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占位性病变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888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医疗装备、实用中医药杂志、中国针灸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五届全国解剖与临床(骨科专题)学术研讨会暨人工关节高级论坛、2005年度北京超声医学学术年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等;颅内占位性病变的相关文献由397位作者贡献,包括等、卢旺盛、王亚明等。
颅内占位性病变
-研究学者
- 等
- 卢旺盛
- 王亚明
- 黄敏华
- 于新
- 亓树斌
- 侯希清
- 刘会昭
- 吴南
- 吴国材
- 孟令杰
- 廖胜东
- 张景龙
- 李光
- 李卫娜
- 李敏
- 李明荣
- 李治国
- 李莹
- 林伟
- 毅鸣
- 王先火
- 田增民
- 简文豪
- 许小兵
- 赖新天
- 赵全军
- 赵占升
- 赵志刚
- 赵虎林
- 邵卫国
- 郭勇
- 陈俐娟
- 陈蕾
- 顾淑春
- 马建丽
- 魏于全
- 丁志华
- 丁桂春
- 万伟国
- 丰乃奇
- 于筠
- 亓乾伟
- 付鹏
- 代现良
- 任家强
- 任铭
- 但炜
- 何少为
- 何文
-
-
冯荣华;
陆肇曾;
钟平;
肖以钦
-
-
摘要:
目的:分析颅内占位性病变(非垂体瘤)患者的眼部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并分析2016年4—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被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非垂体瘤)的一组患者资料。结果:共入组115例患者,颅内原发病以脑膜瘤最常见,其次是胶质瘤。有60例患者出现眼部异常,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具体表现为:41例视野异常,28例视力下降,31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异常,11例视盘水肿,8例视神经萎缩,3例眼球运动障碍。各位置的脑膜瘤均可引起患者视力下降、视野异常等,但数鞍区脑膜瘤引起的视功能障碍最常见。结论:本组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以脑膜瘤最常见,其次是胶质瘤,他们的最常眼部主诉为视力下降,最常见的眼部异常为视野异常,以鞍区脑膜瘤引起的视功能障碍最常见。
-
-
刘永强;
王磊;
李高宝;
宋振华;
刘承勇;
魏大年
-
-
摘要:
1病例资料39岁男性,因反复头痛1年余、左下肢麻木2个月、突发昏厥1次于2019年6月12日入院。入院体格检查:左下肢肌力4^(+)级,麻木感以脚跟部为著,无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头颅MRI显示右侧顶部(上矢状窦旁)颅骨内板下占位性病变,大小约1.6 cm×4.2 cm×2.4 cm,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混杂稍低信号,形态规则,边缘清楚(图1A);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周围脑膜呈线性强化,呈“脑膜尾征”改变,病灶周围水肿未见明显强化(图1B、1C)。头颅MRV显示上矢状窦局部显影欠佳(图1D)。术前诊断为右顶部上矢状窦旁占位,考虑脑膜瘤可能性大。2019年6月18日全麻下行病灶切除+硬脑膜修补+颅骨成形术,术中见病变组织呈灰白色鱼肉状,质韧,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显示梭形细胞肿瘤。术后病理检查显示炎性肉芽肿性病变。术后1周复查头颅MRI示术区脑水肿较为明显,增强后周围脑膜呈线性强化(图1E、1F)。
-
-
李宝珍
-
-
摘要:
动眼神经麻痹是以动眼神经损伤为病理基础的一种临床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上眼睑下垂,外斜视和复视,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有研究表明造成动眼神经麻痹的原因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头部外伤、海绵窦病变和眶内炎症,其他病因还包括颅内动脉瘤、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病变、感染等[1]。治疗时西医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往往治疗时间较长,效果较慢。笔者运用雷火灸联合透刺疗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1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
-
粟云波
-
-
摘要:
三叉神经痛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多见的一种颅神经疾病,且好发于 中、老年群体,而且女性较男性更多发,多数为单侧。该病有原发性、 继发性两类之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明确诱发因素和发病机制目前 尚无明确的定论提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又包括有血管畸形、动脉瘤 压迫、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类型。疾病发作时,常会出现说话、进食停止 等,疼痛侧面部有痉挛表现,也就是——痛性痉挛,此时患者会皱眉、 咬牙、张口、掩目,或是用手掌用力揉搓面部,至于最后使得局部皮肤 变厚、粗糙。精神多伴紧张、焦虑。
-
-
-
李慢;
周新刚;
马志园;
齐立明;
王鹏
-
-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类型,以提高对AIDS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神经外科手术收治的36例AIDS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脑脊液检查指标、脑活体组织检查以及临床表现.分别根据患者中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理学类型进行分组.结果 颅内占位性病变AIDS患者占同期入院患者的1.45%.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疼、呕吐、肢体障碍和意识障碍等.无特殊病原体感染的HIV脑病患者16例(44.4%);脑实质感染性病变患者12例(33.3%),其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6例(16.7%),真菌感染者3例(8.3%),弓形虫感染者1例(2.8%),巨细胞病毒感染者1例(2.8%),梅毒感染者1例(2.8%);发生颅内肿瘤患者8例(22.2%),其中弥漫大B淋巴细胞瘤患者4例(11.1%),Burkitt淋巴瘤患者3例(8.3%),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1例(2.8%),经治疗后,好转者27例(占75%),无变化者5例(占13.9%)和死亡4例(占11.1%).36例患者中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者4例(11.1%).HIV脑病与脑实质感染性病变、颅内肿瘤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HIV脑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其他两种病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P=0.31,F=0.17、P=0.26).结论 AIDS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病理类型复杂,HIV脑病发病率最高,其次是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当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时,应尽早行脑活体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愈率.
-
-
巨涛;
亓乾伟;
王亚明;
魏铂沅;
程岗
-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1H-MRS引导脑立体定向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行颅内占位病变立体定向活检术28例,采用MRI和1H-MRS引导.结果 28例中,胶质瘤19例,淋巴瘤4例,脱髓鞘病变3例,结核瘤1例,炎症1例.MRI组阳性22例,阳性检出率为78.57%.1H-MRS组阳性28例,阳性检出率100.00%.1H-MRS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MRI组(P0.05).术后均行头颅CT复查,无颅内出血.术后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 与MRI相比,1H-MRS引导脑立体定向活检术阳性检出率较高.
-
-
贾洋;
黄瑞玉
-
-
摘要:
目的 探究术中镇静镇痛药物应用对颅内占位性病变患儿术后恢复效果评价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 60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其麻醉应用药物将其分为七氟烷组(30例)和丙泊酚组(30例),两组患儿均经全麻诱导后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分别采用七氟烷及丙泊酚进行麻醉维持,并给予相关的护理措施,而后对两组患儿苏醒时间、术后2h疼痛度及术后24h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结果 丙泊酚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短于七氟烷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七氟烷与丙泊酚均能具有较好的镇痛镇静作用,但丙泊酚具有较短的苏醒时间和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应根据患儿情况进行综合选择.
-
-
贾洋1;
黄瑞玉1
-
-
摘要:
目的探究术中镇静镇痛药物应用对颅内占位性病变患儿术后恢复效果评价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60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其麻醉应用药物将其分为七氟烷组(30例)和丙泊酚组(30例),两组患儿均经全麻诱导后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分别采用七氟烷及丙泊酚进行麻醉维持,并给予相关的护理措施,而后对两组患儿苏醒时间、术后2h疼痛度及术后24h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结果丙泊酚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短于七氟烷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烷与丙泊酚均能具有较好的镇痛镇静作用,但丙泊酚具有较短的苏醒时间和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应根据患儿情况进行综合选择。
-
-
杨明慧;
赵骐;
闵钰;
韩秉艳;
玛依拉
-
-
摘要:
目的 研究弥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行MRI检查并术后证实颅内肿瘤患者80例,其中胶质瘤Ⅰ~Ⅱ级4例,Ⅲ~Ⅳ级9例;淋巴瘤12例,其中原发8例,继发4例.脑膜瘤11例(术后病理分型均为良性);神经鞘瘤11列:包括听神经瘤6例,三叉神经瘤4例,面神经瘤1例;脑脓肿24例;颅内结核9例.所有受试者进行MR常规序列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DWI扫描结束后选取感兴趣区,测定病变ADC值,对不同病变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神经鞘瘤的ADC值最高,其次为胶质瘤结核瘤、脑膜瘤,淋巴瘤,脑脓肿的ADC值最低.在ADC图上,脑膜瘤呈等信号;其次为胶质瘤、结核瘤呈高信号;神经鞘瘤最高,淋巴瘤为低信号,脑脓肿的信号最低,各种颅内占位性病变之间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MRI检查能够对颅内占位性病变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ADC值可对颅内病变的定性诊断、 鉴别诊断提供量化的影像学依据.
-
-
-
何文;
姜笑千;
王硕;
张懋植;
赵继宗;
刘会昭
- 《2005年度北京超声医学学术年会》
| 2006年
-
摘要:
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治疗主要靠手术切除,但受漂移等多种因素影响,手术常困难,尤其呈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大多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分界,手术难以彻底切除,如何确定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分界,至今仍是一大难题.本研究旨在研究不同颅脑占位性病变的术中超声回声和血流变化特点,指导手术并探讨术中超声造影应用于脑肿瘤可行性及术中超声引导穿刺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