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眼科杂志》第一届中华眼科中青年论坛
《中华眼科杂志》第一届中华眼科中青年论坛

《中华眼科杂志》第一届中华眼科中青年论坛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09-06

主办单位:中华眼科杂志

会议文集:《中华眼科杂志》第一届中华眼科中青年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黄斑裂孔是视网膜的全层缺损,发生在黄斑区,称黄斑裂孔。本文分析了特发性黄斑裂孔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探讨了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方式:现代玻璃体手术取代了传统的巩膜外加压术。玻璃体手术是治疗黄斑裂孔的主要方法;术中联合内界膜剥离,黄斑裂孔的闭合率和视力提高均优于非内界膜剥离;黄斑裂孔的面积与裂孔闭合有一定关系;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充填可缩短术后体位配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减少膨胀气体术后并发症,达到相似的效果。
  • 摘要:与眼科手术相关的干眼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患者手术前无干眼,手术以后出现了干眼;二是患者手术前已存在干眼,手术后干眼症状加重。在眼部手术后早期,手术创口未愈合、局部缝线刺激等因素,常掩盖了干眼引起的不适症状。如果行表面麻醉下的泪液分泌检测、泪膜破裂时间等客观检查,眼科医师仍然可以明确干眼的诊断。与眼科手术相关的千眼在眼前节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在LASIK术后第1天,大约有95%患者出现干眼症状,术后1周有85%,术后1个月仍有60%患者存在干眼症状。干眼症状也出现于大部分白内障术后患者,术后第1天超过60%患者可出现泪液功能异常表现,干眼症状通常在术后1个月达到高峰,大部分患者在术后3个月逐渐缓解,但是泪膜破裂时间在术后3个月仍不能恢复到术前水平。行抗青光眼手术、角膜移植等手术后患者也可发生干眼,但是目前还没有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资料。本文分析了与眼科手术相关的刊及的产生原因,探讨了与眼科手术相关的干眼对手术质量的影响、预防及治疗。
  • 摘要:本文对人工晶状体研究最新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波前像差检测结果表明,功能性视觉的降低与晶状体的球差的增加密切相关。随着波前像差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认识到对比敏感度和功能性视觉质量与高阶像差密切相关。人眼角膜存在正球差,而年轻人的晶状体则存在负球差,两者相互抵消;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化的晶状体由于核的硬化以及屈光指数改变等原因,其球差逐渐增大,失去了补偿角膜正球差的能力。传统的人工晶状体增加了人眼的球面像差,降低了视网膜的成像质量,从而影响了功能性视觉。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能够消除部分像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光学质量,产生良好的视网膜图像。临床上应用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分为二种类型,一种为折射型(refractive MIOL RMIOL),另一种为衍射型(diffractive MIOL, DMIOL)。目前从三个不同的设计理念开展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研究,都取得一定进展。三个设计原理分别是位移调节、双光学面调节和变形调节。
  • 摘要:本文分析了白内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角膜水肿及其功能失代偿和术后炎性反应。介绍了眼内感染、延迟型眼内炎、霉菌性眼内炎等问题,对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进行了阐述。
  • 摘要:前节开放伤是角膜组织和前部巩膜组织的全层裂伤。经典的处理方式是在最初伤口处理中,严密缝合裂伤。切除或还纳脱出葡萄膜组织,在允许的范围内处理损伤的晶状体组织。修复性手术后,预防特殊感染和普通感染,减轻创伤性炎症,睫状肌麻痹剂等处理。这是开放伤经典的处理模式。接下来是等待伤眼的自然修复过程。对某些伤眼的后续治疗只是针对某些远期的并发症。rn 本文分析了经典的外伤处理容易产生的不良后果,针对开放眼前节损伤遗存的问题,介绍了后续治疗应当采取的措施:⑴伤口最初修复术后的伤眼充分评价,对是否后续手术治疗具有决定性意义。并非所有的眼前节开放损伤都需要后续手术治疗。⑵决定后续治疗的指征:角巩膜缘或角巩膜缘后5mm内巩膜全层损伤;虹膜或晶状体物质嵌塞伤口;前房深浅不一致或消失;晶体的严重损伤:损伤房角处血块及纤维素渗出的积聚;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内朝向伤道方向的定向性条纹的存在;在角巩膜伤口最初处理中有玻璃体脱出的记录。⑶后续治疗的概念:后续治疗是指在伤口最初修复手术后的近期内,主要以前部玻璃体手术为主要方式的手术治疗。以经扁平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手术为基本术式,采用玻璃体手术的基本技术和一般原则,通常需要有经验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医生完成。⑷后续治疗的目标:切除伤口内面嵌塞的虹膜组织、玻璃体、血凝块、纤维渗出物,修剪至周围组织平面,并将伤道周围与健康组织之间清理出隔离带,以防伤道修复过程中瘫痕组织再次累及健康组织,尤其是后方的视网膜组织、玻璃体基部和两侧的睫状体组织。
  • 摘要:弱视是儿童时期常见视力低下性眼病,如果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以使其视力提高或恢复正常;若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治疗,可造成终生视力低下和缺少完善的立体视功能。因此,早发现和早治疗是预防儿童弱视危害的关键。但是,近年来发现各国学者在对弱视的定义及其视力界定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尤其表现在对低龄儿童的弱视诊断中。定义的不严谨或不统一,造成了临床诊治混乱,难以进行各国及各地患病资料的统计比较。rn 本文介绍了各国弱视定义和弱视的视力诊断界值,分析了儿童视力筛查中的异常视力转诊标准,对不同标准下的弱视患病率,及弱视诊断对象扩大化的危害提出了建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