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波动
利率波动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971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合作经济与科技、外国经济与管理、中国商界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九届中国金融学年会、第七届中国经济学博士后论坛等;利率波动的相关文献由162位作者贡献,包括刑毓静、张勇、房郁琴等。
利率波动
-研究学者
- 刑毓静
- 张勇
- 房郁琴
- 李成
- 王巍
- 许丽萍
- 谈二三1
- 赵天荣
- Dakin Campbell
- Jody Shenn
- 丁丹
- 丁庭栋
- 亢悦
- 伍戈
- 何启志
- 何启志2
- 俞美莲
- 俞菊生
- 冯菊平
- 刘刚
- 刘春明
- 刘阳
- 刘魏文
- 卢遵华
- 史锋
- 吴卫国
- 吴夷
- 周文平
- 周珺
- 周素彦
- 太雷
- 姚念慈
- 姜佩珊
- 姜秋林
- 姜超
- 孙丽萍
- 孙勇
- 孙卓敏
- 孙燕初
- 孙琦
- 宋且生
- 宋艳伟
- 宋雪涛
- 尚玉皇
- 尹洪霞
- 布雨
- 应慧尔
- 康姝丽
- 廖小强
- 张先坤
-
-
无
-
-
摘要:
2022年一季度,货币市场资金面保持平稳,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国内稳增长加码与海外加息交互影响,收益率先下后上,曲线陡峭化,高等级信用债收益率多数上行;利率互换曲线先下后上,日均成交量环比下降。一季度银行间本币市场交投活跃,各交易品种合计成交387.1万亿元,同比增长26%。
-
-
董琦;
陈礼清
-
-
摘要:
近期,对于经济增长过快回落、通胀上行、流动性收紧的三大担忧同步出现了减弱。展望未来,年内通胀难以构成政策制约,越向后看出现"经济逐步趋缓+政策稳中趋松"格局的可能性越大。而当前的两三个月内,仍然是比较好的权益投资窗口期,需要警惕资金面利率波动加大,但无需担忧流动性进一步收紧。
-
-
张继强;
王菀婷
-
-
摘要: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利率波动性逐渐增加,利率期权成为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规避利率波动风险的有效工具。文章阐述了LPR利率期权推出的必要性及其应用场景,并结合具体案例分别介绍了各类LPR利率期权的定义、操作方法、参与者和用途,最后针对现阶段LPR利率期权市场发展制约提出相关建议。
-
-
陆夏冰;
戴凯扬
-
-
摘要:
随着地方债规模逐步增加,商业银行作为地方债的最大持有方面临不容忽视的地方债利率波动风险。利率衍生品是当前银行管理持仓债券收益率波动风险的主要手段,然而由于地方债市场流动性有限、地方债估值存在偏离等多方面因素,地方债价格走势与衍生品价格走势相关性存在不稳定性,从而限制了套期、对冲效果。基于此,本文提出多项建议以期改善地方债风险管理中面临的上述问题。
-
-
李晶石
-
-
摘要: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以来,大多数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端和证券端的基准利率均实现了与市场利率"接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利率错配风险,但目前仍面临部分证券化产品资产端和证券端计息方式不挂钩、资产端与负债端利率波动不匹配等问题。文章介绍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总体运行情况,围绕以利率衍生品为核心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利率风险管理展开思考。
-
-
姜超;
姜佩珊;
孙丽萍
-
-
摘要:
同业存单自推出以来,规模不断壮大,发展特点包括:中小银行是发行主体,季末明显放量;发行久期近年来整体拉长;存单利率则围绕MLF利率波动;从需求端看,广义基金和银行为主要持有人。从市场功能看,同业存单的推出提高了银行流动性水平,助力利率市场化改革。文章同时探讨了当前同业存单市场发展难点,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
闵树琴;
许文汇
-
-
摘要:
本文选取1999~2017年我国31个主要省市的面板数据,在考虑存在区域发展差异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房价与利率互动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房价上涨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驻,但影响因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存在差异,发达地区房价上涨将显著吸引FDI,而对于中部欠发达地区则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性;同时房价与利率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影响,利率机制会使房价对FDI影响更加敏感.最后提出,各地区应合理利用利率调节机制,因地制宜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利用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更好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
-
谈二三1
-
-
摘要:
2018年12月,受跨年因素影响,银行间本币市场成交量下降,当月交易总量为94.6万亿元,环比减少10.58%;日均成交4.11万亿元,环比减少14.47%。银行间货币市场资金面前松后紧,利率波动上行;现券市场日均交易量回落;利率债收益率震荡向下;信用利差短端收窄,中长端走阔;互换利率以下行为主。
-
-
李响
-
-
摘要: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8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要强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的引导功能,完善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利率走廊作为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其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从引导利率走势和降低利率波动性两个方面来实证分析我国利率走廊建设情况,结果表明:我国短期利率波动呈现聚集效应,利率走廊建立后短期利率波动显著降低;现有利率走廊体系可以调控短期利率水平,传导货币政策意图,但其调控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
-
-
张志杰;
杨江伟
-
-
摘要:
LPR实施深刻影响未来银行业务结构、定价、风险、业务创新等管理单元,集中表现在:负债成本管理对于银行经营制胜愈发关键;以客户为中心的差异化定价亟待突破;名义式的存贷款利率风险管理完全被打破。随着贷款利率波动加剧,与LPR挂钩的衍生品创新与应用将迅速升温,并且逐步会形成三类业务运用需求,文章展望了LPR衍生品创新与运用的前景与影响。
-
-
张勇
- 《第七届中国经济学博士后论坛》
| 2012年
-
摘要:
在货币政策操作理论中,货币政策操作程序(MPOP)是指中央银行运用政策工具调控操作目标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则、传统和惯例(Borio,1997).再进一步从操作实践来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是依托于准备金市场,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银行体系准备金,并对各种影响准备金供求关系的冲击因素作出反应,进而实现操作目标而展开的.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在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程序的过程中逐步引入了利率因素,尤其是在2006年第三季度对操作程序进行了重要转变。本文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与学术界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程序仍然是准备金总量程序的传统观点不同,笔者通过对2006年第三季度人民银行实施央票工具调控目标转变这一政策事件的观察,发现随着利率形成机制从单一行政管制向双轨制过渡,货币政策操作程序已初步实现了从准备金总量程序向利率程序演化。第二,基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设计实证框架,检验了当前利率双轨制约束的操作程序下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传递性。首先,运用协整与误差纠正模型、成分条件自回归异方差模型(CGARCH)考察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模式并测度利率波动率。其次,基于引入外生变量的成分条件自回归异方差模型,以及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脉冲响应函数(IRF),试图分别从静态和动态机制检验利率波动的传递性。研究表明,这一操作程序能够有效降低利率波动的传递性。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第三部分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程序的演化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设定计量模型对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传递性展开实证研究,最后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
-
张勇
- 《第九届中国金融学年会》
| 2012年
-
摘要:
文章试图通过对2006年3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实施央票工具调控目标转变这一政策事件的观察,展开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程序的演化分析,同时还基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通过设计实证框架,对当前货币政策操作程序下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传递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利率形成机制从单一行政管制向双轨制过渡,货币政策操作程序已初步实现了从准备金总量程序向利率程序演化.并且,在利率双轨制约束的操作程序下,人民银行能够稳定市场预期,引导货币市场利率,有效降低市场利率波动的传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