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特性
传感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316873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江西科学、中国科技纵横、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测试技术学组2016年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传感特性的相关文献由33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桂雄、唐雨竹、宋显辉等。
传感特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16873篇
占比:99.97%
总计:316965篇
传感特性
-研究学者
- 刘桂雄
- 唐雨竹
- 宋显辉
- 李卓球
- 王坤东
- 马文英
- 刘云启
- 吕泳
- 王鑫
- 谭永红
- 邝泳聪
- 金轩
- 马长伟
- 于瀛洁
- 何宏
- 侯安东
- 侯福金
- 冯云庆
- 刘冬
- 刘勇
- 刘宏月
- 刘志国
- 刘涛
- 刘清蝉
- 吉星春
- 吕东坡
- 吕诗雅
- 周德光
- 孟洲
- 宋章启
- 张学亮
- 张峰
- 张文晶
- 徐传昶
- 徐苏明
- 曹敏
- 朱四荣
- 李夏妮
- 李川
- 李忠琳
- 李文康
- 李涛
- 李玉龙
- 李道永
- 李金键
- 林聪
- 段玉岗
- 牟梦文
- 王奔
- 王朝阳
-
-
姜发丽;
杨凤英;
李艳生
-
-
摘要:
光学微腔的共振耦合在微纳米器件领域非常重要。本文设计的是干形谐振腔和总线波导组成的微纳米结构,其运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进行模拟计算,分析改变谐振腔与总线波导的耦合间距、谐振腔各支节的长度、腔内介质的折射率时的共振特性以及传感特性,同时还利用耦合模理论和驻波理论验证干形谐振腔和总线波导耦合现象的正确性。优化结构参数,得到结构的最大灵敏度为1444.5 nm/RIU,品质因素最大为68.78,在谐振腔内添加温敏材料,该结构可用于温度传感。最后,在总线波导同侧再添加一个干形结构形成干形腔的级联,出现类电磁感应透明现象,在慢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本文设计的干形谐振腔可为以后传感器提高灵敏度提供一定的价值参考。
-
-
张旭方;
刘丽;
王鹏飞;
傅佳宏
-
-
摘要:
该文基于正挠曲电效应建立了开口圆柱壳结构的挠曲电传感器模型。首先分析了开口圆柱壳的动态响应特性;其次根据正挠曲电效应,建立了由动态应变梯度引起的挠曲电传感理论,并推导出模态电压的表达式,挠曲电效应引起的挠曲电传感信号由长度方向弯曲应变引起的挠曲电信号与圆周方向弯曲应变引起的挠曲电信号两部分组成,分析了挠曲电片无限小时各点的分布式传感特性;最后分析了不同模态的频率及弯曲角度对挠曲电传感信号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不同方向弯曲应变引起的挠曲电信号的不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该分析结果对优化开口圆柱壳结构的传感特性有重要意义。
-
-
孙占硕;
王鑫;
王俊林;
樊勃;
张宇;
冯瑶
-
-
摘要:
提出并研究了一种由三组明模组成的类电磁诱导透明太赫兹超材料结构.两组具有相似共振频率的明模为两个弱杂化态,能量在两个共振点之间来回振荡,产生相消干涉,在两个共振点之间产生透射窗口.该超材料的三组明模两两耦合干涉产生双频段的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根据仿真曲线和电场分布,分析了超材料的类电磁诱导透明形成机理.此外,通过仿真和计算研究了超材料的传感特性,在待测物的最佳厚度下,两个类电磁诱导透明窗口的折射率灵敏度可高达451.92和545.31 GHz/RIU.通过对6种石油产品的传感仿真,验证了双频段超材料比单频段超材料在介电常数匹配方面更具有优势.还研究了所设计的超材料在慢光效应下的特性.这两个窗口的最大群时延分别可达9.98和6.23 ps,此超材料在高灵敏度传感器和慢光器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
赵琳;
鲁明宇;
杨海楠;
庞炜涵;
马超
-
-
摘要:
严苛的机载环境条件严重影响着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在民机结构状态监测中的长期应用,为了评价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机载环境适应性,从机载环境条件出发,提出以传感特性的灵敏度系数、线性度、零点漂移、温度系数作为评价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环境适应性的指标体系,设计了环境试验前后基于等强度梁的传感器有效性测试方法,分别采用涂层封装与非金属基底封装两种封装形式的光纤光栅传感器,经历14项环境试验后暴露其存在问题对环境适应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指标体系能有效地评价光纤传感器失效状态,从而验证了该环境适应性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
-
高晓丹;
魏婉华
-
-
摘要:
纳米薄膜与光纤的结合为新型感测提供了各种潜在可能.为了分析温度敏感薄膜的膜系设计及其对光纤温度传感器传感特性的影响,根据光学薄膜理论和光纤传感器的温度感测原理,探讨了光纤温度传感器中敏感薄膜的膜系设计,并构建了薄膜型光纤传感器的温度传感特性模型.以测试系统的参数、性能以及其对干涉光谱的要求为基础,设计了对称性较好的法布里-珀罗薄膜腔.通过对比不同膜层厚度法布里-珀罗结构膜系的传感特性,筛选膜系,分析了高、低折射率薄膜材料的热光系数和热膨胀系数分别对温度传感特性的影响权重,为光纤温度传感器敏感薄膜的镀制及工艺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
-
-
郭函;
马文英;
马长伟;
唐雨竹
-
-
摘要:
设计了一种基于吸波结构的THz谐振器。该结构单元由三开口金属谐振环、有损绝缘基板及连续金属膜组成,分别对FR4材料基板以及PI基板的THz谐振器进行仿真,分析了两种介质损耗不同的中间层基板对THz谐振器的吸收率及品质因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较低介质损耗的PI材料作为中间层基板的THz谐振器,其欧姆损耗吸波效应更明显,吸波峰较选用较高介质损耗的材料作为中间层基板的THz谐振器有所频移,吸收率有所衰减,而Q值、灵敏度、FOM值更高。通过优化,在0.982 THz附近得到一个3 dB带宽约为6.88 GHz的吸波谱,相应的Q值为142.73,其吸收率为0.936。最后对THz谐振器的传感特性进行了测量,其折射率灵敏度为48.21 GHz/RIU,FOM值为7.01/RIU,具有较高的传感特性。
-
-
陈剑峰;
戚大伟;
田赫
-
-
摘要:
设计了一种金属-绝缘体-金属(MIM)型表面等离激元波导结构.该结构由环形开口谐振腔(CSRRC)和双对称矩形短柱波导(DSRSW)组成.有限元方法(FEM)用于研究结构的传输特性.结果表明,DSRSW激发的宽带连续状态与CSRRC激发的窄带离散状态之间的耦合产生了双Fano共振.Fano共振的共振波长和线形可以通过结构的几何参数来调整.优化几何参数后,结构的灵敏度可以达到821nm/RIU,品质因数(FOM)可以达到2001.该结构在折射率传感器和全光开关器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
-
-
李雪萍;
杨晓锋;
卿新林
-
-
摘要:
柔性电容传感器具有功耗低、稳定性好、可承受变形能力强等特点,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重要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针对目前电容传感器灵敏度低的缺点,提出一种利用多孔聚氨酯海绵和碳纳米管作为介电层的电容传感器设计方法,并分析了在聚氨酯海绵介电层中附着碳纳米管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聚氨酯海绵介电层中附着碳纳米管可以有效提高介电层的介电常数,提高传感器的基准电容,且其灵敏度约为介电层中未附着碳纳米管电容传感器的7倍.此外,在25°C~60°C范围内该传感器电容值稳定.
-
-
-
-
刘宁亮;
陈建军;
谭佐军
- 《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全固光子带隙光纤(AS-PBGF),作为一种新型的光子晶体光纤,由于其本身具有特殊的色散和模式特性,在光纤激光器、光纤通信以及光纤传感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相位掩模板刻写技术,利用800nm红外飞秒激光在全固光子带隙光纤的包层中刻写了布拉格光纤光栅,并研究了其光谱特性和传感特性。
-
-
Knndong Wang;
王坤东;
Xuan Jin;
金轩
- 《第十二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铁磁液滴是超顺磁性纳米铁磁颗粒在分散在介质中的稳定悬浮液体,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本文着眼于该种材料在传感特性方面的研究,首先分析了铁磁液滴在梯度磁场下的传感原理,然后设计了的传感和信号处理电路,最后进行了实验台架的搭建,进行了灵敏度、测量范围、分辨率的初步测试,并对产生误差的几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验的结果验证了铁磁液滴作为一种传感介质的可行性,为后续可能的传感驱动装置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
-
-
-
孙庆福
- 《全国第十九届大环化学暨第十一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
| 2018年
-
摘要:
配位超分子大环或多面体型分子容器在重要小分子/离子的识别与传感、仿生催化、靶向药物传输等方面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得益于配位导向自组装合成策略的发展,该类配合物具有定量制备、严格单分散、易于调控和修饰等诸多明显区别于MOF或胶束材料的优点.基于过渡金属导向的分子容器设计,我们在纳米管材料的可控制备与高效催化,诱导匹配的阴离子识别,基于主客体化学的超分子催化等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同时,鉴于过渡金属超分子组装体系中仅作为连接基元的金属离子自身功能性的缺失,我们将具有优异光电磁性能的稀土离子引入到配位自组装的结构设计中,运用立体选择性的手性自分类组装、自下而上逐级自组装、金属置换自组装等手段,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绝对立体构型的多核稀土发光分子容器,并对它们的溶液自组装机理、发光调控规律、传感与分离等功能化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
-
孙庆福
- 《全国第十九届大环化学暨第十一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
| 2018年
-
摘要:
配位超分子大环或多面体型分子容器在重要小分子/离子的识别与传感、仿生催化、靶向药物传输等方面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得益于配位导向自组装合成策略的发展,该类配合物具有定量制备、严格单分散、易于调控和修饰等诸多明显区别于MOF或胶束材料的优点.基于过渡金属导向的分子容器设计,我们在纳米管材料的可控制备与高效催化,诱导匹配的阴离子识别,基于主客体化学的超分子催化等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同时,鉴于过渡金属超分子组装体系中仅作为连接基元的金属离子自身功能性的缺失,我们将具有优异光电磁性能的稀土离子引入到配位自组装的结构设计中,运用立体选择性的手性自分类组装、自下而上逐级自组装、金属置换自组装等手段,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绝对立体构型的多核稀土发光分子容器,并对它们的溶液自组装机理、发光调控规律、传感与分离等功能化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
-
孙庆福
- 《全国第十九届大环化学暨第十一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
| 2018年
-
摘要:
配位超分子大环或多面体型分子容器在重要小分子/离子的识别与传感、仿生催化、靶向药物传输等方面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得益于配位导向自组装合成策略的发展,该类配合物具有定量制备、严格单分散、易于调控和修饰等诸多明显区别于MOF或胶束材料的优点.基于过渡金属导向的分子容器设计,我们在纳米管材料的可控制备与高效催化,诱导匹配的阴离子识别,基于主客体化学的超分子催化等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同时,鉴于过渡金属超分子组装体系中仅作为连接基元的金属离子自身功能性的缺失,我们将具有优异光电磁性能的稀土离子引入到配位自组装的结构设计中,运用立体选择性的手性自分类组装、自下而上逐级自组装、金属置换自组装等手段,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绝对立体构型的多核稀土发光分子容器,并对它们的溶液自组装机理、发光调控规律、传感与分离等功能化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
-
孙庆福
- 《全国第十九届大环化学暨第十一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
| 2018年
-
摘要:
配位超分子大环或多面体型分子容器在重要小分子/离子的识别与传感、仿生催化、靶向药物传输等方面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得益于配位导向自组装合成策略的发展,该类配合物具有定量制备、严格单分散、易于调控和修饰等诸多明显区别于MOF或胶束材料的优点.基于过渡金属导向的分子容器设计,我们在纳米管材料的可控制备与高效催化,诱导匹配的阴离子识别,基于主客体化学的超分子催化等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同时,鉴于过渡金属超分子组装体系中仅作为连接基元的金属离子自身功能性的缺失,我们将具有优异光电磁性能的稀土离子引入到配位自组装的结构设计中,运用立体选择性的手性自分类组装、自下而上逐级自组装、金属置换自组装等手段,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绝对立体构型的多核稀土发光分子容器,并对它们的溶液自组装机理、发光调控规律、传感与分离等功能化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
-
孙庆福
- 《全国第十九届大环化学暨第十一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
| 2018年
-
摘要:
配位超分子大环或多面体型分子容器在重要小分子/离子的识别与传感、仿生催化、靶向药物传输等方面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得益于配位导向自组装合成策略的发展,该类配合物具有定量制备、严格单分散、易于调控和修饰等诸多明显区别于MOF或胶束材料的优点.基于过渡金属导向的分子容器设计,我们在纳米管材料的可控制备与高效催化,诱导匹配的阴离子识别,基于主客体化学的超分子催化等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同时,鉴于过渡金属超分子组装体系中仅作为连接基元的金属离子自身功能性的缺失,我们将具有优异光电磁性能的稀土离子引入到配位自组装的结构设计中,运用立体选择性的手性自分类组装、自下而上逐级自组装、金属置换自组装等手段,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绝对立体构型的多核稀土发光分子容器,并对它们的溶液自组装机理、发光调控规律、传感与分离等功能化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