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渗
超低渗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0534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西部探矿工程、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川庆钻探公司首届青年科技论坛等;超低渗的相关文献由524位作者贡献,包括樊建明、王冲、雷启鸿等。
超低渗—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0534篇
占比:99.76%
总计:30606篇
超低渗
-研究学者
- 樊建明
- 王冲
- 雷启鸿
- 屈雪峰
- 戴彩丽
- 由庆
- 何永宏
- 黄天镜
- 叶为民
- 周福建
- 姬莉莉
- 季裕恒
- 崔林勇
- 张烈辉
- 张雁
- 成良丙
- 曲鸿雁
- 曹高辉
- 李恕军
- 林缅
- 江文滨
- 王博
- 王欢
- 王琼
- 王瑞飞
- 范洪富
- 赵光
- 赵文龙
- 赵明伟
- 赵继勇
- 陈宝
- 陈永贵
- 付振银
- 任雁鹏
- 何顺利
- 刘峰
- 刘建
- 卢景景
- 吴旭光
- 周明
- 周辉
- 姚二冬
- 宋鹏
- 左洁
- 张传庆
- 张彬
- 张进科
- 曲春霞
- 朱勇
- 李书恒
-
-
鹿腾;
杜利平;
彭栋梁;
李兆敏
-
-
摘要:
纳米颗粒因其独特的纳米效应在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超低渗储层孔喉细小,纳米颗粒的吸附滞留对其储层物性影响较大。基于SiO_(2)纳米流体在超低渗岩心中的驱替实验,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实验测试纳米颗粒在岩心中吸附量,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驱替结束后岩心切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纳米流体质量分数(0.01%~0.50%)的增加,岩心注入压力升高,纳米颗粒滞留率增大(7.60%~87.50%)、渗透率损失率最高可达96.46%。后续NaCl溶液驱替仅可带走少许吸附不稳定的游离态纳米颗粒,但未明显缓解吸附滞留情况,纳米颗粒已在岩心中形成了有效封堵。为了不影响后续流体的注入,超低渗砂岩注入SiO_(2)纳米流体的质量分数不能大于0.01%。驱替结束后岩心切片的SEM扫描图像显示,纳米颗粒集中吸附在岩心前段的孔喉和基质表面,占据流体渗流通道,引起孔喉结构变化。纳米流体浓度越大,颗粒聚集现象越明显。
-
-
程卓;
刘林;
呼伯尹;
王扬林
-
-
摘要:
针对Y214区块裂缝的发育特点,以局部连片和整体微球的方法进行了墙水调剖。在调剖堵水时,注重油藏整体治理、深浅结合、预防性调剖和水淹区挖潜,并优选了工艺体系、工艺参数,从而有效地改善了该区块的开发状况。
-
-
郭阳凯;
闫健;
田多成
-
-
摘要:
本文针对HS油田Z36区C8储层油井“微裂缝+高渗带”水淹的现状,结合储层地质特点、动态开发特征等因素,开展堵水和原层补孔压裂技术相结合的储层改造试验。单纯的油井堵水后,部分油井由于产液量下降未能出现增油的目的,单纯转向压裂往往造成沟通出水裂缝,无法实现“降水”的目的。Z36区C8平均油层厚度为17.9m,平均射孔段为6.4m,储层整体的打开程度较低为35.7%,为“堵水和原层补孔压裂”提供了基础条件。2019~2020年Z36区的堵水压裂实践表明,升压1~2MPa、酚醛树脂体系,堵剂用量在650m^(3)效果较好,原层压裂改造参数以小排量1.6~1.8m^(3)/min、低砂比20%、低砂量16~20m^(3)可以达到控水增油的目的。目前Z36区采用“堵水-原层补孔压裂”结合的改造方法,充分发挥油藏潜力,为同类油藏高含水井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
-
达引朋;
薛小佳;
刘明;
史佩泽;
曲鸿雁;
周福建
-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超低渗油藏地层压力系数低,老井长期生产后近井区域地层能量亏空严重,制约了重复压裂转向裂缝的扩展,造成油井稳产时间短.蓄能重复压裂能有效补充地层能量,但压裂增能机理不明,地层压力提升幅度和规律不清.在分析地质和开发特征基础上,通过地质油藏精细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闷井期间井底压力演化、裂缝和基质内压力传播规律,以及注入量和闷井时间等因素对蓄能效果和产量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揭示了关井期间压裂增能机理,为现场"压裂-增能-驱油"工艺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
-
苏良银;
常笃;
齐银;
黄婷;
李向平;
达引朋
-
-
摘要:
近年来,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普遍面临储层致密和注水不见效导致的油井连片低产问题.文章在剖析储层地质特征和油藏开发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注水井网和剩余油分布特征,利用数值模拟和生产动态等方法进行了地应力变化研究和增产潜力分析,提出了油井以增加裂缝带宽为主要目标的体积压裂设计思路,形成了"全程多级暂堵+体积改造"相结合的重复压裂工艺.现场应用表明,增油量是常规重复压裂效果的2倍以上,且后续稳产效果明显,为超低渗透油藏提高单井产量提供了技术借鉴.
-
-
-
丁长灿;
张战雨;
马金玉;
张鹏;
刘正鹏;
何玉文;
马俊杰
-
-
摘要:
姬塬油田黄220区长81油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中-西部,油藏砂体呈条带状,连续性好厚度较大,但储层物性差,属于超低渗III类油藏.2018年开始采用细分切割短水平段五点法注水井网开发,完钻43口,储层改造方式采用水力喷射环空加砂体积压裂和泵送桥塞环空加砂体积压裂,改造并投产18口井,实现了整体规模动用.
-
-
朱秀兰;
冉彦龙;
许泰;
李彦举
-
-
摘要:
以鄂尔多斯盆地的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山2段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储层应力敏感性评价实验,分析研究其成因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超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存在较强的应力敏感性,模拟地层压力恢复时,渗透率也不能完全恢复,产生了永久性、不可逆的储层伤害.储层成岩作用直接控制影响岩石物性,而岩石自身性质决定了超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的应力敏感性,其主要成因机理与岩石成分、填隙物类型及含量、喉道类型及大小、颗粒磨圆度及接触关系、胶结物及胶结方式以及裂缝发育有关.因此,建议采取压裂、酸化等措施来改善储层渗透率,进而降低储层应力敏感性.
-
-
尹虎琛;
王玉功;
孙爽
-
-
摘要:
长庆油田低渗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裂缝、大孔道分布复杂等特征,很多区块注水开发后,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甚至投产初期即暴性水淹,造成油层水驱效率低.目前,华庆油田Y284区块采出程度仅为2.3%,平均含水率已接近60%,水平井开发整体表现出采出程度低、含水高、连片水淹等特征,水驱效果较差.针对此类问题,结合试验区裂缝-孔隙型见水特征,研制出"有机凝胶+纳米微球+表面活性剂"的复合深部调剖体系,通过小排量、大剂量、低浓度、多段塞交替注入等方式,在Y284区块长6储层进行了高含水水平井组调剖现场试验,对应水平井含水由100%降至68%,单井日增油达到3.7 t,目前持续有效.该复合堵剂体系的试验成功,为同类油藏水平井开发和见水井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
-
刘婕(编译)
-
-
摘要:
为定量分析和描述热力EOR流程在提高页岩油和致密砂储层等多裂缝非常规资源产量方面的有效性,通过专门的未射孔井,直接注入热液(注入不会导致超低渗系统压力过度、不良相对渗透率状态等问题的液体),研究评估了不同温度下热液循环的功效。
-
-
王忍峰;
付振银;
任雁鹏;
王小文;
苗晋伟
- 《川庆钻探公司首届青年科技论坛》
| 2009年
-
摘要:
以长庆油田具有代表性的姬塬、西峰地区的超低渗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储层的超低渗特点,提出了通过压裂改造形成主裂缝与次生裂缝相结合的裂缝系统的储层改造思路.并对研究区域储层的压裂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分析,表明长庆超低渗储层具有水平地应力差值小、各向异性弱,微裂缝发育,多期河道砂体叠加等特点,认为压裂过程中具有产生多条支撑裂缝的地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产生多裂缝为目的的"缝内暂堵多裂缝压裂工艺".裂缝监测结果表明运用多裂缝压裂工艺能够在压裂过程中形成多裂缝,在19口井的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
-
-
-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公开公告日期:2019.05.14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低渗或超低渗油藏CO
-
-
-
-
-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公开公告日期:2017-11-21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低渗或超低渗油藏C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