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闽江下游

闽江下游

闽江下游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105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炎黄纵横、南方文物、福建金融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福建省科协第12届学术年会水利分会场、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福建省第十二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等;闽江下游的相关文献由16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兴伟、刘梅冰、吴春明等。

闽江下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10.7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72%

专利文献>

论文:1105 占比:88.54%

总计:1248篇

闽江下游—发文趋势图

闽江下游

-研究学者

  • 陈兴伟
  • 刘梅冰
  • 吴春明
  • 程永隆
  • 魏志洪
  • 戴枫勇
  • 杨家坦
  • 江传捷
  • 郑鸣芳
  • 钟礼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赛; 翟水晶; 邱思婷; 俞新慧
    • 摘要: 为研究闽江下游沿岸湿地植物硅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闽江下游沿线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10月设置6个采样点,对植物生物硅含量及储量分配比、植物根冠比和硅素转移系数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闽江下游植物枯体生物硅含量普遍较高(6.88~70.60 mg·g^(-1)),地下根系生物硅含量普遍较低(2.02~16.88 mg·g^(-1))。(2)闽江下游植物生物硅含量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株高呈正相关关系。(3)闽江下游植物根系生物硅含量与土壤盐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根系生物量也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近海区植物根系生物硅含量低于远海区主要是因为受到盐分胁迫的限制。结果表明,土壤盐度不同、植物种群密度和株高差异、植物生物量的差异对于闽江下游沿岸湿地植物硅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这对研究河流湿地植物对硅素的截留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1950年修建的闽江下游防洪堤工程量超过了解放前福建任何一个水利工程。通过群众性的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运动,福建三年中共建了小型水利2000多处。图为群众在修建水利灌溉工程。解放初期,在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各地农民在防治病虫害、改进耕作技术等方面取得不少成绩,如防治螟虫、合理施肥等技术都是解放前从未采用过的。同时,福建省委组织农民开展劳动互助、试办生产合作社等农业合作化活动,实现了将农民的个体私有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种种举措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图为福州郑依栂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 郑义文
    • 摘要: 采用野外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枯水期闽江下游7个断面水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枯水期闽江下游水体浊度为10.6~330NTU,透明度为0.12~2.22m;悬浮颗粒物含量为2.15~330.2mg/L,其中20μm分别占5.2% ~35.85%、23.2% ~76.5%和9.65% ~62.6%;溶解氧为3.61~7.78mg/L,叶绿素含量为0.05~3.5μg/L,电导率为152.9~183μs/cm.水体浑浊大体呈现河口高于上游,城区段高于郊区段,感潮段高于非感潮段的空间变化特征.枯水期闽江下游水体浑浊与上游下泄流量减少、潮汐周期性影响、闽江北港段特殊水流形态特征及生活污水排放和局部水土流失等因素有关.研究结果可为闽江下游水质的改善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江梦笔
    • 摘要: 900多年前,一条河水从闽江下游里另生支流,于山间择了新路铺展开去,河床上晃荡着散漫、汹涌的气息。此间冷月无声,映照着一座石桥,它谨小慎微地牵着此岸与彼岸。时节如流,作为时光的见证者,那轮明月仍在,江河不废,只是那条河被时间更改为格局更小的湖水,也一改往日的气盛,变得静默贤淑,那座谦卑的石桥,于时光里逆流而上,也依旧在。
    • 余志明; 邹清水; 张雄杰
    • 摘要: 该文基于闽江下游5个潮位站2014-2018年高潮位资料,采用EOF分析方法探究闽江下游高潮位时空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究空间特征向量EOF1和EOF2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空间特征向量EOF1与EOF2贡献率之和超过99.00%,基本决定高潮位数值及变化;EOF1影响因子是外海海平面变化,影响自下游向上逐渐减弱,但变幅不大,反映外海潮流影响范围较广;EOF2影响因子是上游径流量变化,空间上自上游向下游影响不断减弱,对不同河段影响规律有所不同,时间上呈季节性变化。
    • 方艺辉; 陈兴伟
    • 摘要: 河床地形是有关河流水环境管理、航道整治、生态保护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空间插值方法是生成河床地形的主要方法之一.为更好地比选反映各向异性对河床地形空间插值方法的影响,以闽江下游河床地形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反距离权重、克里格、样条函数和顾及各向异性的椭圆反距离权重等四种方法,从断面间距和栅格尺度两个方面,分析各向异性对河床地形空间插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断面间距较小或栅格尺度较大时,椭圆反距离权重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模拟精度略有优势;当断面间距较大和栅格尺度较小时,优势较为突出.也即由于椭圆反距离权重方法更好反映了河床地形的各向异性特点,是河床地形空间插值比较适用的方法.
    • 李姝童; 靳建辉; 吴卫; 周雅婷; 左昕昕; 任永青; 戴锦奇
    • 摘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闽江下游的连江县黄岐屿遗址的环境背景和考古年代,在已有AMS14C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黄岐屿遗址的T2剖面进行年代学样品采样,在室内运用中颗粒石英的单片再生剂量法进行光释光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黄岐屿遗址地层的OSL埋藏年龄范围为8.5±0.5-4.4±0.2 ka,属于早-中全新世阶段的沉积/文化地层。其中2019118样品的年龄为4.4±0.2 ka,属于昙石山文化,与AMS14C年龄相当;2019117样品年龄为5.7±0.3 ka,可能存在年龄的高估;2019119样品的年龄为8.5±0.5 ka,受采样环境的影响,该地层的OSL埋藏年龄可能指示遗址底界的最大年龄。对比黄岐屿遗址所在的福州盆地地貌和环境演化过程以及区域史前人类活动发现,该遗址对应6 500-4 000 a B P的大暖期气候和相对高海面时期,该时期福州盆地发育了众多的同时期的史前遗存,区域内产生了繁荣的昙石山文化和昙石山下层文化。新石器时代末期4.2-4.0 ka气候突变的冷事件、4 000-3 000 a B P太平洋两岸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气候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北方吴越文化的侵入可能是造成该遗址缺失后续文化遗存的原因。
    • 魏志洪
    • 摘要: 由于闽江上游河流梯级开发电站,使泥沙的运动规律及水力条件发生改变,河道采砂规划使河床下切加剧.本文在分析闽江下游河道洪水、泥沙补给及采砂规划的基础上,对闽江下游河道在遭遇到5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以及100年一遇4种不同频率洪水时,河道规划采砂前后河床断面的冲淤变化进行影响分析,其结果基本揭示了不同频率洪水作用下闽江下游采砂规划对河道演变的规律,结论可为下一阶段闽江下游采砂规划提供参考.
    • 魏志洪
    • 摘要: 由于闽江上游河流梯级开发电站,使泥沙的运动规律及水力条件发生改变,河道采砂规划使河床下切加剧。本文在分析闽江下游河道洪水、泥沙补给及采砂规划的基础上,对闽江下游河道在遭遇到5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以及100年一遇4种不同频率洪水时,河道规划采砂前后河床断面的冲淤变化进行影响分析,其结果基本揭示了不同频率洪水作用下闽江下游采砂规划对河道演变的规律,结论可为下一阶段闽江下游采砂规划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