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院前转运

院前转运

院前转运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3299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健康之友、中国保健、基层医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2009年成都市科学技术年会等;院前转运的相关文献由28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水英、任晓红、刘政等。

院前转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3299 占比:99.71%

总计:43427篇

院前转运—发文趋势图

院前转运

-研究学者

  • 刘水英
  • 任晓红
  • 刘政
  • 周峰
  • 姚建宏
  • 孙平莲
  • 张言圣
  • 彭刚刚
  • 易青梅
  • 李泊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昊; 张幼林; 杨卫兴; 彭雅卓; 宋宏杰; 赵文艳; 王丽靖
    • 摘要: 目的分析院前转运方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静脉溶栓时间效率指标及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02例,均经头部CT或MR证实有新发梗死灶,并在院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排除了静脉溶栓桥接取栓治疗患者。根据登记的院前转运方式,将通过“120”或“999”等急救系统到院的患者分为急救转运组,自驾或出租车等其他非急救系统到院方式者分为自行就诊组;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是否改善,将患者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组和未改善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及卒中史)及临床资料[就诊时指尖血糖、血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等]。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静脉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较基线减少≥4分或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为0分。以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2)急救转运组就诊时和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均高于自行就诊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5,16)分比3(1,5)分,Z=-9.967;6(2,14)分比1(0,3)分,Z=-7.912;均P0.05)。(3)302例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组122例(40.4%),未改善组180例(59.6%)。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组比较,未改善组患者年龄更高、合并糖尿病、卒中及冠心病史的比例更高,就诊时血糖水平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8±12)岁比(64±13)岁,t=2.432;31.1%(56/180)比18.9%(23/122),χ^(2)=5.657;26.7%(48/180)比15.6%(19/122),χ^(2)=5.183;26.7%(48/180)比10.7%(13/122),χ^(2)=11.564;7.6(6.2,10.7)mmol/L比6.6(5.8,7.8)mmol/L,Z=-4.251;均P0.05)。(4)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组比较,未改善组患者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更高[3(1,10)分比0(0,3)分,Z=-8.32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冠心病史(OR=0.382,95%CI:0.189~0.770,P=0.007)和就诊时血糖高水平(OR=0.822,95%CI:0.747~0.905,P0.05)。结论不同的院前转运方式对院内静脉溶栓各时间效率指标的影响无明显不同,既往冠心病史和就诊时血糖高水平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院前转运方式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无关。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 王洪芳
    • 摘要: 目的 探析在危重患者院前转运过程中使用便携式呼吸机的护理体会.方法 将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我市急救中心院前转运的危重患者68例,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n=34例,简易呼吸气囊护理)、观察组(n=34例,便携式呼吸机及相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和转运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转运中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成功率(85.29%)相对于对照组(61.76%)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危重患者院前转运期间使用便携式呼吸机具有良好效果,不仅能够改善患者各项指标,还能够降低病死率,促进转运成功率的提升.
    • 史莉
    • 摘要: 目的:研究并讨论院前转运中应用便携式呼吸机的具体方式与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中心2017年10月~2020年6月收治的90例院前转运患者为课题研究样本.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传统组和探索组,每组分得45例院前转运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传统组采用简易呼吸气囊,探索组采用便携式呼吸机,密切记录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并比较其转运成功率.结果:经辅助呼吸治疗后,探索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与传统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探索组患者的转运成功率与传统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简易呼吸气囊相比,在院前转运中应用便携式呼吸机能够有效稳定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降低死亡风险的同时,还能提高转运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中积极应用或推广.
    • 王晓琴; 刘美娟; 吴婵凤; 林俊红
    • 摘要: 目的探讨危重症新生儿院前转运急救与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危重症新生儿2083例为观察对象,在接到转运电话后,立即出车接诊,为患儿实施急救与护理,根据患儿疾病类型分为新生儿内科、外科两组。新生儿内科男613例、女420例,新生儿外科男637例、女413例。分析患儿的一般情况、转运结果、意外拔管率、皮肤损伤发生率。结果转运的危重新生儿中,新生儿内科、新生儿外科的性别、通气情况、转运新生儿类型、日龄、转运路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新生儿内科转运成功率为100.00%(1033/1033)、到院后病死率为0.19%(2/1033)、放弃治疗率为0.29%(3/1033)、治愈/好转率为99.52%(1028/1033),新生儿外科转运成功率为100.00%(1050/1050)、到院后病死率为0.10%(1/1050)、放弃治疗率为0.57%(6/1050)、治愈/好转率为99.33%(1043/105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新生儿内科转运过程中意外拔管率、皮肤损伤发生率与新生儿外科[6.87%(71/1033)比6.19%(65/1050)、3.19%(33/1033)比2.86%(30/10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危重症新生儿院前转运过程中开展急救与护理有利于稳定患儿病情,使患儿得到安全转运,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使患儿得到及时救治,改善预后。
    • 焦建成; 孙敏; 房军臣; 孟灵芝; 张玉东; 马莉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共享系统优化的院前转运模式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0年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94例实施基于信息共享系统优化的院前转运的危重新生儿的资料,记为A组,另回顾性分析同期88例实施常规转运的危重新生儿的资料,记为B组.比较两组新生儿转运过程花费时间和转院后住院时间,转运前、转运中和转运后疾病危重程度评分,转归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A组转运过程花费时间和转院后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均P0.05),B组转运中疾病危重程度评分低于转运前(P<0.05),转运后低于转运中、转运前(P<0.05),且A组转运中、转运后疾病危重程度评分均高于B组(P<0.05);A组转归情况优于B组(P<0.05).A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基于信息共享系统优化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模式能够缩短转运过程花费时间和转院后住院时间,降低新生儿疾病危重程度,有助于病情转归,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胡远扬; 洪建芳; 蔡东; 李曲颖; 潘晓芳; 肖元新
    • 摘要: 目的 探讨智慧管理平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方法 应用智慧管理平台指导新冠肺炎患者院前转运,监测转运各个环节,优化转运流程;通过选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心完成转运任务一线人员共48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组24人应用智慧管理平台转运患者作为观察组,另一组24人采用传统方式转运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转运人员转运效率、转运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应用智慧管理平台制定急救中心院前转运新冠肺炎或发热咳嗽患者(轻症、重症)接警转运洗消流程图,观察组出警时间、现场滞留时间、到达医院交接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恐惧、强迫+焦虑症状的人员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智慧管理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患者院前转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动态管理转运过程,缩短转运各环节的等待时间,优化转运流程,疏导转运人员负性情绪,减少转运暴露风险,保障转运任务的高效、有序、精准运行,提升转运效率,值得推广.
    • 黄琴; 张瑜; 张宝珍
    • 摘要: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评估分级模式在急性创伤病人院前转运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0年8月342例实施常规院前急救的急性创伤病人为对照组,2020年9月—2021年3月357例实施院前急救评估分级模式的急性创伤病人为观察组,比较院前急救评估分级模式实施前后急性创伤病人院前转运与院内响应平均耗时、病人抢救成功率、24 h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院前转运平均时间[(27.83±7.92)min]与院内响应平均时间[(12.25±5.41)min]均短于对照组,病人抢救成功率(94.03%)高于对照组(81.82%),24 h意外事件发生率(2.24%)低于对照组(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院前急救评估分级模式应用于急性创伤病人院前转运中,可提高病人救治效率与抢救成功率,降低24 h意外事件发生率.
    • 李洋
    • 摘要: 目的:探讨救护车负压装置在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对象为天津市急救中心2020年3月~2020年12月期间转运的192例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奔驰威霆负压医疗舱负压系统进行院前急救转运.记录所有患者院前转运救治结果及感染情况.结果:192例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患者均顺利完成院前急救转运并获得救治,参与院前急救转运的所有院前急救单元组成员及院内相关医务人员均无一例被感染.结论:救护车负压装置可有效预防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在传染病预防及转运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孙玉红
    • 摘要: 急危重症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等特点,其院前转运,难度高、风险大,一旦转运过程中处理不当,患者随时面临生命危险。转运中保持患者呼吸通畅是救治的基本条件,因此要建立完善的通气系统机械通气[1],维持和改善患者的通气及气体交换,改善氧气的输送和呼吸机制,减少氧耗,纠正低氧血症等。本研究中分析1例呼吸支持院前医疗转运的实践,现报道如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