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探伤车
钢轨探伤车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28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经济计划与管理、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378148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中国工人、广西铁道、机车车辆工艺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3年铁道工务探伤技术研讨会、山东铁道学会铁路运输安全学术研讨会、2008年工务机械装备和应用创新学术研讨会等;钢轨探伤车的相关文献由438位作者贡献,包括章罕、张玉华、李培等。
钢轨探伤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8148篇
占比:99.97%
总计:378261篇
钢轨探伤车
-研究学者
- 章罕
- 张玉华
- 李培
- 石永生
- 马运忠
- 熊龙辉
- 钟艳春
- 唐磊
- 刘峰
- 徐其瑞
- 杨国涛
- 葛志德
- 傅强
- 姜伟
- 徐志强
- 王勇涛
- 王琦
- 陈后卫
- 丁成钢
- 丁旭升
- 周钰威
- 张定成
- 张权
- 李佳
- 李鹏
- 柯在田
- 王鹏飞
- 罗国伟
- 罗娟娟
- 袁善民
- 谢祺
- 郭帅
- 郭江龙
- 闫骏
- 陈伟杰
- 陈坤裕
- 马欣
- 刘刚
- 匡俊
- 周雄
- 宋兴国
- 左宇霆
- 张建勤
- 张晓芳
- 徐国兴
- 曹中清
- 李红梁
- 杜新光
- 王文星
- 王旭
-
-
肖乾;
程玉琦;
李超;
周生通;
高雪山;
黄敏
-
-
摘要:
以某地铁钢轨探伤车为研究对象,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探伤车在直线、曲线两种工况下的运行平稳性、安全性和曲线通过能力,为后续悬挂参数多目标优化提供原始数据支撑。基于MATLAB编程建立UM-ISight联合仿真平台,在ISight中以转向架一、二系悬挂刚度、阻尼等为目标参数,通过最优拉丁超立方法进行参数组合样本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精度要求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近似模型,最后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NSGA-Ⅱ对近似模型进行寻优计算,得到最优的转向架悬挂参数组合。结果表明,所建近似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优化后车辆平稳性指标都得到明显改善,最多可降低35.39%,且车辆的脱轨系数、轮轨横向力、轮轴横向力、轮重减载率等曲线通过性能指标也有不同程度好转。
-
-
马运忠;
马铁雷;
张玉华;
李培;
李忠
-
-
摘要:
针对80 km/h钢轨探伤车B显数据中接头处二孔侧上方偏斜70°通道异常出波问题,以60 kg/m钢轨接头处B显数据为对象,分析了偏斜70°在接头处的出波特征,开展了前后轮直打70°发射、中间轮偏斜70°接收的超声声学推算及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直打70°发射的超声波经接头端面、轨颚和踏面多次反射最终被偏斜70°接收,导致形成偏斜70°出波点群。结合一处近乎垂直的轨头横向裂纹附近偏斜70°出波给出伤损判定应用建议。结果表明,若探伤车B显数据中偏斜70°出波点群符合单通道偏斜70°二次波声程范围内出波且形成走势、出波水平位置距离近乎垂直的轨头横向裂纹约230~250 mm等特征时,不宜对其作伤损报警处理。利用本文方法可避免将该类型偏斜70°出波报告为伤损报警,进而提高探伤车伤损报警的准确率。
-
-
-
熊龙辉;
刘秀波;
刘庆伟;
张玉华;
石永生
-
-
摘要:
在役钢轨浅表层伤损快速检测、准确评估和精准修理对铁路运营安全和运营成本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钢轨擦伤、硌伤、鱼鳞纹、隐伤和磨耗等常见浅表层伤损对钢轨的影响,梳理了钢轨超声波、电磁、视觉和热成像等检测技术的特点及研究现状,并对检测技术在钢轨浅表层伤损快速检测应用中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介绍我国钢轨探伤车发展历程及国内外探伤车技术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钢轨浅表层伤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视觉、涡流和漏磁等快速检测技术及其融合分析方法。
-
-
郭江龙
-
-
摘要:
在役钢轨探伤设备主要有钢轨探伤仪和钢轨探伤车2种.朔黄铁路自2013年引进SYS1900系统钢轨探伤车,在运用过程中发现,由于轮式探伤系统固有限制,高速检测时受线路条件影响,对中及耦合不良、检测噪声和杂波干扰等问题突出,进而造成系统误报率高和核伤漏检,严重制约钢轨高速检测技术的运用.立足于现有装备,通过研发智能轮缘降噪装置、新型耦合水喷头、探轮标定试验装置,改造对中系统,有效改善对中、耦合效果;制定企业标准,确保整备质量;运用综合分析方法,提高疑似伤损检出率,对钢轨探伤车的技术发展及应用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
-
韩雪;
粟慧龙
-
-
摘要:
钢轨探伤车自主化超声系统的建设,利用了国外先进的技术方式,可以很好地提升超声系统的工作效率,解决超声系统升级难、数据传输难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超声系统的识别能力,推动超声检测自主化工作.在自动化超声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其使用到了分层结构,也就是分类传输数据,在超声定位时利用并行查表转化的方式.其中,关于计算问题应用到的是FPGA硬件,在这种情况下回拨重新定位的计算受外接因素的干扰比较少.此外,自主化超声系统智能判断利用的是决策树智能伤损判定,与现有的系统相比,其伤损检出率高,伤损误报率低,应该被大力推广.
-
-
李培;
石永生;
张玉华;
马运忠;
钟艳春;
熊龙辉
-
-
摘要:
为了验证钢轨探伤车对焊缝缺陷的检测能力,设计了人工模拟焊缝缺陷,分别以不同速度对钢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钢轨探伤车检测工艺能够覆盖的有效检测区域内,人工模拟焊缝缺陷的平均检出率为97.2%,其中轨头、轨腰中Φ5 mm横通孔当量的体积型缺陷的检出率为100%,轨颚处Φ3 mm横通孔当量的体积型缺陷的检出率为91.7%.检测结果可为同行提供参考.
-
-
周鸣语
-
-
摘要: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特点组织研制了无动力型钢轨探伤车.从整车结构布局、车辆构造、超声检测系统等方面介绍该车设计,并将南京地铁2年多的运用数据作为具体运用案例.运用情况表明,轮式超声波技术具有良好的操纵性和动力学性能,能准确检测城市轨道交通各类钢轨伤损,满足城市轨道交通日常钢轨探伤检测需求.
-
-
-
-
摘要:
太原工务机械段共设置车间16个,科室12个。现配属大型养路机械设备119台,其中清筛车11台、捣固车56台、配碴车18台、稳定车15台、焊轨车3台、道岔打磨车2台、铣磨车1台、边坡清筛车1台、物料运输车6台、钢轨打磨车3列、换轨车1列、钢轨探伤车2列。同时配属轨道车9台,长短轨车6列,风动卸砟车290辆,宿营车110辆和其它中小型设备。承担着集团公司管内线路、桥梁、隧道等工务设备的大维修任务。
-
-
张琦;
金振山;
傅强;
郝晋斐
-
-
摘要:
为规范大型超声波钢轨探伤车的运用,基于超声检测系统的检测能力,结合国内外伤损标定线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铁路行业的技术文件,按照模拟真实检测环境的思路,对标定线进行技术设计,以验证和探索检测系统的检测精度和检出性能.建成的钢轨探伤试验标定线既可有效验证钢轨探伤车超声检测系统技术指标要求,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同时,又可为探索不同工况下钢轨探伤车检测能力提供试验平台、为优化大型钢轨探伤车检测模式提供建议.
-
-
刘升云
- 《2013年铁道工务探伤技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阐述了GTC-4型钢轨探伤车提高检测速度以后出现的晶片更换频繁、使用寿命缩短的问题,分析了晶片频繁损坏的原因,采取了几种适宜的解决方法措施,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从中找出最佳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采取降低检测速度、在探轮内部增加空调制冷功能,降低探轮内耦合液温度,避免因高温引起晶片损坏。通过增加喷水降温,降低了探轮温度,保证了线路的及时检测,提高钢轨探伤任务完成的兑现率,降低了在探伤过程中橡胶轮外膜扎破频率,减少了线路作业,有效避免了人员不安全因素。
-
-
-
-
-
-
麦群卫;
刘鑫
- 《2013年铁道工务探伤技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结合乌鲁木齐铁路局大型钢轨探伤车的探伤实际情况及自身特点,在管理上不断完善,在运用中积极探索,持续促进二级探伤网络建设。通过大型钢轨探伤车与小型探伤仪在伤损检测方面做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在探伤车的实际运用中,充分发挥主导和龙头的作用,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通过收集钢轨、线路信息,整合探伤信息,预测伤损发展趋势,并将其纳入全局探伤信息数据库,从而不断完善伤损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并利用大型钢轨探伤车的优势,提高单台探伤车的作业效能。
-
-
何海宏;
姚志凯
- 《2013年铁道工务探伤技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通过全面推广使用大型钢轨探伤车,发现了许多线路上的伤损,特别是一些新奇特的伤损的发现弥补了小型钢轨超声波探伤仪的不足,对铁路的安全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检测方式,探头排列等原因,一些伤损发现后利用小型钢轨超声波探伤仪复核时常规方法难以检出.在大型探伤车给出的报告,均有着反射源的存在,在复核时,应仔细认真,不能简单的采用传统的小型钢轨探伤仪检测方式方法进行复核,在复核未果后,应仔细分析原因,比对大型钢轨探伤车的检测方式方法,仔细认真的阅读探伤报告,按照报告中的伤损位置,特点,参照物仔细复核,查找反射源。不可草率的认为是假信号或是误报。一般情况下均可复核到伤损的存在。
-
-
王旭;
王琦;
李鹏
- 《山东铁道学会铁路运输安全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高速铁路开行后,对各项设备要求更高,标准更加严格.只有建立一套与时俱进的探伤管理模式,才能有效合理运用大型机械化探伤车,提高探伤质量,为工务段提供详实准确的钢轨数据,防止断轨事故发生.
-
-
-
石永生
- 《2013年铁道工务探伤技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在钢轨探伤仪运用的标准GTS-60试块的基础上做了稍许改动,在HT-1型探轮标定台上直接通过探伤车超声检测系统进行了测试。通过实现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并以此来证明依照杂波进行探伤车灵敏度调整的可行性。在数据分析结论中同时得出要想探伤车在动态检测中更好的检测出小伤损,不能只依靠提高增益值的方式来实现,还应该改变晶片检测径向上的尺寸.在保证晶片经过标定合格的基础上,如不追求标定值,则可以通过噪声设定设备的最大检测能力,但此时检测出的伤损大小不能反映出真实的伤损大小,此时的伤损检测是定性检测而非定量检测;在运用设备的最大能力进行定性检测而非定量检测的过程中,不宜给出伤损大小,建议以分级形式给出,建议分级伤损:一级伤损(25%可能性)、二级伤损(50%可能性)、三级伤损(100%可能性);在定性非定量的动态检测中,其伤损的定性定量由经过标定试块标定的探伤仪最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