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训练
运动康复训练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11734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双足与保健、健康之路、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5全国体育保健康复学术会议、2012年第三届京津冀地区呼吸病专业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议暨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等;运动康复训练的相关文献由59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勇、季林红、毕胜等。
运动康复训练—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1734篇
占比:99.94%
总计:211864篇
运动康复训练
-研究学者
- 王勇
- 季林红
- 毕胜
- 王子羲
- 王广志
- 丑武胜
- 刘坤
- 王倩
- 王耀兵
- 王良诣
- 胡宇川
- 陈杰
- 严华
- 任刚跃
- 任有恒
- 何永正
- 刘勇
- 刘宝华
- 刘永政
- 刘淑华
- 吕德钊
- 吴贵军
- 商萍
- 国秀丽
- 孔祥骥
- 张双
- 张恒瑞
- 张艳松
- 戴元荣
- 戴威
- 朱路文
- 李超
- 杨灿军
- 查海星
- 柳东田
- 欧荆捷
- 王彦强
- 王楠
- 王飞
- 胡晓晓
- 覃燕青
- 赵建琛
- 金翩翩
- 闫鹏飞
- 陈冰梦
- 陈津津
- 陈海鹏
- 韩宣
- 黄世园
- 丁晨
-
-
张榕
-
-
摘要:
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的运动康复训练,对中青年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影响。方法:采取抽样便利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心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15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内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给予跨理论模型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感、生活质量和运动依从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中体力、病情、医疗情况、一般生活功能、社会心理状况及工作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坚持运动比率高于对照组,每周运动频率多于对照组,每次运动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跨理论模型运动康复训练应用在中青年冠心病住院患者中,对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提升患者运动依从性具有显著意义,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
茅俊杰
-
-
摘要:
目的 探讨运动并呼吸训练康复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气肌功能与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至4月于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就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抗生素抗感染、祛痰止咳、平喘、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常规治疗与常规康复疗法)与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运动并呼吸训练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并定期随访5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临床效果,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运动能力、呼吸困难程度、吸气肌功能、肺功能指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5个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相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6 MWT)均延长,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最大吸气压(MIP)、吸气峰流速(PI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量(PEF)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5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给予运动并呼吸训练康复治疗后,可有效缓解呼吸困难情况,改善其吸气肌功能与肺功能,提高临床效果,从而促进病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
-
沈静;
钮黎剑;
于费;
马勇翔;
张靖;
黄文军
-
-
摘要:
目的 探讨运动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该院心内科的冠心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运动康复组(52例)和常规治疗组(58例),比较2组干预前后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SEVR)、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结果 2组干预前CF-PWV、SEVR、LAD、LVEDD、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干预后CF-PWV、SEVR、LAD、LVEDD、LVEF水平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运动康复组CF-PWV(干预后3个月除外)、SEVR、LAD(干预后3个月除外)、LVEDD、LVEF水平优于干预前,且干预后6个月各指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康复训练可改善冠心病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及心脏结构和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
于大印
-
-
摘要:
目的:探讨针药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医院心血管内科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采用针药联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评分、心功能指标[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6 min步行距离。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LVEF均上升,LVEDd、LAd及LVESd均下降,且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Ad及LVES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6 min步行距离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针药联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可促进心功能恢复,提高运动耐量,改善临床症状。
-
-
赵书琴
-
-
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训练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四科收治的72例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行运动康复训练患者作为观察组,35例行常规康复训练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连续护理3个月,对比两组入院时、护理3个月后6 min步行试验行走距离、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采用中国文化改良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量表(C-MLHF)评估]。结果:护理3个月后,两组6 min步行试验行走距离均增加,且观察组增加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两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水平均较入院时下降,左室射血分数水平较入院时上升,且观察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两组C-MLHF评分较入院时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采用运动康复训练干预效果确切,可促进心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
-
李丽英;
林红
-
-
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电刺激联合Flexi-bar运动康复训练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黄冈市妇幼保健院经阴道分娩初产妇11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生物电刺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Flexi-bar运动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盆底肌力、盆底动态压力和阴道收缩持续时间、盆底脱垂情况、生命质量及性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盆底肌肌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盆底动态压力、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盆底脱垂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生命质量和性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电刺激疗法联合Flexi-bar运动康复训练应用在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可以有效提升盆底肌力强度,改善盆底脱垂程度,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及护理满意度的提高,是产后盆底功能恢复较好的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丁跃有;
蒋玲玲;
缪培智;
曹佳齐;
赵莉芳;
韩瑞梅;
郑宏超
-
-
摘要:
目的应用心肺运动试验(CPET)指导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CI)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个体化运动康复训练,并评估运动康复训练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PCI术后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于PCI术后2周,采用功率自行车递增功率方案,在医生的监护下进行症状限制性极限CPET,检测无氧阈、峰值摄氧量、峰值氧脉搏;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评价心脏功能。观察组根据CPET结果计算Δ50%功率,作为康复训练的强度,使用功率自行车,在监护下完成靶强度下肢踏车运动30 min;对照组不制定运动处方,每天进行常规踏车运动30 min。两组均每周训练5 d,连续12周。运动康复训练结束后,两组再次行CPET和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心肺功能的改善情况。CPET指标升高≥10%为升高,升高和下降幅度在10%以内为不变,降低≥10%为下降。结果患者均安全完成CPET。观察组运动康复训练后无氧阈、峰值摄氧量和峰值氧脉搏较运动康复训练前升高(P均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CPET个体化分析显示,观察组峰值摄氧量升高、峰值氧脉搏升高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通过运动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整体心肺功能,CPET可以个体化指导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运动康复训练,并精确评估治疗效果。
-
-
夏彬;
胡希红;
李秀丽
-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采取运动康复训练对其心功能的意义。方法 60例老年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取运动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康复后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生活质量评分、血脂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体质量指数(BMI)、康复运动掌握程度评分。结果 试验组患者康复后左室射血分数(57.55±0.76)%高于对照组的(47.24±1.47)%,左室收缩末期内径(40.44±1.46)mm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49.12±3.21)mm均小于对照组的(44.12±1.76)、(54.88±2.8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躯体健康、精神状态、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39.46±0.46)、(38.13±0.16)、(38.11±0.4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0.06±0.49)、(30.12±0.21)、(30.18±0.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BMI(21.31±4.21)kg/m;、总胆固醇(4.10±0.37)mmol/L、甘油三酯(1.20±0.21)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24.42±3.90)kg/m;、(5.51±0.21)mmol/L、(1.34±0.2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康复后第1、3、5周的康复运动掌握程度评分分别为(59.17±6.81)、(79.27±8.05)、(83.55±0.6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7.38±11.37)、(49.19±6.25)、(53.71±0.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心衰患者采取运动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其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
-
-
邓怡然
-
-
摘要:
目的 观察运动康复训练结合音乐疗法对溶栓治疗后冠心病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择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接受溶栓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各25例。A组治疗后采用运动康复训练护理干预,B组在A组的基础上添加音乐疗法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评分。结果 护理前,2组的Fugl-Meyer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1个月、6个月后,B组的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A组,SAS与SD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护理溶栓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过程中,采用运动康复训练结合音乐疗法,不仅能提升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还能改善负性情绪,对促进患者机体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
马迎春
-
-
摘要: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随着肾功能下降,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大大增加CKD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护理负担。因此,提高和改善CKD患者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广大临床和康复医务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显示,运动康复训练(ERT)是改善CKD患者生理功能、降低肌肉萎缩和提高心肺耐力的重要措施。规律进行ERT可改善CKD患者的机体功能、肌肉强度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降低机体炎症状态,延缓肾功能进展等。
-
-
徐建文
- 《康复训练工作科学化、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戒毒人员运动康复训练是戒毒人员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适宜的集中运动锻炼、课堂健康教育和自助自主锻炼等活动,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和提高锻炼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戒治必修课程,是戒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戒除毒瘾、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为达成运动康复训练目标,要充分发挥戒毒人员的主体作用和民警教练的主导作用,拓展康复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应使基层单位有自主上课内容、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氛围,使课堂式教学与戒毒人员自助康复训练互补,戒毒场所资源与社会力量互补;把戒毒人员自助康复训练、有组织的课堂教学辅导、民警主导的运动锻炼等统筹安排,形成“所内主导、省局督导、社会指导”机制并促进运动康复训练体系构架的形成。
-
-
田玲;
朱蔚莉;
周娑
- 《2016中国康复医学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五届学术交流大会》
| 2016年
-
摘要:
冠状动脉心脏疾病(CHD),也称冠心病,是全球死亡的最常见原因.然而,随着冠心病死亡率的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可能需要生活支持或者运动训练来管理他们的症状,改善预后.心脏康复成为冠心病患者最基本的恢复诉求.2013年荷兰皇家学会发布的运动心脏康复的建议,基于运动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包括:术前物理治疗,在临床阶段动员,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并在门诊康复阶段放松疗法,通过和监测门诊后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复原.有文献也证实,运动训练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有利于血运重建,改善血脂水平、体重和心理状况,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降低致死率.本文就基于运动训练的心脏康复(简称运动康复)的方法对稳定型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进行总结,旨在探索合适的运动康复方法,为临床治疗和科研提供一定的思路.无论是中等强度运动,高度强度运动还是其他强度运动,都是从运动训练的角度,从身体经受的活动大小出发,探讨对冠心病的运动康复的方法。研究也证实:定期运动训练对提高心脏功能,降低心脏心率变异性,提高有氧能力,降低血浆脂质水平,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冠心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但是冠心病的运动康复开展情况并不容乐观,在美国约25%,而在日本只有3.8%~7.6%,国内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数据显示。根据2010 年出版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包括冠心病在内的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达2.3 亿,不仅疾病发病人数持续增加,而且越来越年轻化。因此,针对心脏的运动康复势在必行。希望本文的冠心病的运动康复训练能对临床康复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
续彦兵
- 《2015全国体育保健康复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我国脑瘫儿童数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脑瘫儿童步入学校接受教育.不管是特殊教育学校还是普通学校,运动康复训练在脑瘫儿童治疗方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文章通过论述学龄期脑瘫儿童在学校接受运动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就如何让脑瘫儿童在学校就读时,能接受合适的康复训练和课程教学活动,使学龄期脑瘫儿童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和发展,为其进一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该论文从运动康复的角度出发,旨在为学龄期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脑瘫儿童运动康复的内容和方法分别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
-
Wang Xiang-Hong;
王向红
- 《甘肃省第五届护理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眼肌麻痹的疗效.方法:经神经内科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查发现眼肌麻痹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训练加物理因子)和观察组(运动训练加物理因子加针灸治疗)各43例,对照组每天4次,每次20min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每日1次,每次1h,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综合康复治疗1m、2m后观察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3m后二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运动康复训练和针灸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
崔新东
- 《第一届中国·嵩山骨科高峰论坛暨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6年骨科年会》
| 2016年
-
摘要:
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 drome,PFPS)是困扰运动员和普通人群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髌后及髌周疼痛、膝关节功能受限、捻发音、关节不稳定等症状,其发生常与上下楼梯、爬山、下蹲、久坐等活动相关.PFPS患者传统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具体方法包括肌力训练、拉伸、电疗等多种物理治疗手段.作者自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共计接诊PFPS患者15名,通过运动康复训练结合电针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
-
-
-
刘芸;
唐学兵;
郑丽华;
杨艳丽;
丁亚琼
- 《云南省康复医学会四届一次学术大会》
| 2005年
-
摘要:
目的:为了研究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损伤高危儿的康复效果. 方法:通过对3560例高危儿进行定期随访,并对筛查出的250例脑损伤高危儿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治疗方法主要采用Bobath运动康复训练,康复评定采用Gesell评测法. 结果:早期康复治疗脑瘫儿有效率88.5﹪,中枢性协调障碍儿有效率97.8﹪,对脑损伤高危儿总有效率达96.8﹪. 结论:对高危儿进行随访,对脑损伤高危儿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降低脑瘫儿发生率和伤残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