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位改变

体位改变

体位改变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2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8850篇;相关期刊211种,包括中国保健、中国社区医师、基层医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第五届中国中医药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2009北京国际航空航天临床医学学术会议等;体位改变的相关文献由642位作者贡献,包括何辉嫒、刘芳、吕波等。

体位改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7 占比:1.5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8850 占比:98.40%

总计:19156篇

体位改变—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邬菁菁
    •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体位改变联合多功能治疗袋压迫对全脑血管造影(DSA)患者术后排尿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行DSA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两组在术前均给予心理护理,术后采用专用治疗袋进行按压止血;A组术后予常规护理,B组术后早期改变体位协助患者自主排尿。观察两组干预后的睡眠质量,干预前后的下腹部疼痛、焦虑评分变化。结果干预后A组的下腹部疼痛评分与HAMA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效睡眠率为83.71%,明显高于A组的63.52%。结论早期体位改变联合多功能治疗袋压迫可提高DSA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焦虑情绪,缓解下腹部疼痛,为预防术后尿潴留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 雷振; 应冰
    • 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高位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体位改变时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术中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静脉麻醉,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高位髂筋膜间隙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的面部表情评分法(FPS)评分、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术中搬动患者至手术床时、给药半小时后及手术结束再次搬动患者至推车时,观察组患者的FPS评分、心室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外科手术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高位髂筋膜间隙阻滞能显著提高其体位改变时的镇痛效果,维持其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且麻醉的安全性较高。
    • 裘文娟; 陈肖敏; 王燕南; 王飞燕; 俞永美
    • 摘要: 跌倒,是指突发的、不自主的、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调查显示,跌倒的发生率高、后果严重,是造成老年人伤残以及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1]。跌倒不仅会给患者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更会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2]。通过临床路径组织医学生的临床教学,由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对一定的诊断作出最适当有序和有时间性照护计划,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护,并最大限度提高临床工作效益和医疗服务质量[3-5]。临床护理教学路径是以循证医学为导向,不仅可以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降低临床护理成本,且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6-8]。本文旨在探讨临床教学路径在新护士预防患者跌倒培训中的应用。
    • 杨梅; 郑岚琳; 何辉嫒; 吕波
    • 摘要: 目的探讨体位改变配合手转胎头术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月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产科分娩的18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8~10月单纯手转胎头法干预产程的90例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列为对照组,将2018年11月~2019年1月实行体位改变配合手转胎头术干预产程的9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在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用时、复位成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持续性枕后位难产过程中,体位改变配合手转胎头术的方法较传统单纯手转胎头法在产程用时及复位成功率上具有优势,是纠正持续性枕后位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陈小霞; 陈杏; 林少群
    •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力喂养高度及体位改变在预防早产儿胃食管反流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我院出生的早产患儿9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予固定高度重力管饲养,饲养后取斜卧体位.观察组根据患儿的喂养情况调整重力管喂养高度,饲养后行右侧卧位,60min再取斜卧体位,比较两组开奶后两周的呕吐、溢奶、呼吸暂停及血氧浓度下降发生率,比较两组体重增长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呕吐、溢奶、血氧浓度下降和呼吸暂停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日体重增长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力喂养高度及体位改变可有效预防早产儿胃食管反流,有利于患儿体重增长,值得在临床应用.
    • 薛丹
    •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患者进行痔疮手术后,进行体位改变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患者,均于2018年9月~2019年9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0例)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n=40例)在常规的护理方法下,对患者进行体位改变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时间、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都要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5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的满意度为8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痔疮患者术后进行体位改变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加快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临床可以进行采用.
    • 杨梅; 郑岚琳; 何辉嫒; 吕波
    • 摘要: 目的 探讨体位改变配合手转胎头术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月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产科分娩的18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8~10月单纯手转胎头法干预产程的90例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列为对照组,将2018年11月~2019年1月实行体位改变配合手转胎头术干预产程的9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在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用时、复位成功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持续性枕后位难产过程中,体位改变配合手转胎头术的方法 较传统单纯手转胎头法在产程用时及复位成功率上具有优势,是纠正持续性枕后位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黄宇涛; 刘芳; 陈妙玲; 王晓东; 周静; 吴松晖; 欧阳佩佩; 王玉龙
    • 摘要: 目的:研究体位改变评定脑卒中卧床患者心功能.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卧床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不同体位、角速度、体位改变幅度、体位改变角速度情况下患者的心功能变化.结果:体位60°、75°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高于0°组,每搏量、血氧饱和度低于0°组;角速度25°/s组心率、平均动脉压高于5°/s组,每搏量、血氧饱和度低于5°/s组;体位改变幅度-15°~+75°组心率、平均动脉压高于0°~+75°组,每搏量、血氧饱和度低于0°~+75°组;体位改变25 min组心率、平均动脉压高于改变5 min组,每搏量、血氧饱和度低于改变5 mi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床上-15°、0°、30°体位下5°/s、15°/s的改变速度对心功能影响较小,体位改变5 min、15 min对心功能影响较小,可依次进行后续试验.
    • 吴华
    • 摘要: 目的:分析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在头位难产产妇经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淮阳区妇幼保健院2017年5月~2019年9月接收的82例头位难产产妇,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1例.甲组进行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乙组进行常规助产干预,观察两组产妇转位成功率、阴道分娩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甲组转位成功率、阴道分娩率高于乙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可帮助头位难产产妇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分娩率,促进顺利分娩.
    • 陈妙玲; 方锐; 刘芳; 翟浩瀚; 查甫兵; 王玉龙
    • 摘要: 目的:研究平卧位、站立位两种体位改变对脑卒中卧床患者心率、血压、左室排血功能、心肌收缩功能、心脏前负荷、后负荷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利用无创心输出量检测系统,监测30例脑卒中卧床患者和20例正常受试者在平卧位、站立位两种不同体位改变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BP)、心输出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心收缩力指数(CTI)、左心做功指数(LCWI)、前负荷率(EDFR)、外周血管阻力(SVR).每个体位连续监测2min,取以上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观察结果.结果:①平卧位时脑卒中卧床患者的SV、CTI较正常受试者显著下降(P<0.01),HR显著上升(P<0.01);②脑卒中卧床患者在不同体位下的比较:HR、SV、CI、CTI、LCWI均呈现平卧位<站立位(P<0.01),且站立位HR升高最大幅度10次/分左右(76.36±8.54 VS 86.12±12.57);SVR比较结果为平卧位>站立位(P<0.01);③正常受试者不同体位间的比较:HR表现为平卧位<站立位(P<0.01);SV表现为平卧位>站立位(P<0.01);CTI、LCWI、SVR比较无差别;④在平卧位→站立位变化时:HR在两组间均出现持续上升趋势;SV在正常受试者中呈下降趋势而脑卒中卧床患者却呈上升趋势.结论:脑卒中卧床患者心排量较正常人群下降,从平卧位到站立位的体位改变对脑卒中卧床患者心血管反应有明显的影响,而且这种体位改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训练心功能的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