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式教学
分享式教学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8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专利文献2478005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四川教育、教育科学论坛、辽宁教育等;
分享式教学的相关文献由9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玉锋、李亚男、冯亚宁等。
分享式教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78005篇
占比:100.00%
总计:2478094篇
分享式教学
-研究学者
- 刘玉锋
- 李亚男
- 冯亚宁
- 叶蔚萍
- 司学娟
- 张杨春
- 张松奇
- 成汉华
- 李明伟
- 李月
- 王翔
- 王芬
- 赵丽丽
- 陈宏
- 陈宪泽
- 陈燕霞
- 于文君
- 任景业
- 余志伟
- 刘彩平
- 刘春华
- 刘颖婷
- 史秀利
- 叶超
- 吴伟平
- 吴翠华1
- 周福君
- 唐浩
- 唐琴
- 喻婷
- 孙丽媛
- 孙静1
- 廖娟娟
- 张婷婷
- 张宇飞
- 张晓蕾
- 张秀丽
- 张鑫慧
- 张黎霞1
- 徐周亚
- 易会荣
- 易钢
- 朱敏
- 李丹
- 李亚男1
- 李兴森
- 李家康
- 李少林1
- 杨九民
- 杨催
-
-
陶霞飞
-
-
摘要: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人,而青少年的成长成熟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因素会导致主体人的转变,使得人的成长带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在主体人的成长过程中加入有意识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思想发生有利的偏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将现实环境有利于思政教育的要素结合,充分运用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啮合,将这些要素合理运用,取长补短,能更好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
-
-
郑颖
-
-
摘要:
分享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思考—分享”为基本结构的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深化课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教师可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分享式教学”模式,有效促进生本、智慧的课堂教学。本文以义乌市义亭镇义亭小学为例,从初次尝试分享式教学、分享式教学日常规则的渗透、分享式教学成效等方面,对分享式教学模式在该校的落地实践进行探索和分析。
-
-
朱敏;
周福君
-
-
摘要:
目的探讨TBL与分享式教学相结合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级143名高职护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组71人,对照组72人。实验组采用TBL结合分享式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训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操作考核成绩及教师的课堂反馈,评价TBL与分享式教学相结合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实训操作考核除铺床法项目成绩外,其他项目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BL结合分享式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进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学习积极性。
-
-
黄丽
-
-
摘要:
在四年级上册《陀螺》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对本课的语文要素进行整合,进行了分享式教学。教师向学生传达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分享的同时,适时介入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以达到学通课文的目的,让教学有序、有趣、有效。
-
-
吴伟平
-
-
摘要:
动手画、剪、拼、转等活动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有趣的正方形"教学中,通过"问题—思考—分享"的分享式教学过程,聚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
-
叶超
-
-
摘要:
在高中阶段,很多同学都将面临高考的压力。所以,很多学校在开设语文课程时通常也是为了应付高考进行的,而教师在讲解语文课时,重点内容也是围绕高考的大纲来讲解,学校和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相对较片面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语文的知识,还要在无形之中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语文成绩。这种方法就是分享式教学法。
-
-
唐琴
-
-
摘要:
现阶段教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学开展和教学创新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相比较传统教学而言,分享式的教学方式更加关注于学生主体,也更加注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的现代化改革。
-
-
邹财吉
-
-
摘要:
本文论述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分享式教法的途径,提出分享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分享活动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分享思维感受,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分享实践机会,强化学生成长体验;分享研究成果,促进学生认知内化等教学建议,以期在分享过程中促进学科教学健康发展.
-
-
金兴伟
-
-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被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如分享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分享式教学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师生之间进行角色互换,打破了以往单调、乏味的课堂气氛。从应用情况来看,分享式课堂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尊重与重视,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