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城
福州城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福建党史月刊、瞭望、人民政坛等;
福州城的相关文献由155位作者贡献,包括邹自振、陈祥亨、乐子等。
福州城
-研究学者
- 邹自振
- 陈祥亨
- 乐子
- 季世成
- 张珠容
- 张莉
- 施晓宇
- 江冰
- 许建立
- 陈榕生
- 齐上志
- 万木林
- 乐天
- 于莉莉
- 亦元
- 何书彬
- 余则连
- 余斯伟
- 佚名
- 储言义
- 冰心
- 刘延梅
- 刘昌华
- 刘晓闽
- 刘福龙
- 刘莉民
- 刘静生
- 卞军凯
- 卡罗
- 卢美松
- 卫平
- 参仁
- 史悦健
- 史树青
- 史芹
- 叶真铭
- 吉学锋
- 吴声雅
- 吴用耕
- 吴谨
- 吴鼎芬
- 唐希
- 孙源智
- 孟丰敏
- 安生简
- 宋协和
- 宋志坚
- 小兀
- 小小
- 廖一鸣
-
-
无
-
-
摘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福州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福州市“十四五”数字福州专项规划》《福州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助力福州高质量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福州市城乡建设局、市城投集团的指导下,福州城投新基建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拓展新基建前沿发展和实践路径,全力推进5G+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落地。
-
-
赖晨
-
-
摘要:
施景琛(1870-1954),字涵宇,晚号泉山老人,近代文化名人,福州乡绅。福建省长乐县人,福州府1897年附贡生(由秀才通过报捐方式取得贡生资格者称附贡),后迁居福州城泉山之麓贡院里(今福州鼓楼区冶山路与中山路一带,福建省商业厅所在地)。
-
-
段金柱;
卞军凯
-
-
摘要:
山风吹拂的“沙沙”声、林中鸟鸣的“啾啾”声、泉水奔流的“哗哗”声……站在福山郊野公园的祈福台上眺望福州城,远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边却是大自然最质朴的回响,仿若置身于一片世外桃源。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考察调研。在福山郊野公园,习总书记乘坐电瓶车实地了解郊野福道风貌,他登上观景平台,远眺福州新貌,听取城市生态公园规划建设、城市水系综合治理情况汇报。
-
-
黄锦萍
-
-
摘要:
屏山公园,石头与汀步对话,屏山为福州三山之一,因其山峰形状像一座大屏风,故而名之。越王时曾在山麓建故都,所以又称越王山。明朝时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宏伟壮丽的镇海楼,是当时福州城最高的建筑物。据老福州人回忆,当年登楼眺望,可清晰地看见闽江口以及江面上的船帆。海船夜航进闽江口,都以此楼为航标。清代谢章铤在《重建镇海楼记》中说:且夫楼以镇海名,意在楼,实在海。嗟呼,海风叫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宋代诗人陈轩以诗描绘: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
-
-
李云峰;
陈怡方
-
-
摘要:
在对福州城历史发展过程梳理的基础上,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福州城历史空间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要素的发展脉络,总结出福州城的历史空间的秩序要素、发展形式,为福州城在历史保护和新区发展方面提供参考建议.
-
-
潘一风
-
-
摘要:
1956年,福州军区成立,驻军大院开始集中在福州城东北一带。从中山路(早年叫贡院埕大街)开始,一直向北延伸到屏山顶上的镇海楼;西至鼓屏路,东至今天的观风亭街一带。军区大院包含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司令部、工程兵和炮兵司令部等。
-
-
钟兆云
-
-
摘要: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福州城是有文气的。不说那些各领风骚的状元、帝师,中国近代文坛“译界之王”林纤也出生于斯,康有为心目中“译才并世数严林”的另一人--严复,是清末废除科举之后钦命三位文科进士出身之首,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
-
-
张小新;
林晓青(图)
-
-
摘要:
在福建,如果只去一个古镇,选嵩口便对了。早在2008年,福州市嵩口镇就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只是嵩口一直不做“网红”,是选择,而非遗憾。深藏于闽地大山里的古镇,用自己的节奏踏着步子,不急不慢地走。至少,我这么觉得。此行嵩口,在一杯茶里感受古镇。福州城出发,高速一小时后,在山谷间的国道上弯弯绕绕地再穿行一个小时,那种溯溪、在山谷中穿行的紧迫,符合古镇的气质。当人还剩最后一点清醒的时候,嵩口也就到了。
-
-
安生简
-
-
摘要:
福州城记:也许安逸、慢节奏的福州,不是心怀热血的年轻人们理想的展翅飞翔的天空,但在那离开与归来的时间缝隙里,藏着的却是一段段与这座城市恬静的底色相融的回忆。1秦美在屋顶的天台看落日,她闭上眼睛,鼻翼翕动,周遭熟悉的气息告诉她,福州的气味是茉莉花香,恬静淡雅。天边,贪恋人间的夕阳放出一把大火,把云朵烧成岩浆流动。时隔多年,她还是回来了,从大都市迷惑人心的喧嚣夜色中抽身,回到了故乡更真实可触摸的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