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3705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9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0530篇;相关期刊1162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瞭望、东南亚纵横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首届上海旅游论坛、2002年东盟与中日韩短期资本流动管理与资本账户开放高级研讨会、第一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等;亚洲金融危机的相关文献由306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帆、本刊编辑部、赵晓等。
亚洲金融危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530篇
占比:73.97%
总计:14235篇
亚洲金融危机
-研究学者
- 杨帆
- 本刊编辑部
- 赵晓
- 朱镕基
- 钟伟
- 沈联涛
- 杨军
- 王梦奎
- 贾康
- 刘杰
- 张曙光
- 王逸舟
- 胡祖六
- 谭雅玲
- 丁宁宁
- 丛明
- 余永定
- 冯昭奎
- 刘亮
- 刘常荣
- 姜汝祥
- 晓阳
- 曹远征
- 汪慕恒
- 沈红芳
- 王军
- 王松奇
- 盛华仁
- 谢国忠
- 陈凤英
- 陈彩虹
- 陶坚
- 韩正忠
- 高尚全
- 魏加宁
- 于杰
- 俞晓松
- 刘昕
- 刘清娟
- 刘锡良
- 吴培力
- 尤子吟
- 巴曙松
- 张亦春
- 张恒俊
- 张斌
- 张骏
- 李剑阁
- 李扬
- 李维安
-
-
高兴佑;
陈渝
-
-
摘要: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经济下行和失业增加的压力,国家出台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刺激方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在经济刺激手段和强度方面与"新基建"具有相似性,因而可以通过历史的经验来预测"新基建"能否拉动GDP和就业,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和债务风险。研究结果显示:"新基建"对GDP的拉动效果显著且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对就业拉动不显著,需要注意的是"新基建"存在债务风险,应该审慎适度有监管地推进"新基建"。总的来说,"新基建"的正面效应大于负面影响,对促使我国经济走出短期衰退具有强力作用,而且对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正向影响。
-
-
袁东
-
-
摘要:
危机突如其来 冷静理性应对1997年下半年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从1998年起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种发生在家门口的危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遇到的。危机的影响是明显的,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当时,正值“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业已形成之际,大量来料组装加工性质的产业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外部需求骤减甚至消失的冲击,进而陷入停滞,致使大批农民工集中返乡。
-
-
李颖林
-
-
摘要:
彼时,二十四年前,亚洲金融危机余波尚在,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持续低迷,顺鑫农业冲破重重迷雾,“抟扶摇直上九万里”,依托农业产业基础,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寻求改革、谋划发展,于1998年11月4日开启了历史性征程: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农业类上市公司。此时,顺鑫农业历经20多年风雨兼程,公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
-
贾康
-
-
摘要:
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去年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对于今年工作给予了全面指导。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国经济应该怎么看,怎么干?笔者略谈一些个人看法。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简要地说,2020年这个"大疫之年"也是"大考之年",中国在经历了对全球产生影响的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取得了"一枝独秀"的意外表现。去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发达国家的美、欧、日均呈现负增长。
-
-
伊藤元重
-
-
摘要:
政府的结构性改革能否助力经济增长,最终还是取决于民营企业的应对。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日本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滞。2013年"安倍经济学"出台后,经济增长态势复苏,几年后GDP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但此后经济增速依然低迷,企业和家庭的增长预期,也处于被压制状态。
-
-
-
唐杰
-
-
摘要:
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毛泽东如何认识我国宏观经济中的短期和长期问题一般说来,宏观经济的短期问题是指在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不变时,受商业周期影响的总供求不均衡情况。在开放经济环境中,短期宏观经济问题经常来自于外部扰动冲击,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等。
-
-
何德旭;
张斌彬
-
-
摘要:
自1970年以来,全球债务累积呈周期性特征,共经历了四次主要债务浪潮。第一次是1970-1989年,以拉美债务危机结束;第二次是1990-2000年,以亚洲金融危机结束;第三次是2002-2009年,以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结束;第四次债务浪潮始于2010年,所有储备货币发行国无一例外地采取了货币宽松战略。
-
-
篠田邦彦
-
-
摘要:
日中韩三国地缘相近、唇齿相依,经贸投资与人文交流活动繁盛,三国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999年,日中韩三国领导人为了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设立了日中韩三国领导人会议机制,至今日中韩经济合作已走过20多个年头。除了领导人会议之外,三国为积极助推合作,还设立了21个部长级会议和70多个对话机制;2011年又成立了日中韩合作秘书处,今年正值秘书处成立10周年。位于东北亚的日中韩三国地缘相近、唇齿相依,经贸投资与人文交流活动繁盛,三国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
-
-
千野忠男
- 《2002年东盟与中日韩短期资本流动管理与资本账户开放高级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本文是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千野忠男在2002年东盟与中日韩短期资本流动管理与资本账户开放高级研讨会上的发言,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首先,分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从资本账户开放中吸取的教训;然后,探讨在减轻不稳定的资本流动的负面影响方面,区域货币及金融合作可以发挥的作用.
-
-
(Missing)
- 《2002年东盟与中日韩短期资本流动管理与资本账户开放高级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亚洲金融危机后对短期资本流动与资本账户的兴趣再度升温.与通常由宏观经济基本指标恶化而导致的经常账户危机不同,亚洲危机实质上是一次资本账户危机.原先受宏观经济良好表现所吸引而流入亚洲的大量资本突然退出,导致企业和金融机构中期限与币种的不匹配,从而对资产负债表带来不利影响,造成信贷紧缩和国内需求萎缩. 危机以前,反对资本管制的看法占据主流.但亚洲危机改变了这种思维定式.危机表明资本流动会造成与宏观经济基本指标完全无关的不稳定因素.本文从这种角度出发来介绍新加坡的短期资本流动管理的经验以及资本账户开放的进度.
-
-
-
-
-
-
-
-
(Missing)
- 《2002年东盟与中日韩短期资本流动管理与资本账户开放高级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一系列国内外因素造成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经济与金融危机.这些因素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率奇高、持续存在巨额经常账户赤字、房地产与股票市场膨胀及宏观经济政策反应僵化,也包括资本账户开放所带来的后果. 此次危机在资本账户开放的适当性方面提出了若干重要问题,包括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成本与收益,开放的顺序以及短期资本流动管理.尽管大多数亚洲国家已经从危机中复苏,这些问题仍然值得关注,因为它们当中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仍然受益于外资.本文回顾泰国在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流动管理方面的经历,应当对其他考虑开放资本账户的发展中国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