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飞翼布局

飞翼布局

飞翼布局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3年内共计247篇,主要集中在航空、武器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58924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上海市航空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二届全国非定常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等;飞翼布局的相关文献由583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钟世东、史志伟等。

飞翼布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8924 占比:99.78%

总计:59053篇

飞翼布局—发文趋势图

飞翼布局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钟世东
  • 史志伟
  • 杨华
  • 黄俊
  • 黄勇
  • 何海波
  • 宋磊
  • 何成军
  • 冯文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宪; 陈诚; 黄江涛; 钟世东; 何成军
    • 摘要: 研究可伸缩腹部襟翼对飞翼布局飞行器的增升作用,可以分析其对飞行器气动力的影响规律。以某飞翼布局飞行器为初始外形,利用数值模拟方法针对可伸缩腹部襟翼伸展时的缝隙分布进行选型;在此基础上,分析腹部襟翼不同收起状态的全机气动力特性。结果表明:可伸缩腹部襟翼完全伸展时,山字形舵片之间的缝隙能够有效减轻其后方的气流分离,增强增升效果,并且当缝隙宽度和山字形舵片宽度一致时,增升效果最好;在可伸缩腹部襟翼收起过程中,俯仰力矩系数随腹部襟翼高度改变呈准线性变化趋势,并且可伸缩腹部襟翼的增升效果优于相同高度的无缝隙腹部襟翼。
    • 洪苇江; 李小婷; 薛晖; 杨乐; 杨道宁
    • 摘要: 飞翼布局飞行器内翼段前缘尖化可降低雷达回波的镜面反射强度,进而提升隐身性能。针对前缘尖化可能带来的气动问题,本文对一种典型飞翼布局飞行器的流场和电磁散射特性开展了模拟仿真。以RANS方程作为控制方程,采用k-ωSST湍流模型求解,对全机气动性能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流场特征作出解释。采用多层快速多极子算法,在典型入射频率下对全机电磁散射特征开展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对飞翼布局飞行器内翼段开展前缘尖化修形,可有效缩减前向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增加突防能力,但可能会同时带来起降条件下失速迎角减小等问题。通过选取适当的前缘尖化范围,该情况可得到改善,从而具备工程化应用条件。
    • 刘晓冬; 蔡为民; 张沛良; 王永恩; 黄勇; 高立华
    • 摘要: 采用流动控制技术产生类似机械舵面的控制能力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以飞翼布局为研究对象,从二维翼型到三维机翼,通过CFD计算和低速风洞试验,开展了基于柯恩达效应的机翼后缘喷气环量控制研究,给出了参数影响规律和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机翼后缘布置柯恩达型面和对应喷口,通过上表面喷口吹气产生类似机械舵面正偏的控制能力,下表面喷口吹气产生类似机械舵面负偏的控制能力;随着喷口的高度减小,环量控制能力逐渐增大;随喷气压比增加,环量控制能力先增大后减小;圆形的柯恩达型面相比椭圆形控制效果更佳;优化环量方案在Ma=0.2时产生的操纵能力不低于机械舵面,对应流量需求在0.05~0.07 kg/s左右。
    • 王民泰; 曹云峰; 周嘉麒
    • 摘要: 柔性飞行器(Flexible Flying Wing Aircraft,FFWA)因具有高升力系数、低阻力系数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受到结构动力学和刚体动力学的耦合作用,飞行器容易发生弹性形变,给柔性飞行器的建模造成困难,也给控制系统的设计带来挑战。为此,针对飞翼布局柔性飞行器模型,研究了一种自适应输出反馈控制方法,并在飞翼布局柔性飞行器上进行仿真验证。首先,搭建飞翼布局柔性飞行器纵向动力学模型,并进行配平;然后,对非线性纵向动力学模型线性化得到线性飞行器模型;然后,设计包括基于观测器的基线设计和基于修正闭环参考模型的参数自适应在内的自适应输出反馈控制器,总体上保证了存在不确定参数时的稳定性和跟踪性能;最后,验证了输出反馈控制器在加入修正闭环参考模型时的优越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运用输出反馈控制能够很好地处理飞行器模型存在不确定参数的问题,并且加入修正闭环参考模型能够提高控制器的参数自适应性能。
    • 邓雄; 赵志杰; 王秋旺; 罗振兵; 刘杰夫
    • 摘要: 为兼顾飞翼布局飞行器的隐身性和气动操控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合成双射流的飞翼布局纵向气动控制技术,研究其对小后掠飞翼布局大攻角下的气动操控能力。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与不同攻角飞翼布局流场的相互作用,探究其对飞翼布局纵向气动特性的影响,最后对比了传统合成射流控制,突出了其优势。结果表明:前缘阵列式合成双射流可有效提高大攻角升力、减小阻力,增大升阻比,同时还会使俯仰力矩出现非线性变化,具备大攻角滚转姿态操控能力;合成双射流在前缘形成周期性涡结构,增强了边界层底部低速流体与主流的动量交换,提高了边界层抗逆压梯度的能力;攻角8°~10°时,合成双射流可完全抑制前缘分离,但攻角10°时,在靠近后缘处形成分离区,使升力略有减小;攻角12°时,合成双射流可推迟流动分离,分离线移动至机翼中段;攻角14°~16°时,合成双射流虽然仅可有效抑制靠近展向分离起始位置处的流动分离,但同时也增加了分离区内的流动能量,有效提高升力;攻角18°时,吸力面近乎完全分离,合成双射流虽未能有效抑制分离,但会使前缘吸力峰值回升,仍有增升、减阻的效果;与合成射流相比,合成双射流控制产生的气动变化量更大,更具应用潜力。
    • 陈卓英; 陈怀民; 王永康
    • 摘要: 飞翼布局无人机利用多组气动舵面产生所需要的控制力和力矩,属于典型的过驱动系统;多组操纵舵面赋予其较高冗余配置的同时也使舵面故障率成倍增加。对横航向静不稳定的飞翼无人机而言,操纵面故障带来的力矩失衡会严重影响飞行安全,故以升降、方向舵损伤故障为例,提出一种气动为主,矢量推力为辅的控制分配方法;利用二元矢量偏转机构产生矢量推力,补偿损伤执行机构舵效,释放舵面控制裕度,恢复飞机操纵性;在气动舵面损伤的故障下,实现无人机的稳定控制。
    • 邵帅; 郭正; 贾高伟; 阴鹏; 侯中喜; 张来平
    • 摘要: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宽速域(Ma为0.145~0.7)内飞翼布局采用后缘环量控制射流进行滚转控制开展系统研究,并与传统舵面控制构型进行对比。研究关注电磁隐身特性、滚转控制特性和相关流动机理,以及射流引气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随马赫数的增大,射流对边界层流动的夹带和阻滞效应减弱,滚转控制能力显著下降;但射流控制大幅提高了典型角域的电磁隐身特性,并且引气量少,推力损失小,控制效率因子(单位附加阻力系数产生的控制力矩系数)高。综合来看,后缘环量控制射流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飞翼布局滚转控制设备。
    • 刘志涛; 蒋永; 聂博文; 岑飞; 徐圣
    • 摘要: 为提升无尾飞翼布局飞机航向控制能力,以典型飞翼布局飞机模型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翼尖可绕弦线方向偏转结构.基于FL-14风洞单自由度动态试验系统开展了静态和动导数试验,研究了飞翼布局飞机基本气动特性及翼尖偏转对全机气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尾飞翼布局飞机航向呈静不稳定,航向动稳定性极弱,航向增稳设计及控制很有必要;翼尖偏转有助于增强飞机的航向静、动稳定性,并很好地解决了传统阻力类舵面航向增稳时导致全机升阻比下降气动效率降低的问题;翼尖偏转能够有效改善飞翼布局飞机恶化的荷兰滚模态使之趋近于常规布局飞机模态,这有利于简化飞机横航向控制律设计方法.弯折翼尖结构具有舵面少、效率高的特点,是航向增稳的有效手段,具有应用价值.
    • 王春旭; 秦燕; 卿晓梅; 李清
    • 摘要: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光伏发电技术的野外救援无人机,主要从供电、控制、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设计.整体采用飞翼布局,并在机翼后掠上表面铺设半柔性单晶太阳能电池板.机舱带有两块锂电池.在飞行过程中,太阳能电池板轮流给锂电池充电,锂电池轮流给设备供电.这种野外救援光伏无人机具有体积小、续航时间长、飞行灵活、携带方便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 张伟; 赵轲; 夏露; 高正红
    • 摘要: 针对飞翼无尾布局飞机开展了基础翼型研究.归纳了飞翼布局翼型的设计特点和研究进展,提炼了飞翼无尾布局复杂的气动设计需求,总结了其展向气动分布特点,根据不同分区提出了翼型气动设计要求,并建立了分区翼型设计模型,形成了飞翼布局分区翼型系列.由于传统翼型设计模型未能考虑横流效应,导致翼型设计结果应用到三维布局上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提出了"全局+局部"的翼型多学科设计方法,根据飞翼布局分区翼型气动设计要求,建立了基于分区翼型设计模型的高效代理模型全局优化设计与三维布局环境下多剖面翼型局部优化设计的多学科协同设计方法.这种"全局+局部"的设计方法能够快速实现满足飞翼布局分区多剖面、多种性能要求的翼型设计,有效提高了设计翼型的性能与设计效率.最后以类X47-B布局为例,进行了翼型系列设计,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