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标准
防护标准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预防医学、卫生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43140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中国人民防空、华章、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智慧城市与轨道交通学术会议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防腐蚀领域技术的碰撞”研讨会、2013中国无人机系统峰会等;防护标准的相关文献由260位作者贡献,包括郑钧正、侯锐、孔亮等。
防护标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3140篇
占比:99.94%
总计:243289篇
防护标准
-研究学者
- 郑钧正
- 侯锐
- 孔亮
- 张铭
- 刘宝华
- 刘蕊
- 孔令丰
- 孙书恺
- 张敏
- 张艳霞
- 李涛
- 王佳
- 苏小路
- 范仲兴
- 郝宝莲
- 黄加国
- Clar.RH
- JIANG Xiao-yan
- Johann Aulila
- LAI Ping
- LI Xiao-juan
- LIANG Xiao-si
- Luca Tripodi
- Sonja Beyer
- WANG You-liang
- ZHOU Shun-yuan
- ZOU Jin-lin
- 丁复华
- 严宪亮
- 严明
- 乌群力
- 京日
- 仇珺
- 介晓坤
- 何东升
- 余臻伟
- 冀召帅
- 冀文华
- 刘
- 刘䶮
- 刘乃斌
- 刘亚君
- 刘可帅
- 刘德辅
- 刘徽(文/图)1
- 刘志娥
- 刘志宏
- 刘怡刚
- 刘春燕
- 刘林
-
-
邓安仲;
解亚
-
-
摘要:
围绕美军前沿作战基地毁伤评估与防护优化,介绍了基地设施防护等级标准、毁伤威胁评估的基本思想、评估步骤,并从选址布局、周界与入口防护、重点部位防护、单装防护等方面开展基地防护优化讨论,结合我军机动式基地设施防护建设现状,提出增强我军机动式基地设施防护能力建设的几点启示.
-
-
郑先伟
-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将于2021年9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将于8月提请人大进行第三次审议。这两部法律的实施将直接影响后续各行业开展网络安全工作发力的方向,数据本身将成为网络安全工作防护的重点,这也将使网络安全工作的建设模式发生巨大的改变。以往针对信息系统做安全设计的思路可能并不适用于数据安全建设。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往往滞后于信息系统建设本身(虽然要求同步建设同步规划,但多数时候都是系统上线后再进行安全建设)。而从数据安全出发则完全不同,业务系统达不到数据安全的防护标准,业务系统(数据采集过程)就无法上线工作。对于已经存量的业务系统,在相关法律颁布后将面临巨量的整改工作。整改没有完成之前,很多敏感的数据业务也许只能处于关闭状态。所以现阶段学校就应该开展针对数据的整理归类,明确各系统中存在哪些敏感数据,为下一步的整改工作做好准备。
-
-
-
-
-
-
闵小豹;
潘志娟
-
-
摘要:
为优化医用防护服的结构设计,拓宽材料来源,提高其防护功能,对近期国内外医用防护服构造及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对比了5种常用医用防护服面料的优缺点,比较了中国、美国和欧盟医用防护服标准以及世界主流品牌医用防护服性能的差异.聚四氟乙烯复合面料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同时,舒适性更好;液体阻隔性是影响防护服防护功能的主要因素;医用防护服应满足中指圈设计、自粘合式拉链门襟以及胶条密合边缝的前沿设计要求.最后针对医用防护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国家、技术、防护服本身3个层面对医用防护服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
-
李江龙
-
-
摘要:
成品保护是保证工程实体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核电工程现场成品保护水平,避免成品或半成品人为破坏、损失及防止物项变质、污染,以及对保护对象进行识别,实现核电工程成品保护标准化。结合以往核电工程成品保护经验,借鉴一些可行性好、操作性强的方法,作为核电工程成品保护工作的参考依据,亦可作为施工人员成品保护培训教材。
-
-
陈凤翔;
翟丽莎;
刘可帅;
余臻伟;
刘欣;
徐卫林
-
-
摘要: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进一步蔓延,口罩市场格局呈现出新的变化,这对我国纺织行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文章回顾了口罩的起源与发展历程,阐述了口罩的内部结构及其防护机理.对比分析不同材料口罩的特点、制备技术、防护性能等,指出当前口罩行业所面临的技术困境,并从高效性、舒适性、功能性、可降解性、可重复性及个性化产品与标准等方面展望防护口罩未来发展方向,以期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
-
- 《第四届全国智慧城市与轨道交通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现行的轨道交通杂散电流防护标准,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通过对比国内外标准对杂散电流干扰的判定的差异,探讨分析中国现行轨道交通杂散电流防护需要补充或改进的内容.GB/T28026.2-2011提及受杂散电流的影响的系统仅包括金属管道、金属恺装或屏蔽的电缆、金属箱体和器具,接地系统等8类,未将走行钢轨纳人到受影响需要防护之中。IEC62128-2-2013标准中,将走行钢轨纳人到杂散电流防护的对象,并引人单线单位长度的平均杂散电流概念,其值I≤2.5mA/m,钢轨可满足杂散电流防护的要求。对于新建线路设计来说,过渡电阻值限值15Ωkm,折算电导0.067S/km,远低于GB/T28026.2-2011要求值;而运行线路过渡电阻值限值3Ωkm,折算电导0.33S/km,则大于GB/T28026.2-2011隧道内要求值。因此,从设计的角度而言,CJJ49-1992对过渡电阻的要求较现行GB/T28026.2-2011高。
-
-
陈秋雄;
周吉祥;
李立冬
-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防腐蚀领域技术的碰撞”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地铁杂散电流不仅危害地铁自身构筑物的安全,还严重威胁到埋地钢质管道等涉及民生和公共设施的安全,对地铁和管道运营企业均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多个城市陆续发现了杂散电流腐蚀的案例,甚至出现了管道泄漏.本文通过标准比对,发现地铁杂散电流控制规范与管道杂散电流防护标准的控制指标存在差异,需对相关标准进行研究,以验证各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同时,通过研究地铁杂散电流产生和传播的机理,结合深圳燃气开展的杂散电流测试、排流研究成果,发现当前杂散电流防治措施需进一步完善,而且地铁运行单位应侧重加强杂散电流产生的源头控制.结合实测的现场数据,适时调整防护措施,改善日常维护手段,以减少杂散电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
-
-
李春萍;
黄久生
- 《2012静电防护与标准化学术交流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结合GB 4385防静电胶底鞋、导电胶底鞋国家标准的制定、GB 4385-1995年和GB/T 20991-2007年的修改版存在的“功率”与“能量”概念的错误,浅谈我国静电防护标准制定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20多个防静电国家标准,第二个阶段是采用等同等效.引用参考的方法,用鼠标在电脑上修改和制定的大量行业标准,第三个阶段是引进国外先进标准后制定符合组织要求的ESD控制方案标准.
-
-
-
王智刚;
吴敏;
郭斌;
蔡啸;
刘林
-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随着防雷工作的深入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起来,但与此相对应的,雷评方法本身却基本没有改进.目前,国内的主流方法是基于IEC62305的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适用于大部分的普通单体建筑,实践时间长,方法的算法是建立在丰富的经验上.但是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该方法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适用范围有限、因子涉及面有所缺失、因子取值有较多修正空间、致灾因子体现不明显.通过对该方法的局限性阐述,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进行了展望,改进现有方法与引进新的技术并行,将是当前雷评工作的一个新趋势.
-
-
王智刚;
吴敏;
郭斌;
蔡啸;
刘林
-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随着防雷工作的深入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起来,但与此相对应的,雷评方法本身却基本没有改进.目前,国内的主流方法是基于IEC62305的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适用于大部分的普通单体建筑,实践时间长,方法的算法是建立在丰富的经验上.但是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该方法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适用范围有限、因子涉及面有所缺失、因子取值有较多修正空间、致灾因子体现不明显.通过对该方法的局限性阐述,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进行了展望,改进现有方法与引进新的技术并行,将是当前雷评工作的一个新趋势.
-
-
王智刚;
吴敏;
郭斌;
蔡啸;
刘林
-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随着防雷工作的深入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起来,但与此相对应的,雷评方法本身却基本没有改进.目前,国内的主流方法是基于IEC62305的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适用于大部分的普通单体建筑,实践时间长,方法的算法是建立在丰富的经验上.但是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该方法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适用范围有限、因子涉及面有所缺失、因子取值有较多修正空间、致灾因子体现不明显.通过对该方法的局限性阐述,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进行了展望,改进现有方法与引进新的技术并行,将是当前雷评工作的一个新趋势.
-
-
王智刚;
吴敏;
郭斌;
蔡啸;
刘林
-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随着防雷工作的深入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起来,但与此相对应的,雷评方法本身却基本没有改进.目前,国内的主流方法是基于IEC62305的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适用于大部分的普通单体建筑,实践时间长,方法的算法是建立在丰富的经验上.但是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该方法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适用范围有限、因子涉及面有所缺失、因子取值有较多修正空间、致灾因子体现不明显.通过对该方法的局限性阐述,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进行了展望,改进现有方法与引进新的技术并行,将是当前雷评工作的一个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