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修补术
传统修补术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3467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健康之路、中外医疗、医药前沿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妇科内镜及微创技术学术会议等;传统修补术的相关文献由181位作者贡献,包括丁腊枝、何碧绿、李艳等。
传统修补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3467篇
占比:99.88%
总计:113602篇
传统修补术
-研究学者
- 丁腊枝
- 何碧绿
- 李艳
- 杨新海
- 杨步学
- 王伟
- 王兆宾
- 王志莲
- 王永红
- 王骁涛
- 秦国强
- 胡先枚
- 苗其连
- 郝敏
- 陈欢欢
- 陈波
- 顾晓锋
- 齐竞鸿
- 丁汉
- 万余坤
- 严海兰
- 乔丽1
- 任艳芳
- 伍远建
- 何建文
- 余海
- 余碧野
- 傅志超
- 党登峰
- 刘建勇
- 刘拥军
- 刘琴
- 刘飞
- 卢海明
- 史颖红
- 叶守军
- 叶永明
- 叶美芳
- 叶静凯
- 向国良
- 吕立栋
- 吴俊伟
- 吴志峰
- 吴爱华
- 周小雨
- 夏烨
- 姜家英
- 姜杰
- 孙成文
- 宋宏林
-
-
陈俊辉;
王晨;
徐庆春;
戴欣
-
-
摘要:
目的探究腹腔镜修补术和传统修补术对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1年7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穿孔患者61例,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5例患者给予开腹修补手术,观察组36例患者给予腹腔镜修补手术,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炎症因子水平、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切口、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转入ICU治疗率比较,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PCT、IL-6水平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比较,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6和48 h疼痛VA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理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上消化道穿孔患者行腹腔镜下修补术,其临床疗效与开腹手术相似,但更能够降低术后炎症因子水平,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
董晓杰
-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腹股沟疝治疗的最佳手术模式,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5月期间在我科室接受腹股沟疝手术治疗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模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以上两组分别采取传统修补模式以及腹腔镜无张力修补,分析两组的手术情况以及远期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一年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及92.31%.结论:对于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治疗模式腹腔镜无张力修补术更具有优势,临床可考虑优先选取.
-
-
巨亚林
-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在疝气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疝气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修补术治疗)和研究组(40例,采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观察两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15.0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疝气效果显著,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使用价值高,值得应用推广.
-
-
-
-
高建军
-
-
摘要:
目的 分析在成人疝气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在传统修补术下治疗,观察组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治疗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成人疝气的治疗中,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可促进患者恢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
王祎
-
-
摘要:
疝气为常见临床疾病,以男性为主要发病群体,指的是人体器官或组织一部分离开原有位置,经间隙、薄弱部位或缺损等进入另一处,包括斜疝、腹股沟疝、切口疝、脐疝、股疝等。本病多因用力过度、咳嗽、喷嚏、用力排便、腹部过肥、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所致,及时诊治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意义重大[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修补术成为治疗疝气最为主要的方法之一,临床效果得到证实,但其传统修补术是将缺损部位拉到一起缝合,术后疼痛较大,恢复缓慢[2]。目前,无张力修补术主要是利用人工生物材料补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相较于传统修补术而言,术后疼痛更轻,复发率更低[3]。为进一步分析疝气无张力修补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措施,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90例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患者实施了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
-
-
-
伍远建
-
-
摘要:
目的 分析疝气补片修补术治疗成人疝气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48例成人疝气患者,随机平分为传统组和补片组,传统组采取传统修补术,补片组采取疝气补片修补术,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传统组的平均治疗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远远高于补片组(P<0.05),补片组的治疗效果更优.结论 在成人疝气采取疝气补片修补术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
李艳;
郝敏;
王志莲;
王伟;
王永红
- 《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妇科内镜及微创技术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比较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LSC)与传统修补术在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21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施行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观察组),与同期25例施行传统修补术(对照组)的病例进行比较.应用POP-Q评分法评价解剖恢复疗效,采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短表20(PFDI-20)评价功能恢复疗效,同时分析性生活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1.两组术后POP-Q分度各指示点位置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两组PFDI评分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月性功能评分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Ba点位置(-2.64±0.36)和总阴道长度(8.05±0.91)大于对照组(-2.22 ±0.54)和(7.92±1.17)(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观察组PFDI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年恢复正常性生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两组盆腔器官脱垂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能较好地恢复阴道轴向和保持足够的阴道长度,性生活满意,手术创伤小,安全可靠,复发率低,近期疗效较传统手术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