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诗旨

诗旨

诗旨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5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晋阳学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诗旨的相关文献由177位作者贡献,包括齐清仙、曹阳、刘毓庆等。

诗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87.2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49%

专利文献>

论文:25 占比:12.25%

总计:204篇

诗旨—发文趋势图

诗旨

-研究学者

  • 齐清仙
  • 曹阳
  • 刘毓庆
  • 吴小如
  • 张中宇
  • 朱彦
  • 杨开达
  • 查慎行
  • 沈培
  • 涂凌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徐芳
    • 摘要: 历代学者对《诗经·国风》主旨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和阐述,汉代《毛诗序》从政治观念出发,对《国风》的解读与政治事件紧密结合,宋代《诗集传》从情感方面解读,将《国风》中涉及到男女爱情的诗歌评为“淫奔之诗”。《诗经原始》通过“反复涵咏”的方式对诗歌文本进行分析,力图推究诗人原意。三者虽各有偏颇,但都为解读《国风》提供了新角度,都有时代价值。
    • 龙哲惟
    • 摘要: 鲍照《拟行路难(其七)》“愁思忽而至”的诗旨在于抱怨其仕途不得志与时局的险恶莫测,并借蜀帝杜宇的典故,微言昔日刘裕为篡位登基而废杀晋恭帝司马德文之事件,从而感慨人生苦难无常。本诗的写作时间,应在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前后。
    • 马云雷
    • 摘要: 《瞻彼洛矣》诗旨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刺幽王”说、“诸侯美天子”说、“纪平王东迁”说等。考索《瞻彼洛矣》中“洛”之地理位置及其政治、经济、军事意义,得知此“洛”为东都之洛水,正是此诗中周王聚会诸侯的地点。结合史事背景考察宣王中兴与其武事田猎状况,以及用《车攻》事为证考辨其具体诗事。从整诗情感基调与主旨倾向出发,辨别梳理具体词义,《瞻彼洛矣》诗应为盛世颂祷天子之辞。《瞻彼洛矣》诗旨应为宣王中兴盛世之时,于东都复古会诸侯以讲武事,诸侯歌颂赞美天子。
    • 张媚东
    • 摘要: 关于《陈风·东门之杨》的主旨,学界存在诸多解读,如刺时说、刺陈灵公说、失约说、饮酒达旦说、孤臣被弃说、婚礼说等。以朱熹为源的男女失约说比较妥当,但后世承朱者过度阐释,强调诗中等候者为男性,失约者为女性的观点则有失偏颇。考证该诗“东门”意象与“杨”意象,并结合周代婚俗礼仪,得出诗歌主旨为陈国恋人相邀东门,约会一方久候不至。至于失约者性别,可保留文本部分想象空间,无需作进一步辨识。
    • 李有林
    • 摘要: 宋代至今,对《寄韩谏议》诗旨存在六种说法,且争议较大。其原因是注家对此诗的本事并不了解。钱谦益认为韩谏议即韩法的观点得到学界的重视和认可,但对于韩汰生平世人所知不多。近年来韩注家族墓志陆续出土,其中披露的韩注行迹,揭示了《寄韩谏议》的本事,据此可以确知此诗的主旨是叹惜韩汰功名未成,伤其有盛才而不居右职,希望有朝一日韩滋能被委以宰相之任,辅佐君王,兼济天下。
    • 曹阳
    • 摘要: 历代对《硕人》诗旨的解读众说纷纭,有"闵庄姜"说、"诫庄姜"说、"责庄公"说、"回庄公意"说、"美庄姜"说、"美联姻"说六种.《左传》"美而无子"是为州吁之乱张本的预叙手法,这一叙事手法干扰了诗家们对《硕人》诗旨的认识.《硕人》的文本意义、《诗经》中嫁娶诗歌的写作范式、齐卫联姻的政治作用与礼乐意义均表明《硕人》的创作本意应为"美联姻".
    • 潘霄阳
    • 摘要: 《诗经·齐风·著》篇之题旨历来众说纷纭,如"刺时不亲迎"说,"刺鲁桓公"说,"新婿亲迎"说,"新娘想象"说等。然从《著》诗基调出发,对全文文义进行梳理,根据史实背景对当时亲迎礼进行考索,同时结合《诗经》中其他篇目,细究"充耳"这一配饰的特点,发现《著》诗并非为刺不亲迎之诗。而从《著》诗诗歌特点出发,分析其艺术手法、句法及虚词运用情况,《著》诗为待嫁新娘等待新郎亲迎时想象所作更为合理。
    • 李申曦
    • 摘要: 《葛覃》治葛、师氏、归宁等描写均透露出其与昏礼有关.葛之长成、女子受教于师氏,需历经三月,若以庙见礼释之,则能更好地解释这首诗的主旨.孔子熟悉这一礼制,故言此诗合乎人性、人情,意为嫁入夫家而不忘父母的人之常情.诗篇原本描述的是初嫁女子行庙见之礼而成妇的过程,齐、鲁、毛对于诗旨的解说纠结于已嫁与未嫁,逐渐偏离原义.《齐诗》言其为已嫁,《鲁诗》以之为未嫁,两者差异甚明.《毛诗》试图调和两说,言为妇道,事夫念亲之思遂曲解为后妃勤俭的本性,从而使诗旨确立为"后妃之本"的解释.后世学者不断推衍诗义,使得其阐释愈行愈远.
    • 臧茗
    • 摘要: 《蒹葭》被称为"诗人之诗",其风格有别于《诗经·秦风》中的其他作品,在《秦风》中较为独特,因此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学者关注和讨论.近代以来,新方法的运用和新材料的出现扩大了《蒹葭》的研究范围,内容涉及诗旨、季节、异文等多个方面.集中对四十年来关于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可知未来对《蒹葭》的研究还是要注重出土文献和书面文献的结合,重视对考古成果和对新技术的运用.此外,诗旨方面结合赵逵夫、刘龙勋、樊靓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推论出《蒹葭》主旨是对当地盐神"盐婆婆"即"织女"祭祀的结论.
    • 潘霄阳
    • 摘要: 《诗经·齐风·著》篇之题旨历来众说纷纭,如"刺时不亲迎"说,"刺鲁桓公"说,"新婿亲迎"说,"新娘想象"说等.然从《著》诗基调出发,对全文文义进行梳理,根据史实背景对当时亲迎礼进行考索,同时结合《诗经》中其他篇目,细究"充耳"这一配饰的特点,发现《著》诗并非为刺不亲迎之诗.而从《著》诗诗歌特点出发,分析其艺术手法、句法及虚词运用情况,《著》诗为待嫁新娘等待新郎亲迎时想象所作更为合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