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
腹外疝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77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5篇;相关期刊342种,包括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吉林医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3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国际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腹外疝的相关文献由1209位作者贡献,包括肖乾虎、刘迎娣、孙国辉等。
腹外疝
-研究学者
- 肖乾虎
- 刘迎娣
- 孙国辉
- 孙潇
- 常乐
- 常学胜
- 常帅
- 李万霞
- 杨竞
- 江华
- 王兆锦
- 王娟
- 蒋侠
- 陈鸿毅
- 乔琳
- 买买提艾力买提尼亚孜
- 于永付
- 任艳茹
- 侯莺
- 冯文明
- 刘俊华
- 刘华
- 刘昶
- 刘浩
- 刘燕
- 刘颖新
- 华蕾
- 南大鹏
- 卜宪才
- 吴君文
- 周丽云
- 周德明
- 周玉泉
- 呼格吉乐
- 塞冬
- 夏中跃
- 姥义
- 孙灵志
- 孙鑫荣
- 孙雅丽
- 宫俊英
- 寇昌华
- 张万光
- 张义秀
- 张伟
- 张俊
- 张勇
- 张卫兵
- 张国坚
- 张志家
-
-
孟维玲;
门玉梅
-
-
摘要:
目的探究腹外疝术后患者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无棣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手术治疗腹外疝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性术后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外疝术后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缩短术后恢复周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
-
陈茂明
-
-
摘要: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HFU)与多层螺旋CT(MSCT)在腹外疝(EA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腹外疝(EAH)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使用的超声检查设备进行分组,每组各50例。手术病理为诊断金标准,对比两组超声诊断结果并评估高频超声与MSCT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准确率、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HFU、MSCT在各型EAH中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91%、87.06%,两者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6.00%、84.00%与88.00%、9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U与MSCT对各型EA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准确诊断疝并发症并估计疝类型,为评估手术风险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可作为术前首选鉴别方法。
-
-
王资凤;
汪明珠;
杨婷
-
-
摘要:
腹股沟疝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腹外疝类型,多因腹壁肌肉的强度下降及腹压升高,导致腹腔内脏器与腹膜壁层经过腹壁或盆壁比较薄弱或缺损的间隙向阴囊或体外等生理间隙发生突出,在患病的早期,患者并无明显的特殊症状,只有稍微坠胀感,晚期还可能发生剧烈的疼痛和疝块无法还纳^([1])。临床诊断腹股沟疝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术后对患者腹股沟的生理解剖结构不会带来损伤,且恢复快,并发症少,应用十分广泛^([2])。
-
-
郑秀海;
张传仓
-
-
摘要:
总结援外医疗期间非洲塞拉利昂、坦桑尼亚、刚果(布)、加蓬等4国16例腹外疝手术病例临床治疗经验。16例患者中,3例脐疝,5例右侧腹股沟斜疝,6例左侧腹股沟斜疝,2例双侧腹股沟斜疝;3例为腹股沟疝复发,4例腹股沟嵌顿疝(含1例Richter疝),1例腹股沟滑动性疝。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最大出血量20 m L,手术时间40~100 min,住院时间2~7 d,切口愈合良好,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完全消失。非洲不发达国家腹外疝患者数量多,病情相对复杂。严密的手术计划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
高燕;
金琳
-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外疝鉴别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效果,初步分析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接诊的77例拟诊断为腹外疝患者的信息.全部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手术探查,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外疝的诊断价值.结果 77例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1.66±13.81)岁,平均病程(3.02±0.86)个月.经过手术探查,共有74例确诊为腹外疝,其中斜疝67例,直疝5例,股疝1例,半月线疝1例.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共诊断出病灶107个,2例腹股沟斜疝出现误诊,误诊为脂肪瘤和淋巴结肿大,发生1例漏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外疝的诊断敏感度为96.10%,诊断特异度为100%,诊断准确度为97.29%,阳性预测值为95.94%,阴性预测值为100%,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手术两种诊断方法的Kappa值为0.736.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外疝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实际工作中需结合影像学结果、临床表现等综合考虑,为术前诊断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
-
-
刘露
-
-
摘要:
目的:探讨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下,针对高龄老年腹外疝患者围术期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入院时间为2019年3月-2020年3月,将我院进行手术治疗腹外疝的高龄老年患者选择76例,依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均分为2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干预结局.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各项临床指标(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更好,术后并发症率显著降低,术中应激反应指标更优,P<0.05.结论: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因手术出现的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促进其术后康复进程,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
张科香
-
-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老年腹外疝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8年4月到2020年4月期间从本院抽取80例老年腹外疝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的围手术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围手术进行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以及SDS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之后,观察组的SAS评分以及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心理状态更好(P<0.05).观察组获得的护理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2.50%,观察组获得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在老年腹外疝患者的围术期,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负面情绪,改善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也能得到提升,值得推广.
-
-
亓庆良;
王勇;
尹庆军;
刘伟;
杨帆
-
-
摘要:
目的:在腹外疝治疗中应用TEP,并分析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1月,在我院接受外科治疗的90例腹外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5)方案:开腹无张力修补术;观察组(n=45)方案TEP.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疼痛、住院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P0.05).结论:在腹外疝治疗中应用TEP能够缩短手术、术后疼痛及住院时间,降低出血量,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
-
-
方梦娇;
刘灵芝
-
-
摘要:
目的:探析在医院接受诊治的患有腹外疝的患儿在治疗中应用疼痛护理对病情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我科接受诊治的小儿腹外疝患儿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择期日期为2019年6月-2020年10月,应用硬币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均等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分别给予应用常规护理、疼痛护理干预,探究两种不同护理方式对于患儿病情的应用价值.结果:应用疼痛护理的护理组患儿相较于对照组患儿更具优越性(P<0.05);在术后因疼痛影响睡眠情况上,应用疼痛护理的护理组患儿相较于对照组患儿更具优越性(P<0.05).结论:在医院为确诊为小儿腹外疝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可考虑应用疼痛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缓解疼痛感,为患者提升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
-
高鹏
-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分别运用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腹外疝的效果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60例腹外疝患者,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疗法,观察组接受无张力修补术.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采取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外疝患者效果更具有优势,推广价值高.
-
-
魏帼;
余文;
门斯烨
- 《2016北京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学术交流会》
| 2016年
-
摘要:
腹外疝的手术治疗已经日趋完善,但术后复发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中医对于疝的认识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中医目前对于疝气的治疗,多以疏肝理气、温中散寒、补中益气为主.当归生姜羊肉汤作为中医药膳食疗的代表方剂,具有温中散寒、补中益气的作用.对其进行适当加味,可达到改善病因、呵护脾胃,同时还易于被患者接受的目的.
-
-
孙潇;
刘迎娣;
孙国辉;
王娟;
江华;
杨竞
- 《2013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总结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合并腹外疝患者内镜下治疗的临床特点,探讨EGV合并腹外疝患者治疗时机及方式的选择原则.方法:回顾了某院收治的11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腹外疝患者,其入院时疝的部位、类型、诊断时间,以及行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术中、术后疝的临床特点.结果:11例患者均为腹股沟斜疝,左侧3例,右侧7例,双侧1例.可复性疝10例,难复性疝1例且合并脐疝、右侧睾丸鞘膜积液.除1例为已行疝修补术后复发,余10例均无手术史.11例患者腹外疝确诊时间或早于肝硬化诊断5年或在其诊断后10年范围间年.患者行胃镜检查平均1.6次,内镜下治疗平均3.6次.内镜诊治过程中采用助手压迫疝环或腹带包扎固定方式防止疝复发.术中无发生嵌顿者,术后发生3人次,平均为术后(10±8.29)天发生,均采用手法还纳成功.结论:合并腹外疮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每个疗程需行多次内镜操作,术中注气导致肠腔积气等原因增加了因腹压增高而发生嵌顿疝的风险。术前需详细了解病史,采取积极有效方法预防嵌顿疝的发生。如条件允许,内镜治疗前应尽早行病修补手术,需谨慎评估手术时机。
-
-
-
葛霄霞;
葛霄虹;
刘新杰;
葛东来;
姚保月;
尤书东;
葛炳炎
- 《世界中联中医特色诊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届中医特色诊疗国际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腹外疝(简称疝气),是临床常见病,各种年龄均可发生,但尤以婴幼儿与老年人居多.患了疝气一般不能自愈,且会逐渐加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如发生嵌顿可导致肠梗阻、肠坏死,从而危及生命,因此,患了疝气应及时治疗不可忽视.治疗疝气传统的方法是手术治疗,在没有更先进的替代疗法前,手术是唯一可靠的方法,但手术损伤大、痛苦大、副作用大、影响体质明显,且复发率高,老年人、体弱者、患有某些疾病者及幼儿均不宜采用,因而研究替代手术的方法势在必行,也是医药专家的愿望和理想.为此,河北省衡水市疝气研究所所长葛炳炎副主任医师为主导的科研团队经过20余年的临床研究、反复实践,终于研创成功了“不手术超微介入疗法”,使疝气的治疗闯出了手术的围城,受到了广大疝气患者的青睐。
-
-
杨敏
- 《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 2003年
-
摘要:
腹外疝是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的疝修补术相比,具有手术简便,痛苦小,恢复快,复发率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深受广大医生和病人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