗刺激隐核虫机制的研究为新型抗病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考和途径.
-
-
-
但学明;
林小涛;
柏建山;
李安兴
- 《第三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
| 2007年
-
摘要:
用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幼虫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进行腹腔注射和体表感染,然后每隔1周用阻动试验(Immobilization assay)检测免疫鱼的抗血清和皮肤培养液对激刺隐核虫幼虫的阻动效价,在第14周,分别用亚致死剂量和致死剂量的刺激隐核虫幼虫对免疫鱼攻毒以检测所产生的免疫保护力。实验结果显示:两种免疫方法都能让卵形鲳鲹的血清和皮肤生成阻动刺激隐核虫幼虫的特异性抗体,并能使被免疫鱼获得明显的免疫保护,但是体表感染免疫组的血清和皮肤培养液的阻动效价都要比腹腔注射免疫组高,所获得的免疫保护力也更强。同时还发现,免疫鱼血清和皮肤培养液中的抗体存在明显的差异:两者的最初生成时间、达到峰值的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阻动效价等都不一致。因此,我们推测鱼类的系统免疫应答和皮肤黏膜免疫应答有可能是相互独立的,或者是不同步的。鱼类的体液免疫应答,特别是黏膜免疫应答对抵御刺激隐核虫的感染起了重要的作用,采用刺激隐核虫虫体疫苗可能成为预防海水鱼类白点病的一种选择。
-
-
李安兴;
罗晓春;
谢明权
- 《第二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
| 2005年
-
摘要:
作者对中国南海养殖鱼类感染刺激隐核虫进行了调查,发现10种主要的养殖鱼类均易被虫体感染。从斜带石斑鱼上收集的虫体比自其他种类的鱼的虫体小,可能是免疫反应作用的结果。论文描述了2种类型的刺激隐核虫幼虫:第1类型幼虫具有1个大核和1个小核;第Ⅱ型幼虫具有4个大核和4~5个小核。在化学吸引试验中,从感染鱼分离的血清和黏液均对幼虫具有强烈的吸引能力。同时,从斜带石斑鱼和花尾胡椒鲷分离的血清能阻动和裂解幼虫,其效价分别是1:40和1:6.7。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染色能清楚地显示幼虫表面的功能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