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界膜

内界膜

内界膜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专利文献478388篇;相关期刊36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 内界膜的相关文献由338位作者贡献,包括沈丽君、吴素兰、杨小丽等。

内界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78388 占比:99.98%

总计:478495篇

内界膜—发文趋势图

内界膜

-研究学者

  • 沈丽君
  • 吴素兰
  • 杨小丽
  • 金学民
  • 黎晓新
  • Ikuno Y.
  • 何广辉
  • 张淳
  • 王永强
  • 赵士鑫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佘海澄; 齐越; 金子兵; 王宁利; 段安丽
    • 摘要: 目的:评估空气填充联合内界膜翻转及自体血治疗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非对照研究分析高度近视眼MHRD患者的治疗效果。玻璃体切割术中使用曲安奈德染色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内界膜翻转后应用自体血固定翻转的内界膜后空气填充。记录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视网膜复位率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研究共纳入高度近视MHRD患者24例24眼。患者随访至少6mo,平均13.58±7.00mo。末次随访时21眼(88%)黄斑裂孔闭合,20眼(83%)视网膜复位。其中17眼(71%)黄斑裂孔闭合且视网膜复位,3眼(13%)黄斑裂孔未闭合但视网膜复位,4眼(17%)黄斑裂孔闭合但仍有视网膜下液。所有病例无需接受二次玻璃体切割手术。末次随访BCVA(LogMAR)较术前显著提高(0.65±0.34 vs 1.36±0.49,P<0.001)。12眼(50%)的BCVA提高大于等于2行。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翻转、自体血及空气填充是治疗高度近视眼MHRD的有效方法。
    • 张英; 韩方媛; 金长辉; 谭薇
    • 摘要: 目的:观察改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的差异性,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裂孔愈合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6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2例22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内界膜剥除组8例8眼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14例14眼,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治疗后1wk,1、3mo的非接触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OCT检查等指标。结果:内界膜剥除组黄斑裂孔愈合率为75%,改良内界膜翻转覆盖组裂孔愈合率为93%,两组之间无差异(P=0.527)。两组患者术后BCVA的变化趋势相似,在时间上有差异(F_(时间)=18.426,P_(时间)<0.001),但组间及交互无差异(F_(组间)=1.319,P_(组间)=0.289;F_(组间×时间)=1.658,P_(组间×时间)=0.211)。两组患者术后1wk BCVA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00、-3.092,均P<0.05);内界膜翻转覆盖组术后3mo BCVA较术前视力提高(t=2.503,P=0.019)。两组患者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总体比较无差异(F_(时间)=1.054,P_(时间)=0.346;F_(组间)=0.110,P_(组间)=0.750;F_(组间×时间)=2.391,P_(组间×时间)=0.152)。结论:两种黄斑内界膜剥除方式均能有效提高黄斑裂孔闭合率,改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后黄斑结构愈合形态较好,术后视功能提升较为满意。
    • 李博; 苟文军; 解宸; 游慧; 白梦天; 李恒
    • 摘要: 目的探讨术中内界膜(ILM)剥离对糖尿病性黄斑前膜(ERM)患者黄斑区血流信号的影响。方法糖尿病性ERM患者分为ERM+ILM剥离组(18眼)和ERM剥离组(19眼),均行标准玻璃体切除术,随访至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黄斑厚度(CMT)、血管密度(VD)、血管长度密度(VLD)、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圆度。结果ILM剥离对两组患者的BCVA、CMT的变化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浅表毛细血管丛(SCP)中,ILM剥离与否不影响VD、VLD、FAZ面积和FAZ圆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深部毛细血管丛(DCP)中,ILM剥离对VD、VLD和FAZ圆度的变化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M+ILM剥离组术后第6个月的VD、VLD和FAZ圆度与ERM剥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ERM患者术中剥离ILM延迟了黄斑区深部毛细血管丛血流信号的改善,增加了深部黄斑缺血的风险,但不影响术后BCVA和CMT的恢复。
    • 李玲; 侯军军; 张红
    •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时,术中是否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a、Clinical Trials.gov及CNKI数据库,检索自建库之始至2020年11月,搜集所有PPV联合ILM剥除与未联合ILM剥除治疗RRD的临床对照实验.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术后黄斑前膜(ERM)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RRD复发率、椭圆体带缺损发生率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分离(DONFL)发生率等指标.文献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Q和I2检验.若I2>50%,则认为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比较;反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二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差(MD)及其95%CI表示.结果 初步检索获得相关文献893篇,排除重复、与本研究无关及不符合本研究结局指标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1篇,共计987只眼.其中,PPV联合ILM剥除术者有514只眼,未联合者有473只眼.各原始研究间具有较高同质性,结果稳健.各研究间患者ERM发生率的组间异质性较小(I2=26%).PPV联合ILM剥除组患者术后的ERM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联合组.经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1,95%CI:0.07~0.18,P0.05).4项研究间患者RRD复发率的组间异质性较大(I2=73%).PPV联合ILM剥除组患者术后RRD的复发率低于未联合组.经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8,95%CI:0.30~0.76,P0.05).5项研究间患者术后DONFL发生率的组间异质性较小(I2=0).联合ILM剥除组患者术后DONFL的发生率高于未联合组.经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9.08,95%CI:11.35~134.60,P<0.05).结论 PPV联合ILM剥除可预防非复杂性RRD患者术后ERM的形成,降低术后RRD的复发率,但无显著视觉效果优势,且对黄斑有潜在危害.
    • 苗雨阳; 颜华
    • 摘要: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糖皮质激素以及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是治疗黄斑水肿(ME)的主要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经上述治疗后ME反复发作或视网膜前膜形成而对治疗无应答,这类ME被称为难治性ME.PPV联合内界膜剥除(ILMP)可治疗缓解难治性ME,其通过去除玻璃体后皮质,或手术中同时剥除视网膜前膜或内界膜,从而解除玻璃体与视网膜间的牵拉力.然而,由于ME致病机制复杂,对不同病因引起的ME应用PPV联合ILMP的治疗效果仍需临床对照研究,以探索不同病因所致ME的最佳手术方式.
    • 吴含春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23 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不同药物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8月—2019年2月行手术治疗的IERM患者67例(67只眼)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34例(34只眼)采取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及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小剂量曲安奈德注射液;B组33例(33只眼)采取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及内界膜剥除术联合术后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随访12个月。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VCA)、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黄斑前膜复发的情况及视物变形程度。结果(1)BCVA:2组间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945,P=0.004);随着时间的推移视力逐渐改善,在各时间点效应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9.801,P=0.000);不同分组和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352,P=0.000)。与术前比较,术后1、3、6、12个月,A组、B组视力逐渐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并发症及复发情况:2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A组有3只眼出现暂时性眼压偏高,B组有2只眼术后出现视网膜点状出血;2组均未发现黄斑前膜复发。结论手术联合曲安奈德组术后前期CMT降低幅度大,黄斑水肿消除快,视力改善明显;手术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组术后CMT降低幅度小,黄斑水肿消除缓慢,但眼压平稳降低。
    • 何桂琴; 李和平; 徐晓霞; 刘阳; 杨小丽
    • 摘要: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预防黄斑前膜的疗效。方法搜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147例(147只眼)在本院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其中Ⅰ组75例(75只眼)为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的患者,Ⅱ组72例(72只眼)为未联合内界膜剥除患者。A组122例为术后未形成黄斑前膜者,B组为25例为术后形成黄斑前膜者。患眼均进行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手术后3月取硅油。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75例联合内界膜剥除的患者4例发生视网膜黄斑前膜(5.3%),72例未联合内界膜剥除的患者21例发生视网膜黄斑前膜(2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2例未形成黄斑前膜的患者中71例(58%)行内界膜剥除,25例形成黄斑前膜的患者中4例(16%)未行内界膜剥除,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离能有效预防视网膜黄斑前膜的发生。
    • 何桂琴; 李和平; 徐晓霞; 刘阳; 杨小丽
    • 摘要: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预防黄斑前膜的疗效.方法 搜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147例(147只眼)在本院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其中Ⅰ组75例(75只眼)为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的患者,Ⅱ组72例(72只眼)为未联合内界膜剥除患者.A组122例为术后未形成黄斑前膜者,B组为25例为术后形成黄斑前膜者.患眼均进行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手术后3月取硅油.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 75例联合内界膜剥除的患者4例发生视网膜黄斑前膜(5.3%),72例未联合内界膜剥除的患者21例发生视网膜黄斑前膜(2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2例未形成黄斑前膜的患者中71例(58%)行内界膜剥除,25例形成黄斑前膜的患者中4例(16%)未行内界膜剥除,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离能有效预防视网膜黄斑前膜的发生.
    • 吴含春
    •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23 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不同药物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6年8月-2019年2月行手术治疗的IERM患者67例(67只眼)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34例(34只眼)采取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及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小剂量曲安奈德注射液;B组33例(33只眼)采取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及内界膜剥除术联合术后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随访12个月.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VCA)、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黄斑前膜复发的情况及视物变形程度.结果 (1)BCVA:2组间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945,P=0.004);随着时间的推移视力逐渐改善,在各时间点效应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9.801,P=0.000);不同分组和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352,P=0.000).与术前比较,术后1、3、6、12个月,A组、B组视力逐渐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A组视力均优于B组(t3个月=-3.065,P=0.003;t6个月=-5.999,P=0.000;t12个月=-6.809,P=0.000).(2)眼压:2组间眼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1.680,P=0.000);随着时间的推移,眼压在各时间点效应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252,P=0.017);不同分组和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559,P=0.000).与术前比较,术后3、6、12个月A组眼压升高、B组眼压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B组眼压均低于A组(t1个月=4.887,t3个月=12.724,t6个月=15.365,t12个月=14.766,均P=0.000).(3)CMT:2组间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82,P=0.597);随着时间的推移CMT逐渐降低,在各时间点效应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0.888,P=0.000);不同分组和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653,P=0.041).与术前比较,术后3、6、12个月A组、B组CMT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组CMT低于B组(t=-4.331,P=0.000).(4)视物变形程度:2组手术前、后视物变形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并发症及复发情况:2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A组有3只眼出现暂时性眼压偏高,B组有2只眼术后出现视网膜点状出血;2组均未发现黄斑前膜复发.结论 手术联合曲安奈德组术后前期CMT降低幅度大,黄斑水肿消除快,视力改善明显;手术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组术后CMT降低幅度小,黄斑水肿消除缓慢,但眼压平稳降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