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枕后位
持续性枕后位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02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09186篇;相关期刊196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基层医学论坛、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等;持续性枕后位的相关文献由458位作者贡献,包括何辉嫒、吕波、周素丽等。
持续性枕后位—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09186篇
占比:99.95%
总计:609488篇
持续性枕后位
-研究学者
- 何辉嫒
- 吕波
- 周素丽
- 杨梅
- 郑岚琳
- 任善华
- 何洪玲
- 关光
- 冷波
- 刘杰英
- 刘洪华
- 刘雁冰
- 单文艳
- 卢金香
- 吴桂玲
- 国海红
- 宋朝晖
- 宋树叶
- 岳峰
- 崔友红
- 崔晓萍
- 张华
- 张晓敏
- 张梅
- 张美丽
- 曾遵英
- 李慧霞
- 李梅文
- 李琼
- 杨丽晔
- 杨冬晓
- 杨菊芬
- 杨衬
- 林怀忠
- 梁慧叶
- 沈翠萍
- 王少军
- 王红
- 王菊英
- 王静
- 王高翔
- 田永杰
- 罗淑桂
- 袁小利
- 许晓琳
- 赵静
- 赵颖
- 陈明
- 乔拉
- 于桂兰
-
-
张伟锋;
舒艳;
唐克峰;
李琼珊;
牟兰芳
-
-
摘要:
目的探讨新产程模式下剖宫产和产钳术对持续性枕后位难产孕妇分娩结局的评估。方法选择2017至2020年于浙江省湖州市妇女儿童医院收住入院的103例持续性枕后位难产孕妇,其中以产钳分娩的60例孕妇为研究组,以剖宫产术分娩的53例孕妇为对照组,评估其分娩结局,比较剖宫产及产钳分娩两组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产时、产后感染、软产道裂伤(包括会阴Ⅲ度裂伤、阴道裂伤、宫颈裂伤)、切口预后不良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产后出血、产时发热、产后发热发生率分别为1.66%、1.66%、3.33%,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32%、13.20%、15.09%,但研究组会阴Ⅲ度裂伤、宫颈裂伤、阴道裂伤发生率分别为15.00%、13.33%、11.66%,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1.88%、1.88%、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产程标准下持续性枕后位难产孕妇选择产钳分娩可明显降低产时、产后感染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但软产道裂伤发生率较高,所以持续性枕后位难产孕妇选择产钳分娩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分娩方式,但同时需要注意软产道裂伤的发生。
-
-
杨梅;
郑岚琳;
何辉嫒;
吕波
-
-
摘要:
目的探讨体位改变配合手转胎头术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月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产科分娩的18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8~10月单纯手转胎头法干预产程的90例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列为对照组,将2018年11月~2019年1月实行体位改变配合手转胎头术干预产程的9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在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用时、复位成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持续性枕后位难产过程中,体位改变配合手转胎头术的方法较传统单纯手转胎头法在产程用时及复位成功率上具有优势,是纠正持续性枕后位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
杨梅;
郑岚琳;
何辉嫒;
吕波
-
-
摘要:
目的 探讨体位改变配合手转胎头术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月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产科分娩的18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8~10月单纯手转胎头法干预产程的90例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列为对照组,将2018年11月~2019年1月实行体位改变配合手转胎头术干预产程的9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在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用时、复位成功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持续性枕后位难产过程中,体位改变配合手转胎头术的方法 较传统单纯手转胎头法在产程用时及复位成功率上具有优势,是纠正持续性枕后位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
王诗莹
-
-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自由体位对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30例初产妇(均为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应用自由体位分娩方法)和对照组(应用截石位分娩方法),每组均为65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发生率、平均第二产程时间、母婴并发症发生率(窒息、肺炎以及产后感染等).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剖宫产发生率、母婴并发症发生率(窒息、肺炎以及产后感染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由体位对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的临床效果显著.
-
-
孙宁;
徐爱群
-
-
摘要:
胎头位置异常是造成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持续性枕后位(POPP),是产程中最常见胎头位置异常,并且对其诊断极其具有挑战性,该异常与孕妇及新生儿相关疾病发病率有关.目前,用于POPP孕妇产程旋转胎头的方法 包括3种:徒手旋转、器械助产旋转和孕妇体位干预.徒手和器械助产旋转,均可能对母儿产生潜在危害,而孕妇体位干预作为一种无创方法 ,成为目前国内外产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临床较常用的POPP孕妇产程体位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手膝卧位、侧俯卧位(LAD)及系列性体位干预.笔者拟对POPP的定义及其发生率、高危因素、对母儿的危害及其产程处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
梁慧叶
-
-
摘要:
目的:持续性枕后位,早期及时识别、及时处理,增加阴道分娩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方法:选择持续性枕后位产妇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观察组采用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同时联合向腹中线手推胎儿背部的手法矫正胎方位;对照组不给予干预,充分试产。结果:两组分娩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第二产程早期,对持续性枕后位产妇进行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可以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器械助产率及剖宫产率。
-
-
梁慧叶
-
-
摘要:
目的:持续性枕后位,早期及时识别、及时处理,增加阴道分娩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方法:选择持续性枕后位产妇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观察组采用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同时联合向腹中线手推胎儿背部的手法矫正胎方位;对照组不给予干预,充分试产.结果:两组分娩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第二产程早期,对持续性枕后位产妇进行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可以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器械助产率及剖宫产率.
-
-
杨梅;
郑岚琳;
何辉嫒;
吕波
-
-
摘要:
目的 探讨体位改变配合手转胎头术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1日——2019年1月31日在本院分娩的180例持续性枕后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8月1日至10月31日单纯手转胎头法干预产程的90例持续性枕后位的初产妇列为对照组,将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实行体位改变配合手转胎头术联合的方法干预产程的90例持续性枕后位的初产妇列为观察组,分析两组在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复位成功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孕周、胎儿体重、双顶径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用时为673.20±12.82mi,第二产程用时为75.29±12.28min,对照组第一产程用时为680.37±17.75min,第二产程用时为83.34±14.5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位成功率为85.6%,对照组复位成功率为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持续性枕后位难产过程中,体位改变配合手转胎头术的方法较传统手转胎头法在产程总用时及成功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是纠正持续性枕后位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
李敏
-
-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自由体位对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30例初产妇(均为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应用自由体位分娩方法)和对照组(应用截石位分娩方法),每组均为65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发生率、平均第二产程时间、母婴并发症发生率(窒息、肺炎以及产后感染等).结果:实验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剖宫产发生率、母婴并发症发生率(窒息、肺炎以及产后感染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平均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由体位对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的临床效果显著.
-
-
师蔚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两指法转胎头对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生命体征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持续性枕后位产妇1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胎头法治疗,研究组采用二指法转胎头治疗.观察两组产妇分娩结局、产妇生命体征、新生儿结局.结果 研究组转位成功率、胎方位纠正率、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 2)、心率(HR)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双顶径、1 min新生儿Apgar评分、胎心率、胎心基线变异减少率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两指法转胎头能够稳定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的生命体征,改善产妇分娩结局及新生儿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