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25(OH)D3

25(OH)D3

25(OH)D3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儿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93181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现代诊断与治疗、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全国家禽营养与饲料科技研讨会等;25(OH)D3的相关文献由56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建平、张洁、杨阳等。

25(OH)D3—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3181 占比:99.95%

总计:393360篇

25(OH)D3—发文趋势图

25(OH)D3

-研究学者

  • 陈建平
  • 张洁
  • 杨阳
  • 张伟
  • 李野
  • 杨军
  • 杨德智
  • 王丽
  • 王安
  • 王明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康厚鑫; 吴小波; 王桂兰; 苏颖; 黄伟
    • 摘要: 目的 研究营养性佝偻病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3[25-(OH)D3]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 本文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进行治疗的营养性佝偻病患儿80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健康体检的8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碱性磷酸酶、25-(OH)D3水平;分析营养性佝偻病碱性磷酸酶、25-(OH)D3的表达及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升高,25-(OH)D3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水平在有O形腿、有X形腿、有手足抽搐、有串珠胸营养性佝偻病患儿中显著升高,25-(OH)D3水平在有O形腿、有X形腿、有手足抽搐、有串珠胸营养性佝偻病患儿中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25-(OH)D3之间相关性分析显示,碱性磷酸酶与25-(OH)D3之间呈负相关(r=-0.376,P=0.005)。结论 碱性磷酸酶在营养性佝偻病中高表达,25-(OH)D3呈低表达,临床上可根据其表达预测疾病的病情程度及判断预后。
    • 麻冬梅; 董丽涛; 范少杰; 张敏; 杨子龙
    • 摘要: 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常规治疗时行维生素D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7例PC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掷币法分为常规组(n=53)和辅疗组(n=54)。常规组患者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和二甲双胍,辅疗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服维生素D辅助治疗,均持续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内分泌激素情况、基础血清脂代谢指标水平、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 vitamin D3,25(OH)D3)水平、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水平、胰岛素抵抗情况以及相关体征变化。结果:辅疗组治疗3月后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和常规组无显著差异(P>0.05),抗缪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睾酮(Testosterone,T)、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胰岛素抵抗率、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痤疮评分、体重指数、体毛评分和LH/FSH水平均较常规组低,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 vitamin D3,25(OH)D3)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维生素D辅助治疗,可调节PCOS患者相关脂代谢、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善其胰岛素抵抗、25(OH)D3水平和相关体征,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裴芳; 洪琼; 许荣; 陶瑞雪
    • 摘要: 目的分析孕晚期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妊娠期并发症孕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并发症分为HDCP组(n=37)、GDM组(n=39)及HDCP合并GDM组(n=28),并纳入同期入院产检的104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上述3组孕产妇孕晚期血清25(OH)D_(3)水平和妊娠结局差异;根据妊娠期并发症孕产妇是否合并不良妊娠结局分为不良妊娠结局组及无不良妊娠结局组,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晚期血清25(OH)D_(3)水平对妊娠期并发症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HDCP组、GDM组及HDCP合并GDM组孕产妇孕晚期血清25(OH)D_(3)水平分别为(17.86±3.28)、(17.22±3.81)、(16.56±3.14)ng/mL,均低于对照组[(25.48±4.2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CP组、GDM组及HDCP合并GDM组早产发生率及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并发症孕产妇中,不良妊娠结局组孕产妇孕晚期血清25(OH)D_(3)水平明显低于无不良妊娠结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孕晚期血清25(OH)D_(3)水平对不良妊娠结局具有较高预测价值(P<0.05),敏感度为75.68%,特异度为82.09%,AUC为0.841,95%CI为0.765~0.916,其截断值为16.32 ng/mL。结论孕晚期血清25(OH)D_(3)水平降低与HDCP、GDM并发症密切相关,且能辅助预测不良妊娠结局。
    • 孙晓栋; 李芳君; 陈波
    • 摘要: 目的:研究25-(OH)-D 3水平与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关系。方法:以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病例组,同期100例行健康体检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儿童25-(OH)-D 3水平,同时调查两组儿童影响维生素D水平相关因素,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病例组儿童母亲孕期补充维生素D率、近3个月规律补充维生素D率、25-(OH)-D 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母亲孕期补充维生素D(P=0.000,OR=0.194,95%CI:0.078,0.481)及25-(OH)-D 3水平(P=0.000,OR=0.958,95%CI:0.944,0.972)是细支气管炎发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25-(OH)-D 3水平较正常儿童明显偏低,25-(OH)-D 3水平与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相关,母亲孕期及婴幼儿规律补充维生素D制剂可能有助于降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
    • 韦成厚; 韩立薇; 张婧; 李艳秋; 李玉华; 聂华
    • 摘要: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外周血中25(OH)D_(3)、Th17和Treg细胞及其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从而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分别收集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25(OH)D_(3)、Th17、Treg、IL-17、IL-6、IL-10、TGF-β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25(OH)D_(3)、Treg、IL-10、TGF-β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Th17、IL-17、IL-6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维生素D可能通过调节EMT患者体内Th17/Treg免疫平衡系统参与EMT的发病,且维生素D与Th17/Treg细胞失衡二者间存在负相关。
    • 何云霞; 黄久浪
    • 摘要: 目的:分析早产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探索活性维生素D补充对早产儿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20年7月—2021年12月出生的80例28~37 w早产儿和80例同期出生的足月儿为研究对象,留取脐带血检测血清骨钙素(OC)、25-羟维生素D_(3)[25(OH)D_(3)]、碱性磷酸酶(ALP)、钙和磷水平,80例早产儿予以维生素D补充,于出生28 d后复查血清25(OH)D_(3)、OC、ALP、钙和磷水平。分析早产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比较28 d后早产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变化和骨代谢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早产儿胎龄更短,剖宫产比例更高,且婴儿体重、身高、头围更小。早产儿血清25(OH)D_(3)平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率也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32/80 vs 12/80,P<0.05)。活性维生素D补充可显著提高早产儿血清25(OH)D_(3)、OC及ALP。结论:早产儿体格发育不良,维生素D缺乏率较高,活性维生素D补充可改善骨代谢指标,进而促进早产儿骨骼发育,临床应多关注早产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时足量补充。
    • 曹阳; 曹晨; 万小丹; 张红素
    •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血清25-(OH)D3水平与总胆汁酸、甘胆酸水平及母婴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间在监利市人民医院确诊的孕晚期ICP孕妇90例作为ICP组,选择同期进行产检的孕晚期正常孕妇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的血清25-(OH)D3水平,根据ICP组患者25-(OH)D3水平的中位数将其分为高25-(OH)D3组、低25-(OH)D3组各45例.比较不同血清25-(OH)D3水平的ICP患者总胆汁酸、甘胆酸水平和母婴结局的差异.结果 ICP组孕妇血清25-(OH)D3水平为(26.38±4.90)μg/mL,低于正常对照组孕妇[(35.12±6.45)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25-(OH)D3组孕妇血清中总胆汁酸、甘胆酸的水平为(15.94±2.31)、(411.64±49.72)μmol/L,均高于高25-(OH)D3组孕妇[(11.76±1.34)、(254.65±32.8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25-(OH)D3组孕妇妊娠终止时间为(36.02±3.15)周,短于高25-(OH)D3组[(37.54±4.87)周],新生儿体质量为(2.71±0.48)kg,小于高25-(OH)D3组[(3.08±0.41)kg],产后出血量为(290.72±34.18)mL,大于高25-(OH)D3组[(348.56±50.71)mL],剖宫产(71.11%)、肝功能损伤(17.78%)、早产(42.22%)发生率均高于高25-(OH)D3组(44.44%、4.44%、2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异常降低,与总胆汁酸、甘胆酸水平及母婴结局直接相关.
    • 唐洁; 杨渝伟; 徐蓓; 蒋文强
    • 摘要: 目的 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的25-羟基维生素D[25(OH)D]能够准确评价机体维生素D储备情况,并能同时检测其成分25(OH)D2、25(OH)D3,有助于指导临床维生素D补充制剂的选择.探讨该法测定的血清维生素D成分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并发慢性肾病(CKD)风险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RA住院患者244例,按KDIGO CKD危险度分级标准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极高危组,设同期130例体检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比较分析LC-MS/MS测定的维生素D成分25(OH)D2、25(OH)D3及总25(OH)D在各组间的差异和在CKD风险组间的变化趋势,并在校正性别、年龄、炎症因素(hsCRP)和特异性抗体(RF)滴度的影响后,分析上述维生素D成分水平与RA患者CKD风险程度的关联性.结果 CKD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极高危组RA患者的25(OH)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1.66±6.80)ng/ml、(17.73±5.91)ng/ml、(13.12±4.93)ng/ml vs.27.47±6.10 ng/ml,均P0.05).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OH)D3是RA患者CKD发生风险的重要影响因子,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极高危组的OR值分别为0.803、0.724和0.604(均P<0.001).结论 RA患者存在25(OH)D缺乏或不足,其中25(OH)D3是患者CKD发生风险的预测指标,其值越低风险越高.应常规监测RA患者的血清25(OH)D3水平,以了解CKD进展风险并及时干预.
    • 张雪雅; 陈小芳; 李昌崇
    • 摘要: 目的 分析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血清中25OHD3、白细胞介素-21(IL-21)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1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哮喘组)和75例体检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25OHD3、IL-21水平.比较两组间患儿血清25OHD3、IL-21水平,对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血清25OHD3、IL-21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哮喘组患儿血清25OH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不同年龄儿童25OHD3血清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6岁儿童明显高于哮喘组<6岁儿童(P<0.05),对照组≥6岁儿童明显高于哮喘组≥6岁儿童(P<0.05).哮喘组患儿血清IL-2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21、25OHD3水平对急性发作期哮喘诊断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0.61.结论 IL-21、25OHD3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中发挥作用,可作为诊断哮喘急性发作的生物学标志物.
    • 乔乐乐
    •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对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三叶因子1(TFF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5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接受乳腺癌保乳术治疗,对照组接受乳腺改良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测定两组手术前后血清25(OH)D3、TFF1水平.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25(OH)D3水平明显升高,TFF1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相比,保乳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清25(OH)D3、TFF1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