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侵蚀速率

侵蚀速率

侵蚀速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6959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理研究、地球化学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全国第八届航空航天装备失效分析研讨会等;侵蚀速率的相关文献由450位作者贡献,包括熊东红、苏正安、董一帆等。

侵蚀速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61%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6959 占比:99.31%

总计:17077篇

侵蚀速率—发文趋势图

侵蚀速率

-研究学者

  • 熊东红
  • 苏正安
  • 董一帆
  • 黄费新
  • 李岩
  • 赵亮亮
  • 张信宝
  • 王文龙
  • 郭明明
  • 何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轶佳; 谭锡斌; 钱黎
    • 摘要: 河流作为主要的地貌单元之一,在经历构造活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后,会记录丰富的相关信息。基于河流剪切力模型,可应用地貌参数对河流侵蚀速率进行计算。文中利用已有的龙门山地区沉积岩类和花岗岩类的河流剪切力与侵蚀速率之间的经验关系,计算了沿河139个点的侵蚀速率。结果表明,汶川-茂县断裂下盘的侵蚀速率为0.43mm/a,双石-大川断裂上、下盘的侵蚀速率分别为0.49mm/a和0.28mm/a。另外,文中根据经验公式计算了每个观测点的可蚀系数(Erodibility),揭示出:1)断裂活动使沉积岩的可蚀系数增加了约3倍,而花岗岩的可蚀系数增加了约1倍;2)断裂活动对沉积岩的影响(距离断裂约2km范围内)明显比花岗岩(距离断裂约5km范围内)更集中。研究表明,断层活动使可蚀系数明显增大(即断裂附近的岩石较破碎),从而对区域地貌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 李怀彬; 刘阳; 黄费新; 张志炳; 吴皓然
    • 摘要: 微侵蚀测量仪易于直接测量特定地区岩石表面侵蚀速率,但因精度受限,难以测得高精度的侵蚀速率值。组合齿轮式测微装置拟对螺旋测微器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减速齿轮组和可移动扩展圆盘,进一步提高装置理论精度到纳米级,以便获取更加精确的岩石侵蚀速率数据,为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赵亮亮; 黄费新; 李岩; 马静; 刘阳
    • 摘要: 直接测量岩石表面降低的高度是研究当前地表侵蚀速率的有效方法,目前认为地表岩石的侵蚀速率一般在百分之一毫米到微米数量级。然而以往的测量仪不能满足大范围野外岩石侵蚀速率测量的精度,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研发可直接进行岩石侵蚀速率测量的仪器——便携式高精度游标螺旋测微装置的组成和原理。与以往相比的改进是本次使用“磁铁”代替“棘轮”,旋拧螺旋测微杆,并利用改造后的装置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试验用装置A和装置B同时对无侵蚀和有侵蚀的两种情况进行对比测量,共获得120个测量数据。其中装置A中极差、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均小于0.001 mm的点,占所有点的83%,表明该设备在0.001 mm数量级精密度良好;装置B进行卫生丸“侵蚀”模拟实验,获得早期(前三天)微米级的平均“侵蚀”速率(0.0097 mm/天),装置A的每日重复测量结果基本说明测量精度已经达到1μm(0.001 mm)。改造后的装置精度更高且简单和易于携带,可在较低侵蚀速率地区大范围测量。
    • 赵亮亮; 黄费新; 李岩; 刘阳
    • 摘要: 直接测量岩石表面降低的高度是研究当前地表侵蚀速率的有效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可直接进行岩石侵蚀速率测量的仪器—便携式高精度游标螺旋测微装置的组成和原理,并利用该装置在北京延庆地区进行了野外实地测量。本次测量共获得1920个数据,其数据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均小于1μm,表明该装置在1μm数量级精密度稳定且良好,说明该装置在野外直接测量岩石侵蚀速率方面具有可行性。
    • 李岩; 黄费新; 赵亮亮; 刘阳
    • 摘要: 直接测量岩石表面降低的高度是测算当前地表侵蚀速率的有效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便携式高精度游标螺旋测微装置的组成和原理.在原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了"T"型杆和底托套,并利用改造后的装置在唐山地区进行了野外实测试验.本次共测量98个测点,每个测点测量5~15次,获得1005条数据.其中极差小于0.1mm的点共74个,占所有点的75.5%;平均偏差小于0.1mm的点共87个,占所有点的88.8%,标准偏差小于0.1mm的点共86个,占所有点的87.8%,表明该设备在0.1mm数量级精密度良好.通过研究发现,在侵蚀速率较高的地区,利用高精度游标式螺旋测微装置直接在野外测量岩石侵蚀速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可以通过改进装置或增加测量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测量准确度.
    • 崔丹丹; 吕林; 周永; 邓慧丽; 张慧铭; 张东; 沈永明
    • 摘要: 文章利用卫星遥感解译、潮汐数值模拟、GIS空间拓扑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水边线进行水位订正,推算出2019年度江苏沿海的遥感海岸线,对江苏省海岸侵蚀现状进行了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江苏省共有侵蚀岸线长58.55 km,占全省大陆海岸线的7.39%.废黄河三角洲侵蚀型海岸的侵蚀岸段平均年侵蚀后退59.24 m,主要表现为盐养围堤的冲刷水毁;辐射沙洲北翼淤长型海岸的侵蚀岸段年平均侵蚀后退152.28 m,表现为潮间带上部坡度变缓,海岸线持续内移.全省海岸带侵蚀总面积为7.2448 hm2,强侵蚀岸段主要分布在南八滩闸北侧,新洋河口两侧以及斗龙港南侧区域.文章同时结合江苏海域动态监管工作经验,提出了5点海岸侵蚀灾害防治对策:①加强天-空-地一体化多手段联合监测,精确监控海岸侵蚀灾害发生范围与程度,了解海岸侵蚀强度与等级;②联合多平台海洋观测,深入开展致灾因素分析,了解海岸侵蚀灾害的发展与变化趋势,逐步完善灾害预警机制;③根据不同的海岸类型与海岸侵蚀特征,有效开展多策略的海岸防护整治,减少海岸侵蚀灾害损失;④加快海岸带保护修复,明确海岸带开发活动的适宜空间与适宜程度,优化海岸带空间布局;⑤强化海岸责任管理,明确监管职责.
    • 罗明; 龚志军; 刘进峰; 彭花明; 罗佳宏; 毛宁凤
    • 摘要: 近年来新提出的岩石表层光释光测年技术为研究基岩在十年-万年时间尺度上的侵蚀速率提供了一种可能.该方法基本原理是暴露于太阳光下的岩石表层光释光信号会被逐渐晒退,其信号晒退的深度与岩石暴露时间以及岩石的侵蚀速率相关.因此,利用岩石表层残留光释光信号与信号深度、暴露时间以及侵蚀速率的定量关系,可以推算出该岩石的暴露年龄或者侵蚀速率.虽然前人已通过理论公式推导,为获取漂砾或基岩的稳态侵蚀速率提供了一种途径,但是该途径获得的稳态侵蚀速率为岩石的最大可达侵蚀速率,不一定是实际侵蚀速率.本次研究对前人的方法提出了两项优化和改进:第一,在岩石表层光释光测年技术中,对半饱和深度的误差提出了一种量化方式,而半饱和深度误差的量化为进一步比较不同岩石的光释光信号晒退程度提供了便利;第二,通过将样品的半饱和深度、误差和宇宙成因核素10Be年龄投影到不同侵蚀速率下半饱和深度与时间的关系模拟图中,进而获得样品的实际侵蚀速率.因此,优化后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侵蚀速率的高估,为获得岩石十年-万年时间尺度上的实际侵蚀速率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途径.
    • 黄费新; 李岩; 程杨; 李广伟; 董国成; 赵亮亮
    • 摘要: 以往研究中,原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技术虽然理论上可以利用两种核素(如^10Be和^26Al)联立方程组同时解出暴露年龄和侵蚀速率,但在实践中却常采用单种核素(常用^10Be)分别解出最小暴露年龄或最大侵蚀速率,^26Al数据只用于辅助判断。这主要是因为受目前误差水平限制,^10Be和^26Al的测试数据结果常常并未能达到联立两个方程解出暴露年龄和侵蚀速率两个参数的精度(当然也有其他因素影响)这在投影图上常表现为被认为只有一次性暴露历史的样品,投影结果在稳态侵蚀岛之外,只有加上误差,才能进入或靠近稳态侵蚀岛。同理在推导出包含生成速率加速率的计算等式后,虽然理论上抬升区长期暴露的样品也能够利用两种核素(如^10Be和^26Al)同时解出侵蚀速率和抬升速率,但实践上^10Be和^26Al浓度投影结果可能并未在抬升的正常投影区(稳态侵蚀岛上曲线附近),从而解出的侵蚀速率和抬升速率合理性存疑。对此,参考计算最大侵蚀速率的原理提出利用长期暴露样品的^10Be浓度来解出抬升区地表最大抬升速率的计算方法(vmax=PH/4V),从而可以对碰撞造山抬升区的抬升速率上限进行限定。
    • 黄费新; 李岩; 程杨; 李广伟; 董国成; 赵亮亮
    • 摘要: 原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技术中,计算核素浓度的传统通用等式假设了地表侵蚀速率(参数ε)及样品的位置在暴露期间保持不变,从而简化了计算过程。然而这种假设可能并不符合复杂地质背景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计算结果误差较大,与其他测年方法结果也难以相互比较和匹配。本文利用将核素总浓度按年份分解为每年生成的浓度,经衰变和侵蚀的综合影响后至今剩余的浓度(称为年份净剩余浓度),组成数列累加的办法,分别推导了地表样品在高程以及侵蚀速率变化情况下的核素浓度计算等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地表生成速率和侵蚀速率逐年变化情况下的通用浓度年份化累加等式。最后讨论了传统浓度计算等式中的参数ε(侵蚀速率)的地质意义,明确了ε是一个积分中值,并不代表暴露期间的算术平均侵蚀速率,而是每年的侵蚀速率以自然指数加权的复杂方式(即T年前的那一年的生成浓度将乘以e-(λ+ρεΛ)(T-1))影响到样品的最终浓度值。
    • 田响宇; 尚心莲; 李红霞; 王新福; 刘国齐; 杨文刚; 于建宾
    • 摘要: 本工作旨在通过向内衬材料中加入氢氧化铝来提升长水口部件的抗热震性.以氧化铝空心球、烧结刚玉为主要原料,配以不同含量的α-Al2O3微粉和干基氢氧化铝,经过预混、成型、热处理,制备了一系列长水口内衬材料.利用XRD和SEM进行显微组织分析,发现氢氧化铝含量的变化并未改变内衬材料的相组成,材料中氢氧化铝呈孤岛状分布.对内衬材料开展了若干力学及热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氢氧化铝含量的增加,内衬材料体积密度降低,气孔率升高,常温抗折强度、弹性模量、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均降低.之后通过有限元法与回归分析,进一步建立了内衬材料热膨胀系数α、弹性模量E、热导率λ三种因素与复合长水口颈部最大热应力σmax之间的数学模型,在该模型中,σmax与α、E和λ之间呈交叉线性关系.结合力学、热学性能测试结果,借助所得数学模型,预测氢氧化铝含量与σmax呈负相关关系(即与长水口抗热震性呈正相关关系).最后,对比了普通硅质长水口内衬与Al2 O3-Al(OH)3体系内衬的实际使用效果,前者与后者的侵蚀速率分别为0.049 mm/min和0.032mm/min.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