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边缘空间

边缘空间

边缘空间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林业、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0347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天府新论、群文天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第六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边缘空间的相关文献由134位作者贡献,包括陶锋、陈文嘉、B·乔治斯库等。

边缘空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0347 占比:99.91%

总计:100439篇

边缘空间—发文趋势图

边缘空间

-研究学者

  • 陶锋
  • 陈文嘉
  • B·乔治斯库
  • D·科马尼丘
  • H·阮
  • V·K·辛格
  • 丁灿彧
  • 冯俊峰
  • 刘大元
  • 吴德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蜀阳; 冯建
    • 摘要: 针对“校园—邻校村”城市结构中的校村分离,发展失衡,空间破碎,活力低下等问题,以校村边缘空间为研究对象,从“边缘效应”的视角,提出按照“提取—疏导—延展—优化—重组—融合”的方法建立校村边缘空间的城市设计方法。以集美大社为例,用此方法提升该地段边缘空间的空间活力,以期实现校村边缘空间活力与价值的提升,进而改善校村之间的分离割裂关系,形成整体融合、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
    • 傅婵妮
    • 摘要: 边缘空间是美国文化批评先驱莱斯利·费德勒文化批评的空间指向。他关注边缘空间,眷注身处边缘空间的不同种族、性别、阶层的群体,挖掘其被潜抑的文化心理诉求。他发现原始大自然是美国经典作品构筑的边缘空间,在边缘空间常上演跨种族的爱恋情节。此隐射出美国人回归天真、期盼不同文化平等交流、实现文化和解、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文化心理。推行多元文化主义,是费德勒文化批评空间指向的文化政治使命。他在文化批评中,对种族与性别主题的潜心钻研、对美国经典文学标准的颠覆,有力地支持了多元文化主义,促进了社会正义的发展。
    • 董向芸; 蒋晓涵; 王秋俊
    • 摘要: 边缘是空间研究中的重要具象概念,以中国边疆屯戍史所呈现的“点型空间”嵌入路径与斯科特的“佐米亚”山地文明观构建的远离国家中心的“游离型”边缘空间进行对照辨识,可以从建构方式和内容结构两方面突破“佐米亚”边缘空间的“游离”性界定,形成对边缘空间中“点型嵌入”模式演进认识,并据此深入探索空间中心与边缘的关系样态,理解“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脉络。
    • 张森森; 范少言
    • 摘要: 地块边缘空间作为城市空间建设过程中空间矛盾最突出的场所,近年来,其生态、社会、经济地位日益突出,在城市设计、空间融合和更新改造等领域中表现出显著的适应性,国内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因此现阶段有必要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反思.首先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对我国城市规划领域各大权威期刊2000—2019年发表的553篇地块空间边缘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各研究成果的分布特征;其次从地块边缘空间的背景、概念、特征、主要关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机制等五个方面系统地归纳总结.研究发现,国内关于城市地块边缘空间的研究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地块边缘空间的功能类型、形态设计、空间利益、空间分化等四个主要方面.最后,文章预测了未来关于地块边缘空间的三个研究方向,即明确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内涵、相关法规体系如何构建、如何将地块边缘空间应用到城市治理工作中等三个方面.
    • 李志; 陈小辉
    • 摘要: 高校边缘空间是大学与城市之间物质信息交互的载体,承担了高校与城市异质空间资源共享的功能.目前边缘逐渐成为城市与校园间的消极地带.该文基于此类问题,根据生态学中的边缘效应,引入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与环境情绪反应概念,将个人、行为、环境三个基本要素与具体边缘空间相结合,对三类边缘空间从置点、成线、达面进行综合优化,为高校边缘空间更新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 王岚; 刘强
    • 摘要: 加拿大当代黑人女同性恋剧作家特雷·安东尼的代表作《一绺卷发》具有鲜明的空间特征。通过黑人口传文化,该剧将美发院表现为一个充满乌托邦色彩,却又汇聚种族、性别等现实矛盾的边缘空间。借助于贝斯菲尔德的戏剧空间理论和当代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家胡克斯的边缘空间理论,可以发现《一绺卷发》通过舞台空间、修辞空间、身体空间和女性边缘空间等空间内涵的构建,展现了流散加勒比裔黑人女性群体在加拿大所处的困境以及她们为摆脱困境所做的努力。
    • 焦龙保
    • 摘要: 教室空间在物理层面被区隔化为若干个学生座位,呈现为"中心—边缘"的空间布局。同一课堂空间中,不同空间区域下的个体经历着差别化的生命境遇。与置身课堂空间中心的个体不同,边缘空间的在场个体遭受着情感缺失、权利剥夺、价值否认等被排斥的非正义生活。仅仅遵循分配正义的原则,改变空间的物理格局并不能祛除这种不公正,因为物理空间的改变只是在形式上纳入了边缘群体,很难真正改变他们的边缘身份。只要边缘群体存在,他们在哪里都可以开辟新的边缘生活。而承认正义是从社会性空间的意义上指向人与人的社会—心理关系,关涉主体间的身份承认。因此,基于承认正义的空间重构是消解"中心—边缘"空间格局的内在价值诉求。
    • 邱雁冰; 谭峥; 曾迪
    • 摘要: 道路、桥梁、隧道等线性基础设施空间承载了城市发展所需的物质、能量与人口要素的转运功能,带动了城市的扩张蔓延.在城市化后期,这种原本只为机动性与通达性服务的市政构筑物成为割裂城市空间、制造社会隔离的藩篱.文章回顾了边缘理论及"通道空间公共化"的经典论述,提出优化通道空间以弥合城市空间裂缝的4个标准,并以此为据分析和评价当下中国建筑实践中"边缘"弥合的案例,衡量市政设施建设的得失,为后工业化时代基础设施要素向人居空间的持续转化提供参考.
    • 李雨薇; 贾宁
    • 摘要: 现有三种建筑边缘空间规划方法存在着规划匹配程度较差的缺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对称逆布局合并的建筑边缘空间规划方法研究.采用无人机遥感设备获取建筑边缘空间图像,基于ICA阈值优化耦合信息熵提取建筑边缘空间特征信息,分析建筑边缘空间功能,以得到的建筑边缘空间特征信息与功能信息为依据,基于对称逆布局合并算法匹配建筑边缘空间特征与功能,得到初始建筑边缘空间规划,以初始建筑边缘空间规划为基础,利用粒子群算法优化建筑边缘空间规划,得到最佳建筑边缘空间规划,实现基于对称逆布局合并的建筑边缘空间规划.通过实验结果显示,与现有三种建筑边缘空间规划方法相比较,提出建筑边缘空间规划方法极大的提升了规划合理性参数,充分说明提出的建筑边缘空间规划方法具备更好的规划性能.
    • 张闳
    • 摘要: 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现象是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地理学”内容。它既是一个特殊的地理空间,也是一个奇妙的文学空间。作为作家莫言的文学经验的滋生地,其小说的人物和事件大多在这个乡村世界展开。其地域上的边缘性与人群和文化上的边缘性,构成了莫言小说世界的基本框架,并为莫言小说的民间价值立场提供了空间理论上的支撑。高密东北乡的世界所包含的一些特异性的内容:农耕家族、家族代际关系、妇女、儿童、乃至家畜等,印证了这些边缘空间所蕴含的文化生命力。对这种充满生机的乡间文化和生命的眷恋,也是莫言小说中浓重的“恋地情结”的根本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