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系设计
膜系设计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470203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5届海内外中华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暨第13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固体薄膜会议、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等;膜系设计的相关文献由336位作者贡献,包括匡尚奇、付秀华、张静等。
膜系设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70203篇
占比:99.97%
总计:470341篇
膜系设计
-研究学者
- 匡尚奇
- 付秀华
- 张静
- 石澎
- 刘正堂
- 张雷
- 杜泉
- 王丽荣
- 顾培夫
- 余刚
- 关旭
- 宋建全
- 常天海
- 庞毓
- 张其土
- 张超
- 张鸿佳
- 徐亮
- 曹轶
- 朱自强
- 李硕
- 杨振华
- 汪洪
- 王卫民
- 王永强
- 田丹
- 章岳光
- 耿东生
- 胡晓云
- 谢耀
- 邢德华
- 邵建达
- 郑修麟
- 郝天宇
- 马毅
- 黄光周
- 黄心耕
- 何智兵
- 何松霖
- 刘冬梅
- 刘双
- 刘宵枫
- 刘旭
- 刘爽
- 刘连泽
- 刘雄英
- 卢志坚
- 叶美盈
- 吕岿
- 周洪军
-
-
郝天宇;
曹轶;
关旭;
杨振华;
田丹
-
-
摘要:
内窥镜通过人体的天然孔道或手术切口进入人体内部,从而对病灶进行诊断和治疗,其图像质量直接决定它的使用效果。硬管内窥镜主要由光学成像系统和照明系统组成,光学结构是由许多透镜组成的物镜系统、转像系统以及目镜系统组成。基于世界灰度理论,运用膜系软件优化不同牌号透镜R(600 nm~700 nm)、G(500 nm~600 nm)以及B(400 nm~500 nm)三分量(R、G、B为3个分量的颜色)的反射光谱曲线。采用真空镀膜机并运用物理气相离子辅助沉积方式镀膜,从而降低单个镜片表面的反射量,提高整支内镜的光透过率,使氙灯光源在R、G以及B三分量的最终出射光强度近似相等,达到硬管内窥镜呈现平衡图像色彩的要求。
-
-
曹轶;
杨振华;
郝天宇;
田丹;
关旭
-
-
摘要:
该文根据荧光内镜原理,利用人体组织自发荧光特异光谱并结合G/R比值算法,对荧光内镜光路系统中的核心部件滤光片进行了升级。与传统的两片单通道滤光片切换采样相比,新升级的双通道G/R滤光片在一片上可透过两个特定波段的光,因此可同时采样进行数据比对。该文的研制方法借鉴了Smith双带通算法和多腔带通嵌套膜系(HLHLaHLHLH bL’)^n,通过调节耦合层系数以匹配带宽和波长位置,并利用膜系软件优化通带波纹设计了双带通滤光膜系。最后应用相应的工艺技术和膜系软件工程反演模块进行了误差分析校正,完成了膜层的制备。光谱测试结果显示该文设计的滤光片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
-
石澎;
王丽荣;
张鸿佳;
曹秀锋;
冀鸣;
钟明桂;
许光明
-
-
摘要:
紫外、蓝光、近红外等波段的光对人眼有一定程度的危害,这些波段的光存在于各种光电系统中,使用者需要佩戴防护镜进行防护.为了能够同时实现对上述三个波段的防护,通过膜系设计软件设计了防护膜系和增透膜系,采用电子束蒸发的方式进行了镀制,以电阻蒸发的方式在镜片两侧加镀了防水膜,并对镜片的光谱性能和防水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 表明,研制的镀膜镜片在250~360 nm的紫外波段、400~430 nm的蓝光波段、500~780 nm的可见光波段、900~1400 nm近红外波段平均透过率分别约为0.5%、38%、96%、40%,水滴角可达113°,能够有效减少紫外、蓝光、近红外对人眼的伤害,且镜片低偏色、可见光透过率高、防水效果好.
-
-
高晓丹;
魏婉华
-
-
摘要:
纳米薄膜与光纤的结合为新型感测提供了各种潜在可能.为了分析温度敏感薄膜的膜系设计及其对光纤温度传感器传感特性的影响,根据光学薄膜理论和光纤传感器的温度感测原理,探讨了光纤温度传感器中敏感薄膜的膜系设计,并构建了薄膜型光纤传感器的温度传感特性模型.以测试系统的参数、性能以及其对干涉光谱的要求为基础,设计了对称性较好的法布里-珀罗薄膜腔.通过对比不同膜层厚度法布里-珀罗结构膜系的传感特性,筛选膜系,分析了高、低折射率薄膜材料的热光系数和热膨胀系数分别对温度传感特性的影响权重,为光纤温度传感器敏感薄膜的镀制及工艺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
-
曹轶;
田丹;
关旭;
郝天宇;
杨振华
-
-
摘要:
在紫外固化设备中,固化强度和速度是衡量紫外线利用率的重要指标,传统紫外固化灯用普通铝材做反射罩,紫外区(小于400nm)反射能量低,红外区(大于700 nm)反射热量高,且铝材表面硬度低,抗腐蚀能力差.以紫外高反膜系设计理论为基础,通过非规整膜系优化设计金属+介质膜堆结构,在固定膜厚下试验算出单层金属膜光学常数.利用离子辅助和金属反应蒸发真空镀膜技术,优化各项工艺参数,在尺寸600 mm×400 mm×0.3 mm抛光氧化铝镁基材上镀多层紫外反射膜提升紫外线使用率,镀膜后裁剪至小尺寸热压成弧形反射灯罩,使紫外区平均反射大于95%,红外区反射能量降低了80%,表面抗氧化耐腐蚀,牢固度高可擦拭,产品外观对应紫外光呈现蓝紫色.工艺重复性高,适合批量生产.
-
-
-
陈奕辛;
付秀华;
张功;
张静;
杨飞
-
-
摘要:
陷波滤光片应用广泛,但难点在于用传统传输矩阵法进行光谱设计时,计算量过大且膜系结构和材料种类复杂。将固体物理理论中晶体内周期性势场Bloch波的多重Bragg散射后特殊色散关系与光学薄膜理论中麦克斯韦方程组结合,计算出一维光子晶体(即薄膜)周期性函数并获得能带结构;分析与介质折射率(介质折射率比)、中心波长和入射角度改变相对应的能带结构中禁带宽度和位置的变化;推导出具体函数关系。将陷波滤光片的光谱要求带入函数关系式进行计算,将结果带入Essential Macleod薄膜设计软件中进行膜系设计。与传统传输矩阵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一维光子晶体能带结构的设计方法比传统传输矩阵法计算量小很多、周期结构简单且只需两种材料,光谱曲线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
-
-
郭志帅;
费书国;
阴晓俊;
高鹏;
赵帅锋;
王银河;
宋光辉
-
-
摘要:
研究了人体红外测温、成像系统光学薄膜滤光片的光谱特性参数、膜系设计及镀膜工艺.根据黑体辐射理论计算人体红外辐射光谱分布,提出滤光片光谱特性参数要求:截止波长5.5μm,透射区波段7μm~ 12μ,m,平均透射率大于85%,截止波段UV-5,μm,平均截止背景大于OD3.采用单晶硅片为基底,锗、硫化锌为镀膜材料,设计滤光片膜系,研究提出真空镀制工艺.
-
-
顾殿雨;
王玉良;
郭云超
-
-
摘要:
利用特征矩阵方法,研究基于Fabry-Peror腔共振原理设计膜系的吸收增强效应。研究发现这种结构可以实现特定波段激光的吸收增强,通过调整膜系结构、吸收介质的位置等因素实现较宽光谱的高吸收率,结果表明吸收介质对应波长的吸收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