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ApoE基因敲除小鼠

ApoE基因敲除小鼠

ApoE基因敲除小鼠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8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1206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世界中医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中医急症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等;ApoE基因敲除小鼠的相关文献由340位作者贡献,包括宫丽鸿、帖彦清、杨继红等。

ApoE基因敲除小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1206 占比:99.90%

总计:91295篇

ApoE基因敲除小鼠—发文趋势图

ApoE基因敲除小鼠

-研究学者

  • 宫丽鸿
  • 帖彦清
  • 杨继红
  • 袁凌燕
  • 路永刚
  • 郑广娟
  • 陆爱云
  • 于悦卿
  • 张文高
  • 杨惠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雅迪; 陈锦华; 唐富天
    • 摘要: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对高脂饲料喂养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 knockout,ApoE KO)小鼠肝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24只8周龄雄性ApoE KO小鼠随机分为ApoE KO组、ApoE KO+Sim组和ApoE KO+PD150606组。实验结束后测定小鼠血清和肝脏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谷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性,肝脏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以及calpain活性。结果与C57组相比,ApoE KO组小鼠血清和肝脏TC、TG含量明显升高,血清AST和ALT活性明显升高,肝脏MDA和ROS水平增加、而SOD活性降低,肝脏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Calpain活性明显增加。与ApoE KO组相比,Sim组小鼠血清和肝脏TC和TG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血清AST和ALT活性明显降低,肝脏MDA和ROS含量下降、而SOD活性升高,TNF-α和IL-6水平以及Calpain活性均明显降低。Calpain抑制剂PD对上述指标的作用和Sim相似。结论Sim能够减轻ApoE KO小鼠肝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alpain活性,进而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 李丽雅; 刘玉猛; 张永; 张新胜; 杨雪艳; 刘英华
    • 摘要: 目的观察嗜黏蛋白阿克曼(AKK)对高脂饲料喂养的肥胖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血脂代谢及炎症因子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PF级雄性C57BL/6J及ApoE^(-/-)4周龄小鼠,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喂养6周后,选取高于C57BL/6J小鼠平均体质量10%的ApoE^(-/-)小鼠20只,随机编号,奇数为模型组(n=10),偶数为AKK干预组(n=10),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n=10)。对照组与模型组小鼠灌胃不含AKK的甘油制剂,AKK干预组灌胃含1×10^(9) CFU AKK的甘油制剂。每日灌胃1次,每次0.1 ml。灌胃4周后,称量小鼠空腹体质量,采集血清及附睾脂肪组织。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代谢指标水平,白细胞介素(IL)-1、IL-6、IL-8、IL-10、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炎症因子指标水平。称量附睾脂肪组织质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附睾脂肪组织细胞形态及大小,测量脂肪组织细胞平均面积。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灌胃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AKK干预组小鼠空腹体质量、附睾脂肪组织质量及体脂百分比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KK干预组血脂代谢指标TG[(0.85±0.17)和(1.65±0.15)、(1.08±0.09)mmol/L]及LDL-C[(3.20±0.85)和(6.47±0.87)、(4.89±0.56)mmol/L]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及对照组,HDL-C[(919.89±116.19)和(433.59±183.85)、(721.11±222.70)mmol/L]显著高于模型组及对照组,TC[(3.00±0.64)和(5.12±0.71)mmol/L]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E染色观察显示,AKK干预组较模型组小鼠附睾脂肪组织细胞平均面积[(330.45±55.84)和(879.58±36.74)μm 2)]显著减小(P<0.05),形态规整,单个视野下脂肪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AKK可改善高脂饲料喂养的肥胖ApoE^(-/-)小鼠的血脂异常,并降低肥胖ApoE^(-/-)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 赵培; 刘晶; 于芳; 于悦卿; 高伟; 路永刚; 李永辉; 帖彦清
    • 摘要: 目的 探讨细颗粒物PM2.5对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将32只8周龄的SPF级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同时对照组气管滴注生理盐水,PM2.5组气管滴注PM2.5的生理盐水混悬液(30 mg·kg-1·d-1).8周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两组小鼠全血中的PM2.5浓度.免疫组化评估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胶原、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降主动脉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CD20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以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M2.5组重金属成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增大(P<0.05),斑块中巨噬细胞数量增加(P<0.05),胶原含量降低(P<0.05),平滑肌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PM2.5组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IL-6、iNOS、IL-12、ICAM-1、MCP-1、Lp-PLA2的表达显著上调(均P<0.05),Arg-1,CD206的表达显著下调(均P<0.05).结论 PM2.5暴露促进了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其原因可能与动脉粥样斑块内相关炎症因子表达变化有关.
    • 康群甫; 周明学; 张蕾; 刘红旭; 刘卫红
    • 摘要: 目的:探讨清血消脂方调节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表达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45只ApoE-/-小鼠经高脂喂养9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n=15)、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钙)组(n=15)、清血消脂方组(n=15);继续高脂喂养并药物干预9周后,测其血脂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主动脉斑块面积与斑块中胶原纤维含量;同时,测定FABP4、PPARα与PPARγ在肝脏及主动脉中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清血消脂方可显著降低血清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缩小主动脉斑块相对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血消脂方显著降低主动脉中FABP4的mRNA及蛋白表达(P<0.05),并促进PPARγ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清血消脂方可显著降低肝脏中FABP4的蛋白表达,并促进PPARγ的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血消脂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显著降低主动脉与肝脏中FABP4的mRNA及蛋白表达,并促进PPARγ的表达有关.
    • 姜悦; 代圣洁; 姜志龙; 马雪芹; 张又枝
    • 摘要: 目的 二甲双胍对高脂小鼠(ApoE基因敲除小鼠,自发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颈动脉及肝脏内脂肪沉积的研究.方法 将20只雄性Apo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4组:高脂对照组、二甲双胍组、PCL手术组和PCL+二甲双胍组,其中二甲双胍给药剂量均为300mg/(kg·d),给药途径为灌胃;实验小鼠每天称重,记录体重和饲料的变化情况;于饲养7周后处死,取颈动脉组织,冰冻切片后,油红O染色;取肝脏组织,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后,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变化.结果 与高脂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组体重明显下降(P<0.01),左侧颈总动脉脂质含量降低,肝细胞脂肪变减轻;与PCL手术组相比较,PCL+二甲双胍组体重减轻较为明显,左侧颈总动脉脂质含量明显降低(P<0.01),肝细胞脂肪变也有所缓解.结论 二甲双胍改善高脂饲料引起的肝细胞脂肪变,也能轻微减轻PCL手术所引起的肝细胞脂肪变,为颈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 李新新; 马倩; 谭鹤; 刘美霞; 李静; 张雪; 路永刚; 帖彦清
    • 摘要: 目的 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特异性抑制剂苯肼基吡唑啉酮磺酸盐1(PHPS1)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2019年1—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进行实验.6~8周龄雄性ApoE基因敲除小鼠1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0.25 mg·kg-1·d-1)和PHPS1组(PHPS1灌胃,0.25 mg·kg-1·d-1),各9只.4周后处死小鼠取血清,检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IL-1β、TNF-α水平;主动脉根部病理切片HE染色评估斑块大小;免疫组化评估斑块内巨噬细胞、平滑肌含量;天狼星红染色评估斑块内胶原表达情况;TUNEL染色评估斑块内细胞凋亡情况;Movat染色评估斑块内坏死核心面积;Western-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通路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PHPS1组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t/P=2.934/0.010,2.240/0.040);斑块面积、斑块内巨噬细胞含量显著增加(t/P=4.869/0.001,4.241/0.001);斑块内平滑肌和胶原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UNEL和Movat染色显示凋亡阳性区域和斑块内坏死核心面积显著增大(t/P=7.636/0.000,17.212/0.000);Western-blot结果显示内质网应激蛋白p-PERK、ATF4表达升高,凋亡相关蛋白CHOP、cleaved-caspase3、bax表达显著上升,bcl-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均<0.01).结论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可通过抑制斑块细胞的内质网应激从而抑制凋亡进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李世征; 贾轶东; 袁媛
    • 摘要: 目的:探讨黑参煎剂对小鼠下肢缺血模型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选取84只雄性ApoE基因敲除小鼠,采用右下肢肢动脉结扎缩窄术构建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与黑参煎剂组,并选取42只C57野生小鼠作为假手术组,仅切开并分离动静脉后缝合,不结扎缩窄.采用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下肢缺血症状并进行量化积分,术前及术后即刻、7、14、21、28 d行激光多普勒扫描观察小鼠下肢血流灌注情况,采用HE染色分析黑参煎剂对下肢缺血小鼠模型病理组织改变的影响,采用黑参煎剂对下肢缺血小鼠右下肢腓肠肌CD34、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与黑参煎剂组右下肢缺血症状评分均增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黑参煎剂组下肢缺血症状评分降低(P<0.05).术后即刻、7、14、21、28 d行激光多普勒检测,黑参煎剂组术后下肢血流恢复情况优于模型对照组.右下肢HE染色病理评分比较,黑参煎剂组与模型对照组右下肢病理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黑参煎剂组右下肢HE染色病理评分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与假手术组及模型对照组比较,黑参煎剂组小鼠右下肢腓肠肌CD34、α-SMA表达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黑参煎剂对小鼠下肢缺血有一定保护作用,能够促进缺血后血管生成.
    • 姜悦; 代圣洁; 姜志龙; 马雪芹; 张又枝
    • 摘要: 目的二甲双胍对高脂小鼠(ApoE基因敲除小鼠,自发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颈动脉及肝脏内脂肪沉积的研究。方法将20只雄性Apo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4组:高脂对照组、二甲双胍组、PCL手术组和PCL+二甲双胍组,其中二甲双胍给药剂量均为300mg/(kg·d),给药途径为灌胃;实验小鼠每天称重,记录体重和饲料的变化情况;于饲养7周后处死,取颈动脉组织,冰冻切片后,油红O染色;取肝脏组织,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后,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变化。结果与高脂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组体重明显下降(P<0.01),左侧颈总动脉脂质含量降低,肝细胞脂肪变减轻;与PCL手术组相比较,PCL+二甲双胍组体重减轻较为明显,左侧颈总动脉脂质含量明显降低(P<0.01),肝细胞脂肪变也有所缓解。结论二甲双胍改善高脂饲料引起的肝细胞脂肪变,也能轻微减轻PCL手术所引起的肝细胞脂肪变,为颈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 景德龙; 姜秋燕; 肖园园; 许莹; 田虎
    • 摘要: 目的 观察特洛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小鼠颈动脉血管损伤修复中的形态及数量变化.方法 选取Apo E基因敲除小鼠30只作为观察组,给予高脂饮食喂养10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选取正常SPF级小鼠30只作为对照组,正常饮食喂养10周.两组均进行颈动脉锐性损伤后缝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8 h、48 h、21 d麻醉后分离颈动脉标本.以CD34、CD117、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作为免疫标记,采用双标记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特洛细胞形态,并对10μm2血管图像中的CD34阳性染色(CD34+)特洛细胞进行计数.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绿色荧光的CD34+和PDGFR+特洛细胞均集中位于血管壁的外膜层中.术后8 h,观察组CD34+特洛细胞聚集在血管壁外膜损伤处,细胞形态改变不明显.术后48 h,观察组CD117+特洛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体扁平,由圆形或椭圆形变为细长的梭形,端足细长如丝;对照组CD34+和CD117+特洛细胞形态较术后8 h无明显差别,端足形态无明显改变.术后21 d,观察组CD117+特洛细胞细胞恢复至术前和术后8 h时的形态,但数量较术后8 h明显减少;对照组CD34+、CD117+和PDGFR+特洛细胞形态较术前无明显差别,数量无明显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术后特洛细胞数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两组术前特洛细胞数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8 h特洛细胞数量高于术前,术后48 h和术后21 d特洛细胞数量均低于术前(P均0.05).观察组术后8 h、48 h、21 d特洛细胞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并不会影响小鼠颈动脉血管中的特洛细胞数量,但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在颈动脉血管损伤修复过程中存在特洛细胞数量降低及形态异常.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