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面颈部

面颈部

面颈部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40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口腔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06994篇;相关期刊221种,包括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中国美容医学、中国烧伤创疡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交流大会、泛亚国际医学美容大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乳房整形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第三届全球华裔整形外科医师大会、2005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等;面颈部的相关文献由985位作者贡献,包括姜会庆、汪军、鲁开化等。

面颈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9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6994 占比:99.64%

总计:107376篇

面颈部—发文趋势图

面颈部

-研究学者

  • 姜会庆
  • 汪军
  • 鲁开化
  • 刘军
  • 刘悦
  • 张旭
  • 罗锦辉
  • 裘罡
  • 郭丽盟
  • 陈伯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季礼婷; 龙恒; 余秀峰; 张春雨
    • 摘要: 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农民。因“左下肢红斑4个月余,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于2019年8月中旬无诱因左下肢出现红斑,无明显自觉症状,曾在务工地点自行购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无效。2019年12月中旬,面颈部、躯干、四肢相继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无明显自觉症状,于2020年1月6日到广南县皮防站门诊就诊,怀疑麻风,为进一步诊断,转文山州皮肤病防治所确诊。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其父曾患BB型麻风。皮肤科检查:面颈部、躯干、四肢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的红斑,散在分布,大的约16 cm×10 cm,小的约1 cm×1 cm,部分高出皮面,边界部分清楚,部分皮损呈环状,可见“免疫区”,内缘清楚,外缘不清楚,左上肢部分皮损上可见少量散在分布、米粒大水疱,皮损表面毳毛脱落,皮损部位温、痛、触觉丧失(图1)。双侧耳大神经、双侧尺神经、右侧桡神经、双侧腓总神经、左侧胫神经中度粗大,质稍硬,无压痛,左侧桡神经轻度粗大,质稍硬,无压痛,上述神经支配的区域无功能障碍,其余周围神经检查未见异常,皮损附近未触及神经粗大和压痛。
    • 夏博; 董颖; 石红英
    • 摘要: 目的:探讨Cameron适时理论指导下全程护理干预在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整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105例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整形患者,简单随机分为研究组54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Cameron适时理论指导下全程护理干预。干预8周后评价瘢痕恢复效果、自护能力量表(ESCA)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心理韧性量表(CD-RISC)评分。结果:干预8周后,研究组的瘢痕恢复总有效率为79.63%,高于对照组的58.82%(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ESCA评分、CD-RISC评分均明显提高,SAS和SD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研究组的ESCA评分、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整形患者应用Cameron适时理论指导下全程护理干预能促进瘢痕恢复,提高自护能力,改善不良心理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 好睡眠很重要,但很多特应性皮炎患者常因瘙痒而睡不好觉,拿“痒痒”不知道怎么办才好?2021年7月,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过敏性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等学术组织给出了《特应性皮炎瘙痒管理专家共识》。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瘙痒是其最主要症状,也是发病先兆。瘙痒源于炎症性皮损,肘、腕、面颈部是好发部位。大多数搔抓发生在前半夜,很少发生在天亮前。患者往往瘙痒剧烈,忍不住会搔抓解一时之痒,但往往是陷入瘙痒-搔抓循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共识》指出,打破瘙痒-搔抓循环是特应性皮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避免搔抓应是患者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 李浩慧; 徐维春; 曾权荣
    • 摘要: 目的比较308 nm准分子激光联合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与单独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对面颈部白癜风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就诊的67例面颈部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5例)给予308 nm准分子激光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对照组(32例)给予0.1%他克莫司软膏外用,疗程为12周。对2组临床疗效、不同部位皮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71.43%)高于对照组(3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面颈部皮损有效率(86.36%)高于面部腔口黏膜部位(口周、眼周)(46.15%)差异显著(P<0.05)。2组均未发生与光疗或他克莫司软膏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面颈部白癜风采用308 nm准分子激光与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独外用他克莫司软膏,且较为安全。
    • 王艺霏; 李延; 陶娟
    • 摘要: 填充注射美容填充是将填充材料注射到人体局部达到美容效果。其方便易行、效果显著,受到群众青睐。用于注射美容的材料种类繁多,包括A型肉毒素、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自体脂肪及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等,临床效果显著,但安全性值得高度重视。注射透明质酸导致的并发症时有发生,例如:注射部位肿胀疼痛、瘀斑、局部注射形态不理想等。迟发性肉芽肿反应为少见并发症,可对患者身心造成损害。诊断正确,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至关重要。本文报道1例透明质酸填充引起的迟发性肉芽肿反应。
    • 刘杜鹃; 魏纯琳; 田宝祥
    • 摘要: 目的 探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术在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游离皮片移植术,观察组采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术,观察两组修复效果、修复组织挛缩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皮肤色泽、弹性质地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时修复组织挛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创面感染、血肿、皮肤部分坏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术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82.61%),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 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术可改善面颈部烧伤后瘢痕的修复效果,降低修复组织挛缩率,可显著减少并发症,疗效显著,应用价值高。
    • 彭英; 张逸; 王磊
    • 摘要: 目的:探讨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湿润烧伤膏(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MEBO)外用在面颈部烧伤后瘢痕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笔者医院确诊的82例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后应用红霉素眼膏涂抹,观察组激光治疗后应用MEBO。观察并记录疼痛时间、脱痂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估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瘢痕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激光治疗后1 h和24 h的疼痛程度;使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角蛋白19(CK19)和核蛋白p63阳性表达;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CK19和p63强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MEBO外用治疗面颈部烧伤后瘢痕美学效果显著,能够加速创面愈合。
    • 宗声; 刘涛; 侯广振; 孙晋磊; 宋成
    • 摘要: 目的:分析水胶体敷料在面颈部浅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3月医院收治的浅Ⅱ度面颈部烧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患者进行常规清创处理,观察组6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水胶体敷料。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4 d数字化疼痛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感染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7 d、14 d相较于治疗前,两组NR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应用于面颈部浅Ⅱ度烧伤治疗中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反应,缩短愈合时间,安全性较高。
    • 许晓波; 朱涛; 唐文潇; 王兆丰
    • 摘要: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淋巴瘤(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WM/LPL)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惰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所占比例较小,一般累及骨髓、淋巴结和脾脏。本文报道了1例IgA增高的LPL的发现过程及实验室诊断,以期增加临床早期识别。1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2019年6月始因面颈部和背部散在大小不等淡红色褐色斑疹斑片在外院皮肤科就诊,配甲泼尼龙片服用。
    • 王懿
    • 摘要: 良性对称性脂肪瘤病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又称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病,是一种脂肪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颈部、躯干及四肢上端、腹部阴囊等部位皮下脂肪组织的弥漫性、对称性沉积。1888年Otto Madelung第一次对当时文献报道的33例患者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因而又被命名为Madelung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