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斑裂孔

黄斑裂孔

黄斑裂孔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64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5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712篇;相关期刊196种,包括国际眼科纵览、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中华眼科杂志》第一届中华眼科中青年论坛、全国铁路第四届眼科学术交流会等;黄斑裂孔的相关文献由126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敏、张皙、黎晓新等。

黄斑裂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5 占比:42.91%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1.02%

专利文献>

论文:712 占比:56.06%

总计:1270篇

黄斑裂孔—发文趋势图

黄斑裂孔

-研究学者

  • 李敏
  • 张皙
  • 黎晓新
  • 严盛枫
  • 王瑞峰
  • 赵昕
  • 高汝龙
  • 姚进
  • 张少娟
  • 张承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佘海澄; 齐越; 金子兵; 王宁利; 段安丽
    • 摘要: 目的:评估空气填充联合内界膜翻转及自体血治疗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非对照研究分析高度近视眼MHRD患者的治疗效果。玻璃体切割术中使用曲安奈德染色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内界膜翻转后应用自体血固定翻转的内界膜后空气填充。记录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视网膜复位率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研究共纳入高度近视MHRD患者24例24眼。患者随访至少6mo,平均13.58±7.00mo。末次随访时21眼(88%)黄斑裂孔闭合,20眼(83%)视网膜复位。其中17眼(71%)黄斑裂孔闭合且视网膜复位,3眼(13%)黄斑裂孔未闭合但视网膜复位,4眼(17%)黄斑裂孔闭合但仍有视网膜下液。所有病例无需接受二次玻璃体切割手术。末次随访BCVA(LogMAR)较术前显著提高(0.65±0.34 vs 1.36±0.49,P<0.001)。12眼(50%)的BCVA提高大于等于2行。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翻转、自体血及空气填充是治疗高度近视眼MHRD的有效方法。
    • 张英; 韩方媛; 金长辉; 谭薇
    • 摘要: 目的:观察改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的差异性,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裂孔愈合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6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2例22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内界膜剥除组8例8眼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14例14眼,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治疗后1wk,1、3mo的非接触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OCT检查等指标。结果:内界膜剥除组黄斑裂孔愈合率为75%,改良内界膜翻转覆盖组裂孔愈合率为93%,两组之间无差异(P=0.527)。两组患者术后BCVA的变化趋势相似,在时间上有差异(F_(时间)=18.426,P_(时间)<0.001),但组间及交互无差异(F_(组间)=1.319,P_(组间)=0.289;F_(组间×时间)=1.658,P_(组间×时间)=0.211)。两组患者术后1wk BCVA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00、-3.092,均P<0.05);内界膜翻转覆盖组术后3mo BCVA较术前视力提高(t=2.503,P=0.019)。两组患者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总体比较无差异(F_(时间)=1.054,P_(时间)=0.346;F_(组间)=0.110,P_(组间)=0.750;F_(组间×时间)=2.391,P_(组间×时间)=0.152)。结论:两种黄斑内界膜剥除方式均能有效提高黄斑裂孔闭合率,改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后黄斑结构愈合形态较好,术后视功能提升较为满意。
    • 付政; 王瑞峰; 徐一帆; 唐文建
    • 摘要: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采用玻璃体切除与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且在该期间内完成3个月术后随访的60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30例)与观察组(玻璃体切除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3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与裂孔闭合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术前与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BCVA[(0.14±0.05)LogMAR、(0.17±0.06)LogMAR]与对照组患者[(0.13±0.03)LogMAR、(0.16±0.04)LogMA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9、0.760,P=0.352、0.451);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观察组BCVA[(0.23±0.07)LogMAR、(0.29±0.03)LogMAR]较对照组患者[(0.19±0.06)LogMAR、(0.25±0.06)LogMAR]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6、3.266,P=0.021、0.002);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裂孔闭合率(86.67%)较对照组患者(53.33%)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7,P=0.005);观察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93.33%)较对照组患者(86.67%)略高,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389)。结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采用玻璃体切除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患者有助于提高BCVA,促进裂孔闭合与视网膜复位,值得在临床应用。
    • 马成; 茅彦; 孟泽兰; 马英鹏; 曹金芳; 马雅玲
    • 摘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及对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宁夏银川市解放军第942医院诊治的76例MHRD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组,其中40例(40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剥除组),36例(36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覆盖组)。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表(CVRQOL-25)评分。结果末次随访时,覆盖组黄斑裂孔完全闭合率为88.89%,显著高于剥除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眼BCVA均和CVRQOL-25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覆盖组BCVA和CVRQOL-25评分为1.05±0.3、(75.68±8.97)分,均显著优于剥除组[21.24±0.39、(1.25±9.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与内界膜剥除术相比,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可提高黄斑裂孔完全闭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视网膜再脱离发生,并可提高术后视力,改善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
    • 段凝; 陈秋卢; 魏向阳; 李瑛; 李清华; 杜兆东
    • 摘要: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行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及空气填充术后IMH未愈合再次行玻璃体腔空气填充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IMH患者46例(共47眼),按照处理方式不同将患眼分为单次注气组(行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及空气填充术后3 d IMH愈合,37眼),再次注气组(行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及空气填充术后3 d IMH未愈合,再次行玻璃体腔空气填充术,10眼)。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资料,同时收集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中IMH基本参数,并分别计算黄斑裂孔孔径指数(DHI)、黄斑裂孔牵引指数(THI)、黄斑裂孔指数(MHI)、黄斑裂孔愈合指数(MHCI)等参数。对比两组患眼术后IMH愈合情况及视力恢复情况,结合患者性别、年龄,分析OCT检查参数与IMH术后黄斑裂孔未愈合再次玻璃体腔空气填充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眼术前THI和MHCI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113,Z=-2.093,P0.05)。结论术前THI是预测IMH术后是否需要再次玻璃体腔空气填充的影响因素,可作为术前评判患者是否需要注入长效气体的指标。IMH术后再次玻璃体腔空气填充对于IMH愈合形态及视力恢复无明显影响。
    • 吕石头; 汤燕; 李琼; 刘冲丽; 李炜
    • 摘要: 目的:探究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ILMP)对黄斑裂孔(MH)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70例MH患者(共7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35眼)。对照组采用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25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率、视力改善效果、缺损直径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观察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均未出现医源性裂孔、眼内炎以及眼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情况。结论:采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LMP方案治疗MH,可有效提升黄斑裂孔闭合率,同时促进患者视力水平的改善,且不会引起并发症风险的提升,在MH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范小娥(综述); 任新军; 李筱荣(审校)
    • 摘要: 黄斑裂孔直径大小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直径>400μm者为大裂孔,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是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FTMH)手术治疗的经典方式。然而,对于大直经、复发性FTMH效果欠佳。为获得理想的大直径FTMH解剖愈合和功能恢复,新的手术治疗策略,如视网膜内界膜(ILM)翻转、扩大ILM撕除范围、不同组织瓣膜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等,一直是眼底病领域研究者探索和讨论的热点。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大直径FTMH治疗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就大直径FTMH的ILM翻转术、扩大范围的ILM剥除术,不同组织瓣膜移植术,生物材料等辅助技术等手术方式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熊思齐; 夏晓波
    • 摘要: 目的:白内障术后晶状体悬韧带的变性和断裂可引起人工晶状体的脱位。同时,白内障手术后的炎症反应及玻璃体腔容积的增加会诱导或加速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玻璃体的后脱离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等多种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疾病的发生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发生人工晶状体脱位合并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等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危险因素,评估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复位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收治的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伤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等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人工晶状体脱位的10例(10只眼)患者。纳入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分析人工晶状体脱位发生的时间及类型,以及术前及术后1年时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内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手术并发症。结果:纳入的10例患者中,4例为高度近视患者,4例为眼球钝挫伤患者,2例患者人工晶状体脱位发生于晶状体后囊膜切除过程中。高度近视和晶状体囊膜切除患者的人工晶状体脱位发生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眼球钝挫伤患者人工晶状体脱位发生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4例发生囊袋外脱位,6例发生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体脱位。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复位术后1年,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优于术前(1.13±0.45 vs1.79±0.39,P<0.001);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小于术前[(1806.40±181.20)个/mm^(2)vs(1914.00±182.22)个/mm^(2),P<0.001];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手术并发症包括术后高眼内压及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结论:人工晶状体脱位可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同时发生。高度近视、眼球钝挫伤及晶状体囊膜切除可能是人工晶状体脱位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复位术能提高患者的视功能,且手术并发症少。
    • 刘凯; 张岩
    •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液气交换治疗经玻璃体切除术后未闭合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德州京德眼科医院收治的62例玻璃体切除术后特发性黄斑裂孔未闭合女性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研究组采用早期液气交换治疗,对照组再次采用玻璃体切除术、内界膜扩大范围剥除术、气体填充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特发性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愈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9.68%,3/31)低于对照组(41.94%,1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复发率(0.00%)低于对照组(22.58%,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玻璃体切除术后特发性黄斑裂孔未闭合者,相对于传统治疗方法,采用早期液气交换治疗能显著提高裂孔闭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避免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星坛
    • 摘要: 青少年近视是困扰许多家长的敏感问题,一旦青少年被确认为真性近视,不仅会给学习生活带来不便,更会引起视疲劳、结膜充血等症状。高度近视者还容易出现玻璃体浑浊、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黄斑裂孔等并发症。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眼睛发育和视力健康状况,做到近视早发现、早干预。当家长了解到孩子出现需要坐到教室前排才能看清黑板、看电视时凑近屏幕、抱怨头痛或眼睛疲劳、经常揉眼等迹象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