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院前死亡

院前死亡

院前死亡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305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中国保健、岭南急诊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全国内科急危重病医学学术交流会、2005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等;院前死亡的相关文献由19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在其、杨正飞、郭彦池等。

院前死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6.7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305 占比:93.15%

总计:1401篇

院前死亡—发文趋势图

院前死亡

-研究学者

  • 张在其
  • 杨正飞
  • 郭彦池
  • 陈文标
  • 陈玮莹
  • 黄子通
  • 柯俊
  • 阮海林
  • 陈锋
  • 史旺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汪昌莲
    • 摘要: 据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陈玮建议,将心肺复苏纳入重点岗位人员的必备技能之一,为危重人员到达医院抢救争取时间和机会。据统计,病人需要急救的情况,95%发生在医院以外。基于此,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提出,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加快应急反应速度,争取急救黄金时间,降低院前死亡率。
    • 陈嘉慧; 叶碧莉; 李刚; 刘凤仁; 林健; 郑洁纯; 黄欢婷
    • 摘要: 目的 对院前死亡病例进行分析,为深圳市龙岗区死因监测管理及疾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0年龙岗区院前死亡病例的资料,比对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和深圳市殡仪馆死亡数据,对院前死亡病例的构成及死因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深圳市龙岗区院前死亡病例共报告3887例,月报告数相对平稳,部分病例在龙岗区的死亡监测系统中无记录,但殡仪馆有记录,漏报率2017年最高(2.94%),2020年最低(0.58%).死因顺位前五位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死因不明、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2.50:1,45岁以下人群死因顺位第一位为损伤及中毒,45岁以上人群死因顺位第一位为循环系统疾病.结论 龙岗区院前死亡病例漏报情况得到改善.45岁以下人群须重点防止意外伤害,45岁以上人群须重点防范循环系统疾病.应加强急救能力建设、普及急救常识,进一步降低院前死亡率.
    • 周贤慧; 王显江; 黄奇迅; 张献
    • 摘要: 目的 调查烟台市开发区院前急救病例谱分布与流行病学特点,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以提升院前急救水平和急救成功率.方法 收集2017-06至2018-06烟台市业达医院救治的60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疾病种类、呼救时间、死亡原因等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6087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42:1,41~50岁所占比例最高,为16.64%(1013/6087).院前急救疾病谱分布前5位分别是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醉酒及呼吸系统疾病,共计5210例.一年中救治病例最多的3个月份为7、8、9月,共计1899例,月份分布中创伤均占第1位.一天中有两个呼救高峰期,上午7:00~10:00为第1个呼救高峰,夜间20:00~23:00为第2次呼救高峰.每日分布中,创伤最高出现于晚20:00~21:00,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呼救时间无明显规律性,醉酒呼救时间主要集中于夜间21:00~23:00.创伤患者共2710例,女833例,男1877例,男女比2.25:1;主要年龄分布为20~50岁,占创伤人数68.82%(1865/2710);创伤病因中最多为交通事故33.00%(894/2710).结论 烟台市开发区院前急救以创伤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夏季多发.根据院前疾病谱分布,提高公民安全生产及遵守交通规则意识、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有针对性对院前急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院前救护能力,对民众进行疾病急救知识普及宣传,提高全民自救互救能力,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 伍万刚
    • 摘要: 目的:调查院前死亡病例的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急诊科救治的573例院前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前死亡男女之比2.27:1,高发年龄段40~79岁(62.65%).院前死亡高峰时间段18~20点、8~10点、16~18点,无明显季节差异.院前死亡常见病因是心脏性猝死(43.80%)、创伤(31.06%)、脑血管疾病(5.93)、自杀(5.76%)、溺水(4.36%).结论:针对院前死亡常见病因 ,加强健康和安全教育、进行民众急救技能培训、提升目击者现场急救比率、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 ,对减少院前死亡事件的发生 ,提高院前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 摘要: 目的 总结温州市城区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改善院前急救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的温州市城区院前急救1200例老年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诊断、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等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结果 与58例院前死亡者相比,1142例院前非死亡者现场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6,P<0.05);调度时间、到达时间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5、0.957,P>0.05).院前急救和院前死亡者疾病类别以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比重最大,分别为28.4%和25.6%、21.8%和17.2%.1200例院前急救多见于71~80岁(39.7%)、81 ~90岁(34.8%),女/男=1.3;58例院前死亡者多为70~100岁(86.2%),女/男=1.8.院前急诊和院前死亡人数:冬春季(3、11月)/夏秋季(12、1、3月)=1.7,夜晚/白天=1.1;就诊高峰时段为7-9点、13-15点、21-凌晨4点,高危死亡时段为13-16点、22-凌晨4点.结论 增加繁忙时段急诊人物力储备、对循环和神经等系统开展针对性预防及保健、加强女性身心呵护有望进一步改善温州市城区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状况.
    • 杨魏魏; 肖维春
    • 摘要: 目的 了解该站院前急救死亡情况,综合分析影响院前急救成功的因素及找出相应对策,以期达到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也为以后建立急救网络提供依据,为加强急救人员的重点培养提供方向.方法 该文统计分析2016年4月—2017年3月该站部分医生出车接诊的56例死亡病例,回顾讨论院前死亡病例急救成功的的影响因素,重点突出院前死亡病例救护车接到指令抵达现场用时、第一目击者施救情况及救护车抵达现场后的救治情况等.结论 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管理体制,缩短急救半径,强化急救技能,建立急救网络,加大急救知识宣传等是努力方向,也是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 段丽芬; 王惠萍; 周玲; 孙莹; 郑宇霞; 杨艳飞; 王春霞; 王左华
    •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院前死亡非疾病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对我院2007年至2014年新生儿院前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患儿日龄、家庭地址、户籍分布、父母职业、出生和死亡地点、出生胎龄和体重等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院前死亡150例,男女比例为1.83:1,其中出生24小时内死亡44例(29%),早期新生儿97例(65%),早产儿48例(32%),低体重儿42例(28%),外埠患者92例(61%),农村户籍95例(63%).父母无固定职业44例(29%),父母为农民和农民工者40例(26%),路途中死亡新生儿110例(73%).结论:加强对早期新生儿危重症的识别和预防,完善区域性专业化新生儿转运网络建设,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生育保健,是降低新生儿院前死亡率的关键.
    • 段丽芬; 周玲; 王惠萍; 孙莹; 杨艳飞
    • 摘要: 目的:探讨院前死亡儿童家庭状况、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方法对昆明市儿童医院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院前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患儿年龄、死亡地点、父母职业、户籍进行分析,并比较2007至2010年和2011至2014年前后2个阶段各系统疾病患儿院前死亡变化趋势。结果院前死亡共323例,男女比例为1.86∶1,新生儿院前死亡150例(46.44%),1岁以下婴儿死亡129例(39.93%),235例(72.75%)为赴医院路途中死亡;父母无固定职业、农民和农民工、事业单位者分别为160例(49.54%)、77例(23.82%)、49例(15.13%);农村户籍患儿248例(76.78%),明显高于城市75例(23.22%);院前死亡的前四位原因主要为早产儿101例(31.27%)、重症肺炎34例(10.53%)、多器官功能衰竭15例(4.64%)、气管异物窒息13例(4.02%);与2007至2010年相比,2011至2014年间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和气管异物等比例有升高趋势,而消化系统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传染病比例下降。结论父母无固定职业及农村户籍的患儿院前病死率明显升高,需重新衡量卫生资源公平分配;早产儿病死率最高且有上升趋势,加强早产儿的急救和转院是降低院前病死率的关键;创伤和气管异物等意外事件逐年增多,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公众现场急救技能培训。
    • 秦良
    • 摘要: 目的:通过对淄博市博山区中医院106例院前急救死亡病例分析,探讨院前死亡疾病分类、病因及救治效果。方法:分析博山区中医院急诊科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120急救出车接诊的106例院前死亡病例救治情况。结果:院前死亡病人内科疾病70例,外伤性疾病30例。意外伤害6例。救治复苏成功6例,复苏失败100例。结论:院前死亡病人病因以内科疾病居多,病人多数接诊超过10分钟,院前救治复苏成功率低。早发现,早呼救,早期开始规范化救治是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的关键。
    • 范淑红
    • 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院前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最大限度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该院2012-2014年度所有院前死亡患者的年龄、性别、呼救时间、死因等要素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本组院前死亡病例219例,男女比为1.67:1,平均年龄(69.71±17.28)岁,院前死亡11月、2月较高,4、7、8、9月较低;日时间段高峰为8:00~10:00;死因前3位依次为猝死(32.4%),神经系统疾病(20.55%)恶性肿瘤(20.09%)。结论:115~79岁,随年龄增长院前死亡逐渐增加,应改变亚健康状态,积极正确治疗基础疾病,。2猝死是首要死因,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把宣传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急症表现的科普知识常规化,对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