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连轧
冷连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97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9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93362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鞍钢技术、上海金属、冶金设备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3年会暨全国第十八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全国第十七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等;冷连轧的相关文献由929位作者贡献,包括白振华、徐心和、李长生等。
冷连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3362篇
占比:99.63%
总计:93709篇
冷连轧
-研究学者
- 白振华
- 徐心和
- 李长生
- 王军生
- 郭立伟
- 金鑫
- 张进之
- 陈丹
- 刘玉金
- 王煜
- 刘兴刚
- 刘相华
- 吴文彬
- 曹勇
- 朱泉封
- 王骏飞
- 羌菊兴
- 刘云峰
- 曹静
- 杨景明
- 王莉
- 赵会平
- 刘抗强
- 刘海昌
- 周坚刚
- 周莲莲
- 张亮
- 彭良贵
- 武志成
- 汪建春
- 翟承荣
- 赵伟泉
- 郝培锋
- 金武明
- 钱承
- 陈金山
- 高雷
- 何绪铃
- 刘宝权
- 吴胜昔
- 孙一康
- 孙杰
- 宋君
- 张岩
- 张殿华
- 徐俊
- 李宏洲
- 杨荃
- 汤红生
- 王国栋
-
-
周铁强;
高卫军;
余爱祥
-
-
摘要:
冷连轧机在换辊过程中存在接轴抱紧装置定位不准,导致换辊失败,对冷连轧机接轴抱紧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实践表明,新接轴抱紧结构解决了换辊失败的情况,提高了换辊成功率,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用效果良好。
-
-
孙浩;
叶国良;
翟博豪;
呼子宇;
赵志伟
-
-
摘要:
在钢铁冷连轧生产过程中,轧制力预测结果直接影响带材的轧制精度和产品质量。为进一步提高轧制力预测精度,同时实现模型的在线更新,避免漂移问题,提出了基于循环自编码网络的轧制力模型。首先,使用循环自编码网络对处理好的输入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为了加速网络训练,加入了小批量训练方法,然后使用高斯过程回归模型对提取到的特征进行回归拟合。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可达3%以内,能够实现轧制力的高精度在线预测。
-
-
张瑞成;
商颖
-
-
摘要:
冷连轧过程中的厚度与张力系统具有多变量、强耦合和不确定的特点。为降低两者的耦合影响,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逆系统解耦原理的PID控制策略。考虑轧制力相对于张应力的变化系数,建立厚度与张力系统的动态耦合模型,并应用Interactor算法证明此模型的可逆性。应用BP神经网络逆系统解耦原理实现对厚度与张力系统的解耦,减弱厚度与张力的耦合影响。针对粒子群优化算法极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一种粒子群优化算法与细菌觅食算法相结合的优化算法对PID进行参数整定。结果表明:与准对角递归神经网络多变量PID解耦方法相比,所提方法的解耦程度、模型抗干扰能力以及系统响应速度都有很大提高。
-
-
陆茂森;
张应强;
石安豪;
李勇;
李涛
-
-
摘要:
冷连轧双相高强度钢具有低屈强比(0.5~0.65)、高加工硬化指数(≥0.14)和高烘烤硬化值(≥30MPa)的特点,主要应用于汽车结构件、加强件及防撞件等零件。CR340/590DP冷连轧双相高强度钢的显微组织主要为铁素体和马氏体,马氏体含量5%~30%,马氏体组织以岛状弥散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其生产工艺特点是将冷轧后的钢材重新加热到两相区并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一定速度冷却,获得所需要的F+M双相组织。
-
-
-
-
申立涛;
许鹏;
张亚震;
顾清;
孔鹏辉;
白振华
-
-
摘要:
针对冷连轧升降速过程中轧制压力的波动造成冷连轧机组升降速阶段轧制不稳定和板形质量不佳等问题,为了减小轧制力波动,获得优质板形,在结合冷连轧机组的设备及工艺特点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乳化液流量充足与不足两种情况下轧制速度的波动对轧制压力变化的影响,分析了冷连轧升降速过程中板形演变机理.在此基础上,以冷连轧机组升降速过程中整体轧制压力波动最小为目标函数,开发了一套相应的张力补偿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某1 800五机架冷连轧机组的生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有效提升了轧制稳定性与板形质量,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
-
张景然
-
-
摘要:
以国内某钢铁公司冷轧厂连续退火生产线入口立式活套为例,阐述了立式活套卷扬的速度控制,活套的张力控制,活套位置的同步控制以及机械损耗、惯量损耗、重量补偿的计算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系统的控制精度和稳定度,保证了生产线的连续运行.
-
-
刘天武;
刘需;
谷田;
孙力;
李连杰;
姜正义
-
-
摘要:
针对冷连轧有限元分析中辊缝设定需要多次调试的问题,在河钢唐钢1740 mm冷连轧有限元模型研究基础上,开发了一种可以快速确定各机架辊缝设定值的冷连轧辊缝设定模型.利用各机架轧机弹性变形数据拟合出轧制力对出口厚度与辊缝之差的轧机弹性变形公式,同时利用各机架轧件塑性变形数据拟合出轧制力对轧件真应变的轧件塑性变形公式.轧机弹性变形公式和轧件塑性变形公式联立求解出辊缝设定公式,即可通过已知入口厚度和出口厚度确定辊缝设定值.利用该公式对S5机架新增的计算工况条件进行了辊缝预测,并与实际所需辊缝进行对比,偏差控制在5.92%以内,辊缝设定模型可靠.
-
-
毛玉川;
刘英明;
孙荣生;
张一凡;
张福义;
郑麟飞
-
-
摘要:
归纳了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四分厂冷连轧机组在高速生产家电薄料≤0.6 mm时频繁出现线状划伤缺陷的规律,通过热划伤产生现象判断分析,确定此线状划伤为热划伤缺陷,并制定相关改进措施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轧制压下规程、改良轧制油配方、提高乳化液浓度和乳化液流量、压力以及提高轧辊磨削质量的综合方案,可有效控制高速轧制下的线状划伤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