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皮微粒

内皮微粒

内皮微粒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1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370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4北京大学心血管转化医学论坛等;内皮微粒的相关文献由257位作者贡献,包括陆永光、杨静、刘建辉等。

内皮微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0.7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370 占比:99.28%

总计:11452篇

内皮微粒—发文趋势图

内皮微粒

-研究学者

  • 陆永光
  • 杨静
  • 刘建辉
  • 苏强
  • 贾敏
  • 严华
  • 侯丽梅
  • 刘瑶丽
  • 吴昭华
  • 周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申伟; 郭静; 张铮; 陈江红; 赵魁
    • 摘要: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内皮微粒(EMP)和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意义.方法 检测98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缺血性心脏病组)、100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清ET-1、EMP和hs-cTnT水平.按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98例患者分为NYHAⅠ级27例、NYHAⅡ级34例、NYHAⅢ级25例、NYHAⅣ级12例.根据Gensini评分将98例患者分为轻度狭窄32例、中度狭窄45例和重度狭窄21例.结果 缺血性心脏病组血清ET-1、EMP和hs-cTn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NYHAⅣ级、NYHAⅢ级患者血清ET-1、EMP和hs-cTnT水平明显高于NYHAⅠ级、NYHAⅡ级(P<0.05),且NYHAⅣ级高于NYHAⅢ级患者(P<0.05).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患者血清ET-1、EMP和hs-cTnT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1、EMP和hs-cTnT水平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分级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一定关系.
    • 于博文; 修成奎; 王雪; 杨静; 雷燕
    • 摘要: 内皮微粒是从激活或损伤的内皮细胞上脱落的微小囊泡,是一种新的细胞间通讯方式,在炎症反应、凝血反应和血管生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健康的生物标志物,并且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但目前对内皮微粒分子机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其临床研究及检测方法上存在局限性,无法人为调控内皮微粒的释放,这给以内皮微粒为疾病靶标的转化医学研究带来了挑战.现主要从内皮微粒的概念、病理生理功能、临床应用、检测方法以及在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于博文; 王雪; 胡艳红; 杨静; 李雪丽; 修成奎; 雷燕
    • 摘要: 目的:探讨内皮微粒(EMPs)对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传代,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培养至第10~12代,建立复制性衰老模型.实验分为年轻组(2~4代)、衰老组(10~12代)及EMPs干预组(提取衰老细胞产生的EMPs来干预年轻细胞).结合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法和PI单染法检测细胞周期两种方法判断细胞衰老情况.采用两步离心法分离出EMPs;采用醋酸双氧铀负染法于透射电镜下观察EMPs的大小及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CD31+或Annexin V+的EMPs;DCFDA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表达.结果:与年轻组相比,衰老组细胞SA-β-gal活性显著增强(P<0.01),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P<0.01),并且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升高(P<0.01);衰老组细胞分泌CD31+EMPs及Annexin V+EMPs的数量均显著高于年轻组(P<0.05).电镜下EMPs直径在0.1~1μm之间,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其囊泡膜结构完整,边缘清楚,轮廓清晰.与年轻组相比,EMPs干预组细胞SA-β-gal活性增强(P<0.01),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P<0.01),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升高(P<0.01),并且增高的细胞内ROS可部分被apocynin(NADPH氧化酶抑制剂)或rotenone(线粒体氧化酶抑制剂)抑制(P<0.05).结论:衰老HUVECs分泌的EMPs多于年轻HUVECs;衰老HUVECs分泌的EMPs可导致年轻HUVECs早衰,其机制可能与EMPs通过激活NADPH氧化酶及线粒体氧化酶,进而诱导细胞内ROS水平增高有关.
    • 范景如; 陈翠萍; 陈子清; 郭舜奇
    • 摘要: 目的初步观察不同级别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液循环中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EMP)的变化,以及探讨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期间于汕头市中心医院高血压门诊就诊并住院的年龄在30-75岁的高血压患者232例。以动态血压结果为分组标准,分为白大衣高血压组(24例)、1级高血压组(101例)、2级高血压组(45例)、3级高血压组(62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各组外周血中的EMP水平(个/μL),同时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高危血液学指标,并行24 h动态血压检查,收集夜间血压下降率等参数。分析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患者血循环中EMP水平的变化及血压昼夜节律与EM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3级高血压组患者的血循环EMP(CD31+/CD42b-)水平高于白大衣高血压、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组患者[(1275.00±372.58)个/μL vs.(692.86±265.25)个/μL、(851±266.75)个/μL、(976.92±562.59)个/μL,均P<0.001]。EMP水平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存在负相关(r=-0.682,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MP与夜间血压下降率(r=-0.682,P<0.001)、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存在线性相关。其中以夜间血压下降率的偏回归系数最高(β=-0.437,P<0.01)。结论血循环EMP水平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血循环中EMP水平明显升高。
    • 邓毅凡; 何胜虎; 张晶
    • 摘要: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对X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EMPs)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确诊为X综合征的患者75例,抽取外周血检测EMPs含量,并与健康人群进行比较.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西药治疗,研究组给予麝香保心丸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EMPs含量、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75例患者外周血中EMPs含量为(2.01±0.71)%,高于71例健康人[(0.5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EMPs含量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患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麝香保心丸能有效降低X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EMPs含量,对血管内皮功能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缓解患者相关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
    • 刘景峰; 王振洲; 李甜; 国新杰; 庞冉; 段美丽
    • 摘要: 目的 明确脓毒症大鼠肾脏皮质微循环特点及其与血浆内皮微粒(EMP)表达之间的关系,评价血必净注射液作为抗菌药物辅助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8~10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和血必净组,每组10只.采用高位结扎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Sham组只翻动盲肠,不进行结扎穿孔.基于高位结扎CLP致死率高,血必净组于制模后即刻经尾静脉注射血必净注射液4 mL/kg、12h1次,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液90 mg/kg、6h1次;阳性药物对照组以相同方法给予生理盐水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液;Sham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以相同频次进行干预.术后48 h记录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和血乳酸(Lac);应用测流暗场成像技术监测肾脏皮质微循环血流;采用哌莫硝唑免疫组化法评估肾组织缺氧程度;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EMP水平,并分析EMP与肾脏皮质微循环灌注指标的相关性;同时测量血肌酐(SCr),并采用肾组织损伤评分(Paller评分)评价肾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程度.结果 与Sham组相比,阳性药物对照组和血必净组大鼠灌注血管密度(PVD)、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和MAP均明显下降,缺氧指示剂哌莫硝唑阳性表达明显增加,Lac、EMP、Paller评分和SCr均明显升高.但与阳性药物对照组比较,血必净组大鼠肾脏皮质微循环血流明显改善,PVD和MFI显著升高[PVD(mm/mm2):16.20±1.20比9.77±1.12,MFI:2.46±0.05比1.85±0.15,均P<0.05],Lac水平明显降低(mmol/L:4.81±1.23比6.08±1.09,P<0.05),MAP略有升高[mmHg(1 mmHg=0.133 kPa):84.00±2.00比80.00±2.00,P>0.05],提示血必净注射液可改善脓毒症大鼠肾脏皮质微循环灌注,而这种效应不依赖于MAP的改变.血必净组肾脏皮质哌莫硝唑阳性表达量较阳性药物对照组明显降低[(35.89±1.13)%比(44.93±1.37)%,P<0.05 J,提示血必净注射液能减轻脓毒症大鼠肾脏缺氧程度.血必净组大鼠血浆EMP水平较阳性药物对照组显著降低(×106/L:3.49±0.17比5.78±0.22,P<0.05),且EMP水平与PVD和MFI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94和-0.95,均P< 0.05),提示脓毒症大鼠血浆EMP水平升高与肾脏皮质微循环障碍高度相关,血必净注射液能抑制EMP的产生.血必净组Paller评分较阳性药物对照组显著降低(分:46.90±3.84比62.70±3.05,P<0.05),SCr水平亦明显低于阳性药物对照组(μmol/L:121.1±12.4比192.7±23.9,P< 0.05),提示血必净注射液能减轻脓毒症大鼠肾损伤程度,改善肾功能.结论 作为抗菌药物的辅助治疗,血必净注射液可抑制脓毒症大鼠血浆EMP表达,改善肾脏皮质微循环,减轻肾损伤.
    • 夏大胜; 何强; 王丽; 毛大庆; 夏伟; 卢成志; 李超
    • 摘要: 目的 探讨男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变化及其与勃起功能障碍(ED)和血管内皮损伤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内皮微粒(EMP)的关系.方法 选择新诊断男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ED国际指数问卷表-5(IIEF-5)评估ED及其严重程度,100例伴ED患者(轻度31例、中度34例、重度35例)为ED组,100例年龄配对无ED的患者为对照组,尿酸酶法测定血清UA,酶联免疫法测定NO、eNOS,流式细胞技术测定血浆EMP水平.结果 重度ED组UA和EMP高于其他各组;而NO和eNOS低于其他各组,中度ED组UA和EMP高于轻度组及对照组;而NO和eNOS低于轻度组及对照组,轻度组UA和EMP高于对照组;而NO和eNOS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UA与NO、eNOS呈负相关,与EMP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9、-0.693和0.717,均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糖尿病为EMP的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A、舒张压、BMI及LDL-C为高血压患者E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血清UA预测高血压伴E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5(95%CI:0.717~0.852,P<0.01).以血清UA 384.5μmol/L作为预测ED最佳阈值时,敏感度90%,特异度69%,阳性预测值74.8%,阴性预测值87.3%.结论 高血压合并ED患者血清UA水平增高,高尿酸血症可能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促使高血压患者ED发生与发展.
    • 李婷; 邢广群; 张铭; 徐强; 杨堃
    • 摘要: 本研究共纳入35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患者,其中6例合并栓塞,同时纳入膜性肾病、慢性肾炎及健康对照组各25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EMP)和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水平.结果 发现AAV栓塞组EMP、PMP水平显著高于未栓塞组(均P< 0.01),活动期AAV组EMP、PMP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组、膜性肾病组、慢性肾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 0.05),且缓解期AAV组EMP、PMP水平亦高于慢性肾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MP和PMP与伯明翰血管炎活动性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D-二聚体均呈正相关(均P< 0.05).研究结果提示,EMP、PMP反映了免疫炎症介导的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程度,可能与AAV疾病炎性反应和血栓形成有关.
    • 刘呈楠; 赖长春; 王云乡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内皮微粒及血小板微粒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断为ACS并行PCI的患者150例,分成强化他汀组、他汀组及对照组各50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于术前3d分别服用瑞舒伐他汀20 mg/晚、10 mg/晚及安慰剂.分别于PCI术前、术后24 h检测肌钙蛋白I(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内皮微粒(EMP)及血小板微粒(PMP).结果 3组患者术后24 h EMP及PMP值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他汀组术后24hTnI、CK-MB、EMP、PMP[17.2(3.8,44)ng/L、(17.92±4.98)mmol/L、(998.48±79.06)/μL、(998.70±75.88)/μ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强化他汀组上述指标[10.4(2.4,41)ng/L、(15.46±3.51)mmol/L、(860.40±63.44)/μL、(870.94±61.68)/μL]均低于他汀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前瑞舒伐他汀治疗可以减少ACS患者围术期EMP及PMP水平,强化他汀治疗更显著.
    • 刘呈楠; 赖长春; 王云乡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内皮微粒及血小板微粒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断为ACS并行PCI的患者150例,分成强化他汀组、他汀组及对照组各50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于术前3d分别服用瑞舒伐他汀20 mg/晚、10 mg/晚及安慰剂。分别于PCI术前、术后24 h检测肌钙蛋白I(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内皮微粒(EMP)及血小板微粒(PMP)。结果3组患者术后24 h EMP及PMP值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他汀组术后24hTnI、CK-MB、EMP、PMP[17.2(3.8,44)ng/L、(17.92±4.98)mmol/L、(998.48±79.06)/μL、(998.70±75.88)/μ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强化他汀组上述指标[10.4(2.4,41)ng/L、(15.46±3.51)mmol/L、(860.40±63.44)/μL、(870.94±61.68)/μL]均低于他汀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瑞舒伐他汀治疗可以减少ACS患者围术期EMP及PMP水平,强化他汀治疗更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