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
地方债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0年内共计676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2篇、会议论文4篇、相关期刊335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中国财经信息资料、上海国资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城市财政与政府创新中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财税法学术研讨会、中国财政学会2015年年会暨第20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等;地方债的相关文献由615位作者贡献,包括贾康、马骏、杜洋等。
地方债
-研究学者
- 贾康
- 马骏
- 杜洋
- 王长勇
- 陈少强
- 华国庆
- 史可
- 杨志勇
- 梁发芾
- 盛硕
- 贺斌
- 陈瑞
- 霍侃
- 魏加宁
- 万志宏
- 何义霞
- 刘利刚
- 刘晓凤
- 刘楠楠
- 刘继虎
- 卞洋
- 卢小祁
- 卫晓蔷
- 叶檀
- 夏晗
- 孙栋梁
- 宋一萍
- 宋健敏
- 宋绍智
- 屈宏斌
- 左小蕾
- 席斯
- 张旭
- 张洁
- 文文
- 曹维欧
- 朱峰
- 李成帅
- 李昌桉
- 杜爽
- 杨晓艳
- 柯勰
- 汪永福
- 牛铭实
- 王博
- 王吉如
- 王吉如(图)
- 王培
- 王朝才
- 王耀晨
-
-
吴京;
陈玉洁;
王剑锋
- 《地方财政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如何推进地方债市场化定价是当下我国地方债发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厘清我国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的成因有助于监管机构"对症下药".首先,本文将我国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成因的已有观点归纳为隐性担保观、关系型合约观、经济互惠观和行政干预观,并逐一评述这四种观点.其次,文章讨论了应以哪种理论逻辑来分析地方债发行利率异象问题,重点介绍了搭售合约的理论逻辑.最后,论文探讨了提高中国地方债市场化发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文中所综述的理论洞见有助于廓清地方债发行利率抑制的形成机制,为有关当局制定更为适宜的政策提供参考.
-
-
-
-
-
-
王治国
- 《管理评论》
| 2020年
-
摘要:
本文借鉴H(o)lmstrom(1999)隐匿行为下道德风险问题及Laffont和Tirole(1988)多阶段建模思想,结合中国地方政府隐匿行为和中央政府隐性担保情境,构建单期和两期的最优监管契约模型,给出了中央政府最优监管契约设计的一般框架,并分别通过算例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理论推导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单期情形下,通过将中央对地方的分配规则与地方政府的努力程度挂钩,中央能够为地方增加努力提供有效激励,进而有助于社会福利改善;考虑声誉效应情形下,地方政府会在两期下的第一期比单期更加努力.该研究为中央对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监管契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央可以根据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结合单期和两期下的结论设计监管策略.
-
-
-
-
-
-
徐一睿
- 《城市财政与政府创新中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回顾日本地方债的举债史,对日本的地方债的形成与发展加以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地方政府发行的地方债的承接资金中,政府资金一直以来都是其主要资金来源.虽然进入21世纪以后,民间资金构成比有所上升,但政府资金依然占整体的50%以上.本文将围绕日本的地方债体系中政府资金在调整地区间财力差异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其功效如何,近年来不断推动地方债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资金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加以探讨.
-
-
- 《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暨第27届财政学教学理论与学术研讨会》
-
摘要: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潜在增长率趋于下滑,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财政赤字增加,地方债风险不断积聚并存在潜在隐患.新《预算法》赋予了地方政府适度的举债权限,进一步规范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有助于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但同时也应看到,地方政府债务仍然存在透明度低、地方债发行机制不合理、信用评级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及地方债监管缺失等问题.本文拟从规避和防范地方债风险的角度出发,提出在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规范地方债发行机制,提高地方债务透明度,完善地方债信用评级并加大地方债监管力度,有效实现地方债风险预警与防范,保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
-
毛晖
- 《中国财政学会2015年年会暨第20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
| 2015年
-
摘要:
债务成本高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地方债未纳入预算管理,债务的举借、运用及偿付信息均不透明,有关的信息披露和监管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风险责任不明晰,对融资成本并不敏感.在既无有效监管手段,又无风险分担机制的软预算约束下,地方政府为满足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往往采取抬高资金价格的方式,以吸引足够的资本.银监会一直在加大银行对融资平台贷款的监管,商业银行则往往采取信托、同业等渠道间接放贷,拉长的资金链条本身也推升了融资成本.为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建议适度下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权,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力,健全地方债风险监控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