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绅

乡绅

乡绅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4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277种,包括开放时代、历史教学、今古传奇(故事版月末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水利的历史与未来水利史学术研讨会等;乡绅的相关文献由341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祖澜、施由明、周克明等。

乡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4 占比:99.7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28%

总计:355篇

乡绅—发文趋势图

乡绅

-研究学者

  • 徐祖澜
  • 施由明
  • 周克明
  • 张宏杰
  • 李刚
  • 衷海燕
  • 赵铭雪
  • 邹心平
  • 井上彻
  • 佚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温雅红
    • 摘要: 《雪晴》系列小说是沈从文在1945-1947年间创作的小说,贯穿沈从文从昆明到北平,从抗战到内战的时空变动.小说文本在叙述方式和文学风格上呈现前后断裂,作者将其作为战争语境下综合性的文学实验,不仅将小说内置于游记框架中,同时通过风景和人事的描摹呈现地方社会结构.《雪晴》系列小说的未完成性使其成为40年代沈从文研究中颇具典范意义的小说,值得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讨论重新解读.
    • 孙晓东
    • 摘要: 曾宪文是晚清至民国时期辽海地区著名诗人、教育家。曾宪文著有诗集《浮生梦迹》,收诗七百余首,取得很高成就。曾宪文对铁岭教育事业,特别是对银冈书院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致力于推动地方教育文化发展,出任省及国会议员,并且雅好诗词、饮酒,创建诗社、酒会,交游广泛,因此考察曾宪文的交游,不仅能够"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曾宪文的人生,恰当地评价曾宪文的诗文,更能由此反观清末民初大时代的风云变幻。
    • 杨超高
    • 摘要: 在近百年的中国文学中,乡绅叙事有一条完整但又明显裂变的发展线索,而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重写乡绅,无疑是乡绅叙事的一个重要转捩点。在近40年的重写实践中,重写乡绅主要有四种维度,分别是“故事化”“道德化”、重述历史以及人性剖析,不同的重写维度丰富了乡绅叙事的整体面貌。不过,重写乡绅也存在明显的限度,一是历史观念上的偏至,二是乡绅形象塑造的问题,三是缺少足够的审视与批判意识。事实上,重写乡绅并没有完成,它最重要的命题不是别的,而是书写乡绅身份下的个体生命,以及他们沉潜着的人性世界,也即心灵的世界。
    • 陈日华
    • 摘要: 从16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出现乡绅修方志的热潮。方志记载了本地区自然与地理、历史与人情、名人与名胜等内容,这涉及到土地勘查、地形学、土地与土壤的研究以及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乡绅阶层对自然知识的关注与书写,表明他们不仅经营庄园、参与政治,同时也追求知识,试图科学认识自己生活的自然环境。编撰方志的同时,乡绅阶层形成了新的认知范式,这是英国经验主义的延续和发展。
    • 陈瑞
    • 摘要: 为响应与配合官府推行乡约,晚明时期徽州宗族在乡约实践中根据宗族教化和治理等现实需要,对明太祖圣谕六言进行了宣讲、演绎与阐释,这一活动主要由所在宗族的官僚、文人士子等精英承担,乡绅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徽州宗族对圣谕六言的演绎阐释,或由宗族官僚等精英直接进行,或由宗族直接借用地方官演绎阐释的文本,或吸收借鉴罗汝芳等理学家演绎阐释的文本进行再加工,广泛吸收借鉴前人或时人演绎阐释圣谕六言的成果是晚明徽州宗族比较通行的做法。就文本形式看,晚明徽州宗族对圣谕六言的宣讲、演绎,或最终形成独立成篇的文字并收录于族规之中,或将演绎圣谕六言的文字与族规祖训融为一体而成为宗族规训的一部分。徽州宗族对圣谕六言的宣讲、演绎有助于乡族社区的移风易俗、牖民化俗,其终极目标是将宗族所在地乡族社区建成模范乡里,将自身宗族打造成模范宗族。
    • 刘茜
    • 摘要: 晚清乡绅是依附于封建官僚体系的一个特殊阶层,是乡村公共权力的主导者。明清时期粮长制度因其弊病而被淘汰,在“一条鞭法”的助力之下,乡绅以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国家治理地方必不可缺的中间阶层,具有渗透性、地方性、对抗性等特点。从江苏高邮等地方志记载来看,乡村治理就是在绅权与国家权力博弈与互动的特殊模式下运行的,乡绅对传统社会具有稳定作用。由于乡绅阶层与官僚体系有密切关系,其价值取向主是科举入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转变为资产阶级。
    • 吴秉坤
    • 摘要: 根据绩溪县邵氏家族档案文书资料,厘清了北洋政府颁发给邵氏家族总统题褒匾额的来龙去脉,再现了北洋政府时期旌表制度的实际运行状况,以及传统乡绅对地方公共事务的贡献。
    • 赖晨
    • 摘要: 施景琛(1870-1954),字涵宇,晚号泉山老人,近代文化名人,福州乡绅。福建省长乐县人,福州府1897年附贡生(由秀才通过报捐方式取得贡生资格者称附贡),后迁居福州城泉山之麓贡院里(今福州鼓楼区冶山路与中山路一带,福建省商业厅所在地)。
    • 张均
    • 摘要: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系根据丁玲在河北涿鹿等地的土改经历撰写而成.由于自身作为"绅士阶级的贰臣"的复杂性,丁玲对以钱文贵为代表的劣绅的近于实录的"科学描写",达到了此前、此后文学皆不能及的精确与深刻,对以李子俊夫妇为代表的良绅近于悲剧化的叙述处理,构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有关反面人物叙述的另类实践,而将虚构的黑妮形象与"新人叙事学"予以反常规的匹配,更传达出知识分子面对"乡绅之死"这一历史定局时介入现实的意图.诸种努力,使丁玲的乡绅叙事充满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记述,也造就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1950-1970年代文学中不可复制的丰富性.
    • 胡旭
    • 摘要: 旧时乡下看戏,往往先由乡绅们出钱包下戏班子,再在祠堂、庙宇中演出。这些乡绅向群众卖票赚钱,群众则凭票进场看戏。戏场往往只开一扇边门,由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把门收票。无人进场时,壮汉双腿跨在门槛上,双手撑在门框上,以防无票之人溜进戏场。农村的孩子很想看戏,但又没钱买票,有的孩子便会向守门的壮汉哀求,轻轻托起壮汉的胳膊,说:"叔叔,请您把胳膊抬高一点吧!"然后瞅准时机,从壮汉的胳肢窝下钻进戏场。后来,文人便把"请抬高胳膊"雅化为"高抬贵手",意思就是请人"开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