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马铃薯疮痂病

马铃薯疮痂病

马铃薯疮痂病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3232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微生物学通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植物保护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6年中国马铃薯大会、第五届中国植物细菌病害、第七届中国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暨国际细菌学及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2018年中国马铃薯大会等;马铃薯疮痂病的相关文献由41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大群、赵伟全、张笑宇等。

马铃薯疮痂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3232 占比:99.85%

总计:63324篇

马铃薯疮痂病—发文趋势图

马铃薯疮痂病

-研究学者

  • 刘大群
  • 赵伟全
  • 张笑宇
  • 于秀梅
  • 李得宙
  • 李驰
  • 邢星
  • 张汀
  • 杨文香
  • 梁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铉哲; 赵雪; 陈苏慧; 徐浩然; 任雪琦; 朱二龙
    • 摘要: 2018—2020年,从黑龙江省6个市(哈尔滨市、佳木斯市、鹤岗市、绥化市、牡丹江市和鸡西市)采集马铃薯疮痂病薯块,采用稀释分离法对马铃薯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利用萝卜幼苗法进行分离菌株致病性测定。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DNA序列对疮痂病菌进行分类鉴定,并进一步分析了致病菌的PAI致病基因组成。结果表明,从6个市采集到的154份马铃薯样品中分离鉴定获得263株链霉菌致病菌株,共有5种,为S.scabies、S.acidiscabies、S.bottropensis、S.rochei和S.lavendulae。其中S.scabies是优势菌株,S.bottropensis、S.rochei和S.lavendulae是黑龙江省首次报道的马铃薯疮痂病菌。通过对致病链霉菌进行PAI致病基因(txtAB、tomA、nec1)的PCR扩增,共检测出2种致病基因类型txtAB^(+)/tomA^(+)/nec1^(+)和txtAB^(-)/tomA^(+)/nec1^(+)。
    • 王鹏程; 金光辉; 张春雨; 李鑫
    • 摘要: 【目的】为明确枯草芽胞杆菌ZD13-5、地衣芽胞杆菌SD24-3和解淀粉芽胞杆菌ZD21-4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及促生作用。【方法】采用3株生防菌混配后拌入种薯处理和土壤(基质)处理的方式,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对生防和促生作用进行验证。【结果】盆栽试验表明,所用生防菌对马铃薯疮痂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各处理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ZD13-5+SD24-3+ZD21-4防治马铃薯疮痂病效果最佳且较稳定,2018和2019年该处理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68%和74.68%,2019年该处理种薯拌种产量增幅达23.81%,基质处理产量增幅达31.65%,2种施用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SD24-3+ZD21-4拌种处理马铃薯株高显著增加28.89%,SD24-3+ZD21-4基质处理茎粗显著增长56.76%。田间试验中,ZD13-5+SD24-3+ZD21-4马铃薯种薯拌种病情指数为13.89,土壤处理为23.33,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种薯拌种防治效果达61.60%,显著优于其它处理;土壤处理防治效果仅为35.48%,次于种薯拌种与SD24-3+ZD21-4种薯拌种处理。各处理间促生作用增幅不显著,ZD13-5+SD24-3+ZD21-4马铃薯种薯拌种产量增加26.28%,土壤处理为34.23%。【结论】3个生防菌株对马铃薯疮痂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也能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在使用方式上种薯拌种比土壤喷施更适合,该研究可为今后马铃薯疮痂病生物防治制剂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 杨梦平
    • 摘要: 为研究黑龙江省马铃薯疮痂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对黑龙江省3种马铃薯疮痂病致病菌Streptomyces scabies、Streptomyces turgidiscabies、Streptomyces acidiscabies进行温度、pH、盐耐受性、碳氮源利用以及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菌株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9°C,生长所需pH范围及生长最适pH存在较大差异,S.scabies可生长pH范围为5.0~10.0,最适生长pH为8.0;S.turgidiscabies可生长pH范围为6.0~10.0,最适pH为9.0;S.acidiscabies可生长pH范围为4.0~8.0,最适pH为6.0;盐耐受浓度无差异,均低于4%;生长可利用碳源无差异,均能以葡萄糖、蔗糖、果糖、木糖、甘露醇、肌醇、乳糖、鼠李糖、阿拉伯糖作为单一碳源;可利用氮源差异较大,S.scabies可以酪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为单一氮源;S.turgidiscabies可以酪氨酸、脯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为单一氮源;S.acidiscabies可以酪氨酸和丙氨酸为单一氮源;对不同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S.scabies对青霉素G、赤霉素、卡那霉素敏感;S.turgidiscabies对青霉素G、多粘菌素B、赤霉素、卡那霉素、硫酸盐链霉素、硫酸盐庆大霉素、氯霉素敏感;S.acidiscabies对青霉素G、赤霉素、硫酸盐链霉素、氯霉素敏感。综上所述,黑龙江地区马铃薯疮痂病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存在较大的种间差距。
    • 王丽玮; 万中义; 宋亚迪; 修志君; 于世成; 杜美娥; 张笑宇
    • 摘要: 采用平板对峙法探究了生防链霉菌PBSH9对马铃薯疮痂病菌加利利链霉菌PS1的抑菌活性,并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菌株PBSH9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PBSH9对PS1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传代培养3代,对PS1的抑制作用没有减弱,抑制率均大于70%;PBSH9代谢物也可抑制PS1的生长,抑制率为75.21%;PBSH9及其代谢物都可使PS1菌丝之间发生交联、断裂,气生菌丝变短、由弯变直、膨胀变粗,孢子变形,产孢量下降。PBSH9的培养条件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每100 mL液体高氏1号培养基中接入7 mL PBSH9的种子液,pH为7,28°C下恒温培养9 d时,PBSH9代谢物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3.67 mm。
    • 吴晓颖; 杨方岩; 李寿如; 贾景丽; 于秀梅; 刘大群; 赵伟全
    • 摘要: 为了探索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马铃薯疮痂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对具有不同防效的4个防治处理[生防菌ZWQ-1水剂(简称LNBX1,防效33.26%)、咯菌腈+ZWQ-1水剂(LNBX3,72.60%)、褔美双+ZWQ-1水剂(LNBX5,57.92%)和四霉素(LNBX8,24.75%)]和1个清水处理(对照)的蛭石基质样品定量取样后进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4个防治处理蛭石基质的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对照;防效较好的LNBX3和LNBX5处理蛭石基质的真菌多样性高于对照,而防效较差的LNBX1和LNBX8处理低于对照。对细菌各分类水平的类群数量进行比较后发现,LNBX3和LNBX5处理蛭石基质细菌在种水平上比对照略有增加,而在门、纲、目、科、属等分类水平上类群数量呈减少趋势;LNBX1和LNBX8处理蛭石基质细菌各分类水平类群数量均呈减少趋势。4个防治处理蛭石基质的真菌类群数量在属和种水平上比对照均有增加。对防效最好的LNBX3处理蛭石基质中优势菌群组成和丰度进行分析发现,防治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和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的相对丰度较对照增加,其中变形菌门丰度增加31.8%,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18.3%和48.1%;防治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罗思河小杆菌属(Rhodanobacter)、古根菌属(Archaeorhizomycetales)和毛壳菌属(Chaetomium)相对丰度增加,土地杆菌属(Pedobacter)、枝动菌属(Mycoplana)、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明梭孢属(Monographella)、枝顶孢属(Acremonium)、曲霉属(Aspergillus)的相对丰度呈现不同程度减少。由此可见,菌药协同防治微型薯疮痂病可显著影响蛭石基质中微生物菌群的组成结构,其中假单胞菌属、慢生根瘤菌属、伯克氏菌属、毛壳菌属等生防有益菌的丰度明显增加。
    • 夏善勇; 盛万民
    • 摘要: 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common scab)是由放线菌目链霉菌属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引起的土传兼种传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马铃薯种植区,不仅影响马铃薯的外观品质和销售价格,严重时还会导致马铃薯出苗延迟甚至引起幼苗死亡,造成产量下降,给马铃薯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已经成为全球危害马铃薯生产的第四大病害。2015年我国确立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种植区域和规模不断扩大,马铃薯疮痂病在我国很多省(自治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有逐年扩大和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商品薯、加工原料薯和种薯的生产,成为制约我国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本文对马铃薯疮痂病症状、发病因素、传播规律、致病机理、分类方法以及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发生情况、种类及分布进行归纳,并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马铃薯疮痂病的研究和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 夏善勇; 牛志敏; 李庆全; 张丽娟; 盛万民
    • 摘要: 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common scab)是由放线菌目链霉菌属疮痂病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引起的土传兼种传病害,在世界各马铃薯种植区域广泛分布,已成为马铃薯生产上四大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商品性及加工品质,给马铃薯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可造成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马铃薯疮痂病在我国很多省(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有逐年扩大和加重的趋势。本评述对马铃薯疮痂病症状、发病规律、病原菌种类与分布进行了归纳,阐述了病原菌的鉴定及致病机理,总结了不同防治措施的特点,并对今后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以期为病原菌的深入研究和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 宋素琴; 高海峰; 吕卓; 唐琦勇; 顾美英; 张志东; 楚敏; 朱静; 王玮
    • 摘要: 【目的】研究新疆喀什泽普县阿依库勒乡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长特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结合柯赫氏法则、显微形态和16S rDNA等方法,分离鉴定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分析菌株对不同碳源、氮源的利用能力,以及不同pH的生长能力。【结果】新疆泽普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菌为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acidiscabies),产白色光滑呈自由弯曲状的孢子,能产生黑色素和可溶性色素,可利用葡萄糖等8种碳源和甲硫氨酸(Met)和组氨酸(His)2种氮源,接种健康马铃薯块茎上能产生网纹状甚至凹陷裂口状病斑。【结论】该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C,pH为7,最适碳氮源为葡萄糖和甲硫氨酸,全黑暗利于菌株的生长。
    • 闫嘉琦; 郎贤波; 吴京姬; 金山; 康哲秀; 许震宇
    • 摘要: 为筛选出对马铃薯疮痂病有较好防治效果和对马铃薯生长安全的药剂,选择5种药剂在2个地区进行马铃薯疮痂病田间试验,测定5种药剂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药剂处理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内对马铃薯安全,未产生药害,未观察到对其他非靶标生物有影响。5种药剂在2个地区对马铃薯疮痂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效为26.3%~45.6%,其中20%噻唑锌悬浮剂在推荐使用剂量范围内防效最好,防效为39.3%~45.6%;5种药剂处理马铃薯产量在两地均比对照增加,平均增产幅度在1.1%~3.6%;产值在两地除12%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外均有所增加,增加产值10.5~123.1元/亩,增效0.7%~7.5%。
    • 李丽艳; 孙杉杉; 章孜亮; 杨娜; 戚家明; 杜迎辉
    • 摘要: 为筛选出对马铃薯疮痂病具有显著拮抗作用且较强田间防效的生防细菌,采用室内平皿拮抗及田间防效应用试验,检测菌株对马铃薯疮痂病的抑制效果.采用对峙培养试验确定了荧光假单孢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菌体及其发酵菌液对马铃薯疮痂病菌均有明显抑菌效果,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1、5 mm和15、9 mm;将2种菌株发酵菌液按照1:1、2:1复配后,抑菌圈直径分别提高至17、28 mm,说明2种菌液复配对马铃薯疮痂病菌的抑制作用可以起到一定增效效果.通过田间防效试验验证了单一菌肥施用及2种菌肥混合施用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单一菌肥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荧光假单孢菌(73.18%)优于解淀粉芽孢杆菌(49.31%),而2种菌肥配施防效显著优于单一菌肥,防效达91.7%.说明荧光假单孢菌及解淀粉芽孢杆菌2种菌肥配施可以有效防治马铃薯疮痂病,在田间应用及推广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