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刻本
元刻本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专利文献42131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收藏.拍卖、读书、河南图书馆学刊等;
元刻本的相关文献由86位作者贡献,包括張琪、徐瀟立、杨成凯等。
元刻本—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2131篇
占比:99.78%
总计:42225篇
元刻本
-研究学者
- 張琪
- 徐瀟立
- 杨成凯
- 舒和新
- 韦力
- 任小青1
- 何槐昌
- 傅亚庶
- 党斌
- 兰天阳
- 关秀娇
- 冯金牛
- 刘冰
- 刘志盛
- 刘越
- 卞东波
- 卢红梅
- 吕振宇
- 周兴陆
- 周治
- 周诚望
- 夏慧勤
- 崔志賓1
- 张振中
- 张旭光
- 張麗娟2
- 徐小蛮
- 戴南海
- 日原田愛1
- 李关勇
- 李国强
- 李崇兴
- 李笑莹
- 李致忠
- 杨亮1
- 杨庆华
- 杨文
- 林夕
- 林晨1
- 查雪巾
- 樊長遠1
- 毛俊仪
- 汪桂海
- 沈津
- 漆身起
- 王东辉1
- 王书红
- 王宏川
- 王建勇1
- 王燕飞
-
-
谢佳睿
-
-
摘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刻孤本《北溪字义》,此前研究者关注不够。梳理此书传刻源流,可以确定此元刻本源出宋刻黄氏纂目本,与明弘治浙刻本底本来源有别,分属两个版本系统。取元刻本与明弘治浙刻本通校,并将异文归类,析分优劣,定其是非。相较明弘治浙刻本,元刻本虽有少数异文可供校勘参考,但讹脱严重,文本质量不高。整体而言,点校整理《北溪字义》,元刻本参考价值不大。
-
-
由墨林
-
-
摘要:
《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是宋代"千家注杜"学术盛况的优秀代表.此书宋刻本已亡佚,现存有三个元刻本,分别藏于大陆与台湾两地.存世的三个元刻本关联复杂,尚不能证明三者之间有直接递嬗关系,但据其内容与版式,推测三者或源于宋宝庆二年(1226)刻本.元代,此书在福建地区的频繁刊刻,既可见当时建阳及周边地区刻书业之盛,又反映出元代诗坛对杜甫诗歌的推崇.
-
-
刘冰
-
-
摘要: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受时人及后世推崇.韩集传世版本众多,为其注释者亦甚众,其中朱熹考异更为后人所推崇.从辽宁省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旧藏元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零本分析研究入手,钩沉索隐,考证述略,以明原委.通过对馆藏历史、版本系统、版式风格、钤印递藏、御题价值等方面分作考述其价值与意义,进而追溯此书各零本当下散藏之处,分析存卷情况,复现全书样貌.
-
-
徐瀟立
-
-
摘要:
中華書局版劉時舉《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鑑》十五卷(以下簡稱"《續宋通鑑》")《前言》1由整理者王瑞來先生撰寫,文章在第六部分中探討了該書的版本問題,認爲《續宋通鑑》與託名李燾的《續資治通鑑》均有三種元刻本,分别爲陳氏餘慶堂刻本、張氏集義書堂刻本、朱氏與畊堂刻本,三家刊刻者將《續資治通鑑》與《續宋通鑑》作爲系列書系一併推出。但經筆者考察,事實并非如此,《前言》關於版本的論述中有版本學領域長期累積的錯誤,同時也産生了新的問題,考慮到這可能加劇學界誤解,故撰此文,兼與王先生商榷。
-
-
雷震
-
-
摘要:
南宋后期由刘时举编纂的《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一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南宋中兴四朝历史.该书的高、孝两朝部分基本脱胎于《中兴两朝编年纲目》.文章对两书文本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讹误颇多,尤以地名致误为甚,有音近而误、字形相近而误、所据史料来源有误.通过对两书地名特别是同误的地名研究,既可纠正文本的错误,亦可作为进一步研究两部史书的内在关系的一个佐证.
-
-
-
金静文
-
-
摘要:
元史伯璇撰《四书管窥》是元代四书研究的重要著作,于辨明各家旨意的基础上探求朱子原意,深得朱子之旨,且多有发明,故为后人所重.元刻本为祖本,并衍生出元刻明修本、《四库》本、《敬乡楼丛书》本、清抄本等.其中《四库》本、《敬乡楼丛书》本影响较大,然二书编者均未见原刻本,故其中舛误颇多.元刻本虽残损严重,却是原刻本,讹误最少,对于校理其他版本具有重要价值.
-
-
王东辉1
-
-
摘要:
就藏书的传统而言,残书不大受藏家的重视,有句老话叫“书一残就不值钱了”。翻翻过去藏书家的目录,直到明末的毛晋,才开始郑重地收入了一些残书,但基本上也还都是罕见的宋元本,这当然也跟宋元刻本日渐难得有直接关系。到了清代的大藏家如黄丕烈、汪士钟等人,他们珍藏的宋元善本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残书。但明清的残本书籍却仍然不大入他们的法眼,大概要到清末时期,才开始受到一点重视。
-
-
林晨1
-
-
摘要:
由于宋元刻本极为罕见,不少藏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明清刻本。其中,明代刻本,尤其是明嘉靖以前的刻本颇受藏家追捧。明初刻本出现在市场上的量比较少,价格也颇高;嘉靖刻本以白棉纸居多,刊刻精美,身价不俗.
-
-
徐瀟立
-
-
摘要:
根據編輯方式的不同,杜詩集注可分爲編年、分類、分體三大類。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箋》(以下簡稱"蔡箋")是編年系統中最具代表性的本子之一,然因其宋刻足本歷來難覓,元刻本又卷次凌亂、舛謬甚多,致使該書長久以來未能爲學界充分利用。近日,筆者於上海圖書館未編書中檢得宋本殘帙二卷,故藉此機會重新對宋本蔡箋進行一番考察,發現在傳統認知和研究中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本文擬對這些問題提出可能的解釋,以冀對杜詩研究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