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河砂

河砂

河砂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0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3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0275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科技风、人参研究、中国花卉盆景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第六届中国国际建筑干混砂浆生产应用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预拌砂浆产业发展研讨会、土木工程安全与创新——2014年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江苏省硅酸盐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江苏省硅酸盐学会五十周年纪念大会等;河砂的相关文献由63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杰义、王熙、司红康等。

河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3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0275 占比:99.60%

总计:60515篇

河砂—发文趋势图

河砂

-研究学者

  • 王杰义
  • 王熙
  • 司红康
  • 姚宇飞
  • 张莉
  • 吴天东
  • 吴志华
  • 孙向阳
  • 张斌
  • 李新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健; 单慧媚; 彭三曦; 杜海玲; 陈辉; 曾春芽
    • 摘要: 河岸带作为一种典型的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带,不同水动力学条件下砷在该作用带中的行为较少有研究报道。基于此,采集河岸带河砂开展室内柱试验,分析不同水动力因素(包括流速和粒径)对砷在河砂中迁移的影响并建立相关模型。结果表明:(1)0.5 mL/min流速下,河砂对As(V)的吸附速度和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均比As(Ⅲ)快,且粒径越小,该现象越明显;1.0 mL/min流速下,不同粒径的河砂对As(V)的吸附速度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对As(Ⅲ)的吸附则没有明显差异;(2)相同粒径的填充柱中,河砂对As(Ⅲ)和As(V)的吸附能力均随流速的增加而降低;(3)不同流速和粒径条件下,As(Ⅲ)和As(V)在砂柱中的迁移过程均更符合Thomas模型,拟合R^(2)高于相同条件下Yoon-Nelson和Adams-Bohart模型。其中,低流速下,Thomas模型对0.15~0.25 mm粒径中As(Ⅲ)和As(V)迁移过程拟合的R^(2)(≥0.94)显著优于1.00~2.00 mm的较大粒径;高流速下,该模型对不同粒径中砷迁移过程的拟合R^(2)差异不大。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下水动力因素对砷迁移转化规律影响的认识,并丰富和完善高砷地下水形成的机制理论。
    • 张卫凯
    • 摘要: 海南岛西部地区河砂资源丰富,主要分布有珠碧江、昌化江、北门江等,其中发源于白沙县中部的南高岭流经儋州市、昌江县境内的珠碧江为河砂规模大、连续性较好、砂资源富集区之一。通过对琼西地区珠碧江全流域进行综合地质测量、地形测量、水工环地质调查、钻探、采样试验分析等工作,基本查明了珠碧江河砂资源分布特征、数量及规模,并对珠碧江建设用河砂质量主要指标参数及可综合利用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珠碧江流域河砂资源量最主要集中于潜力区,其次为密集区与远景区;珠碧江流域河砂质量各项指数大部分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可综合开发利用性高。
    • 杜海玲; 单慧媚; 陈辉; 彭三曦; 黄健
    • 摘要: 水体中S^(2-)与砷(As)的迁移富集密切相关,但不同含水介质中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为了查明潜流带中常见含水介质河砂在S^(2-)作用下对As的吸附特征,设计并开展了As在河砂上的吸附动力学实验,以及S^(2-)作用下河砂对As的吸附实验,结合PHREEQC模拟计算,XRD、SEM-EDS、XPS和FTIR等表征测试技术,进一步识别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固液比为25 g/L情况下,河砂对As的吸附在200 h左右达到吸附平衡,且对As(Ⅴ)的吸附量明显高于As(Ⅲ);随着S^(2-)浓度的增加,河砂对As吸附能力逐渐减弱;模拟及表征测试结果显示,少量As被吸附在河砂表面,主要与其表面的Fe、Al结合,其中As(Ⅲ)的吸附可能还与Si-O键断裂后与S^(2-)结合形成的SiS_(2)有关。S^(2-)对河砂吸附As的主要影响机理为:①S^(2-)的加入使得溶液pH值升高、Eh值降低,从而抑制了As的吸附;②添加S^(2-)条件下河砂表面的Fe、Al等能与S和As形成AlAs、AlAsO_(4)、FeS_(2)及Fe_(4)As_(2)O_(11)等化合物,减少了河砂表面吸附As的活性位点。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As-S作用机理,以及As在地下水环境中迁移过程的认识。
    • 陆峰
    • 摘要: 随着河砂资源的日益枯竭,海砂已逐步成为沿海城市工程材料的替代物,但由于对的认识不足,以及国家及地区管控限制,未能实现的全面应用。基于此,通过介绍在国内外建筑行业应用的一些现状及前景,为后续在实际工程中的全国化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贾佳; 张超; 黄志斌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在高海拔地区RPC120-RC-GB/T 31387等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案,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放弃使用特殊级配石英砂,改用当地的河砂配制RPC120-RC-GB/T 31387等级混凝土,并检测其力学和耐久性能。在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发现,在高原低气压地区,混凝土的气-液界面结构明显异于常压地区,通过调整外加剂和配合比妥善的解决了该问题。试验和现场的实践证明,使用当地的河砂也可以在现场生产出RPC120-RC-GB/T 31387等级的混凝土,且能够实现在高原低气压环境下的浇注成型,并保证其力学及耐久性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 万照
    • 摘要: 一、前言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城乡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河砂是主要建筑原材料,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有些不法分子对河砂进行偷挖滥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在淮河直管河道地区,相关部门虽然制定了政策进行严格监管,但滥采滥挖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河道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也给淮河两岸人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 张潇
    • 摘要: 文中通过采用普通河砂替代石英砂及掺入粗骨料,研究其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基本性能的影响,制备出性能良好、成本较低的UHPC,以推动UHPC在土木工程中更广泛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河砂掺量的增加,UHPC的工作性能逐步提高,UHPC的力学性能先升高后降低,河砂掺入30%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达到最大值,UHPC的抗拉强度不断降低,UHPC的耐久性能因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提高而更加优异;河砂掺量50%、粗骨料体积掺量15%的UHPC的工作性能、抗折强度、抗拉强度及耐久性能有所降低,但其抗压强度提高明显,具有一定实用性.
    • 魏园园; 黄鑫
    • 摘要: 基于机制砂混凝土和河砂混凝土的力学和收缩性能对比试验,探究机制砂混凝土的早期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机制砂混凝土和河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均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大,其随龄期变化的趋势基本差异不大,并遵循普通混凝土强度和龄期之间的线性对数关系.砂的种类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根据受载形式不同而不同,机制砂混凝土的总收缩量明显大于河砂混凝土的总收缩量.
    • 陆峰
    • 摘要: 针对河砂资源枯竭的问题,并基于海南海砂资源丰富的现状,对海南地区海砂的开采及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海砂的开采与淡化技术进行研究,并对海砂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前景进行分析,旨在为后续海砂在海南区域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焦道田
    • 摘要: 文中分别用电磁炉炒干法和烘干法测定不同梯度含水砂样含水率并对比测定结果,探究了电磁炉炒干法快速测定河砂含水率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得出电磁炉炒干法在河砂颗粒刚好全部干燥时的含水率可以用于指导混凝土生产且结果准确可靠的结论,对混凝土生产控制有重大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