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文化
设计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620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3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16618篇;相关期刊305种,包括美术大观、美术教育研究、艺术百家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七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2008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13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2007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年会等;设计文化的相关文献由624位作者贡献,包括毛立辉、朱冉、王周等。
设计文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6618篇
占比:99.48%
总计:117233篇
设计文化
-研究学者
- 毛立辉
- 朱冉
- 王周
- 方舟
- 朱红文
- 任新宇
- 赵克理
- 马长山
- 丁静楠
- 任文东
- 刘元
- 刘峰
- 刘志坚
- 刘萍
- 包崇美
- 吴贝
- 周之澄
- 周波
- 周静
- 喻晓
- 姜华
- 娄筱雨
- 娄阁
- 孙媛媛
- 宗立成
- 左铁峰
- 康丽娟
- 廉锋
- 张典
- 张榄
- 张永宁
- 张鑫
- 张雯雯
- 张鹤
- 成尚荣
- 戴端
- 戴鹏
- 施妍
- 曲欣欣
- 曹志强
- 曾晨
- 朱华
- 朱城
- 朱晔
- 李伍清
- 李娟
- 李涛
- 李艳芹
- 杨京玲
- 杨再舜
-
-
罗渝慧
-
-
摘要: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俗服饰,是中国传统民俗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整理,研究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基本体系与色彩、形制、材料等主要特点以及发展变化,结合苏州当地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经济发展等设计文化环境因素对其形成的影响,可以发现:在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设计与运用中,充分体现了甪直劳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与当地动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充分体现了中国"适需而存"的科学设计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人文思想底蕴。看起来简单朴素的水乡妇女民俗服饰,却是水乡劳动妇女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不断总结、修正而形成的,具有科学的实用的意义。
-
-
周绍恩;
王鼎印;
冯健庭
-
-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设计理论、文化研究为理论指导,探究综合性体育赛事官方运动制服设计在建设我国体育事业的国家发展战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在以文化融合为源核、以服装设计为载物、以模块化设计理论为框架的基础上,本文对大型综合体育赛事制服时代审美、中华民族思想意境形态、体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从色彩运用的角度解读第十四届全运会官方运动服设计在展示新时代中国体育文化自信方面的积极尝试。
-
-
鞠東庭
-
-
摘要:
本文通过讨论形成未来平面设计师的职业准备相关问题,对于“职业准备”概念的内容进行了界定,揭示“未来平面设计师职业准备”的结构。在分析未来平面设计师职业准备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形成的主要标准,即:认知、动机、价值、社会、活动、个人、反思评价。事实证明,平面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的专业培训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强度和系统性的特点,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多样化的系统性心理教育。基于对所选标准的所有指标的诊断数据的分析,确定了未来平面设计师在其职业培训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层次的职业准备:再现性、高效性、创造性。
-
-
张金威
-
-
摘要:
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运用设计学、规划学研究方法,结合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视角,针对苏南城乡人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层面展开研究,分别从传统园林设计内容与设计思想两个层面,剖析苏南传统园林设计文化在当地城乡文化人居空间设计的运用,旨在为苏南城乡文化人居空间设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
-
邹国豪
-
-
摘要:
设计史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在专业分化、组织化、制度化等方面发展程度有限.虽然于某些领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治,但在研究理论方面仍然缺乏独立的知识系统.设计史应当作为设计文化史进行研究,设计文化史的研究方法需要社会学与技术史的合一.将设计作为文化有助于开阔设计研究视野,并培养设计与邻近邻域、学科的联系,这正是设计史研究的创新导向所在.
-
-
詹颖;
朱家李
-
-
摘要:
邛窑瓷塑是邛窑产品中极具装饰性的代表性器物。邛窑瓷塑从功能形式上可分为小型玩具和实用器具、佛教用瓷等类别,制作技法主要有手捏、模塑、雕刻等。邛窑瓷塑在造型上体现了功能与审美的高度结合,设计题材反映了唐宋时期市民生活的流行风尚,在融合时代共性与传承巴蜀文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价值。邛窑瓷塑所蕴含的设计文化对现代文创设计具有较大的启发价值。
-
-
蔡淦东
-
-
摘要:
风景园林学科近年来在海外院校中出现的新思潮同时兼有跨尺度、跨学科探索与关于设计文化的思考.风景园林思潮研究计划以介绍海外前沿学科理论为目标,先以星球尺度议题的讨论中心之一的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为重点,通过设置星球化与在地性两个极端尺度作为切入点,邀请海外学者就相关议题展开讨论.回顾了于一年前开展的风景园林思潮研究计划,概括梳理了四位研究方向和关注尺度迥异的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观点,归纳出星球化理论与学科文化建设、地球以外的想象空间、地域尺度的多学科协作、风景园林在本土问题上扮演角色、城市虚空的在地精神等主题.以学者在访谈中的观点为基础进行延展,并把其放于理论框架中以验证研究计划的可行性,指导下一阶段的研究与访谈方向,从而更好地搭建海外风景园林思潮与国内学科研究实践交流的平台.
-
-
宗立成;
王娜娜
-
-
摘要:
自从人类有目的的制造工具以来,设计文化就开始萌芽、形成和发展,分析和研究设计文化的核心因素与根本.从社会发展史、艺术人类学和设计文化史的角度,分析和研究设计文化产生的内在因素,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分析了设计与生活之间的渊源和影响机制,通过研究为人的设计和为物的设计过程,分析了设计文化的核心因素.设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生活是设计文化的核心因素与根本,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主线就是设计文化发展史.
-
-
李娟
-
-
摘要:
"日本"作为跨文化视野下具有特殊价值的研究对象,不但以个案的形式出现在以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文化研究中,也为彭妮·斯帕克等后结构主义设计文化研究贡献了大量文本.设计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变,让"日本"从系统化的抽象概念,转变成了碎片化的具体现象.本文以此为线索展开相关研究:在不同的研究范式下,"日本"是如何被差异化呈现,之间的联系又该如何理解和把握.最后,通过本文的梳理和讨论,对设计文化研究范式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延伸思考.
-
-
宗立成;
王娜娜
-
-
摘要:
自从人类有目的的制造工具以来,设计文化就开始萌芽、形成和发展,分析和研究设计文化的核心因素与根本。从社会发展史、艺术人类学和设计文化史的角度,分析和研究设计文化产生的内在因素,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分析了设计与生活之间的渊源和影响机制,通过研究为人的设计和为物的设计过程,分析了设计文化的核心因素。设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生活是设计文化的核心因素与根本,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主线就是设计文化发展史。
-
-
吕淑梅;
周洪军
- 《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
| 2007年
-
摘要:
武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民俗风情.汉正街是古汉口的发祥地,商业发达,从业人员集中,业余休闲活动多式多样,构成独特的市井景观,蕴涵浓郁的文化色彩,可谓武汉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市井文化属民俗文化范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征与物化,是人们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多重体现,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民俗文化中隐含大量设计文化的因子,以往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角度的原因而多忽略了这一点。另外,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集中反映,生活是其母体,人民群众是其主体,其最大特点是"亲和性"(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对人民群众都极具亲和力)。而民俗风情的地域性特征又往往使其其有独特的"个性"魅力和本土特色.这些恰恰正是艺术设计所极力追求的宝贵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地方的民间文化(即民俗文化)对于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试图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运用"杂论"的方式(因民俗文化与设计文化常常杂糅在一起,有时很难分清),以武汉市汉正街的市井文化为主,通过研究武汉的民俗文化,来探究其中隐含的设计文化及其特色.
-
-
石建航
- 《第七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 2013年
-
摘要:
本文重点剖析图像传播在当代设计文化中的突出地位与意义,阐述了"传播导向的设计时代"对所有设计学科的深刻影响.借由建筑表皮化与时装设计相互影响,以及经典美学的当代转向,具体阐述传播的当代内涵,进一步提出设计传播的三个层次,以及图像传播对当代设计文化和设计美学提出的挑战,前瞻设计美学的全新发展阶段——设计美学将取代艺术美学成为美学的新方向,预言设计将替代艺术,成为社会文化和美育的主导力量.
-
-
-
杨海波;
桑曙光;
王欣
- 《2007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
| 2007年
-
摘要:
家具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表达,是阶段性、地域性的信息文化载体,凝聚着历史、文化、科学、美学等诸多因素。明代家具是中国家具史上的高峰,近代中国家具的传承出现了明显断层,中国的现代家具更一度成为抄袭模仿、质低价廉的代名词。究其原因是片面追求短期利润导致的对家具设计原创性的漠视,淡忘中国文化传承、对外来风格的抄袭仿制导致的人机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的缺失,缺乏对于当代中国人文精神与当代人、家具之间关系的系统考虑。我们要想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市场体制环境,制定和实施促进家具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植于中华文化,融合现代生活,摆脱家具设计文化上的自卑、认识上的迷茫,跳出照搬西方模式的樊篱,摆脱抱残守缺、对明式家具的符号化与概念化的堆砌,注重设计的内涵和原创性,设计出具有当代文化内涵的家具。
-
-
舒湘鄂;
陈李冬
- 《2007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
| 2007年
-
摘要:
对设计的文化反思,是对新的文化程序和文化语境的反思。自觉地把设计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研究说明设计科学已进入成熟期。设计物化形态的文化是设计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设计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语境赋予设计以确切的含义,只有在语境的参与下,只有在具体语境提供补充信息的前提下,设计才能显示它特有的确切的意义。rn 现代社会的文化结构已发生了变化。大众文化已成为文化理论分析和批评的主要对象。我们己然没有办法再按照过去的文化秩序来理解今天的设计作用,大众文化的价值观改变了人们的理解认知系统,为设计文化提供了更新的语境。文化研究虽然不能为设计建立一个精确的因果关系,这也不影响人们对于文化与设计关系的一种比较成熟的见解。一旦我们把现代设计与大众文化这样一个处在共时的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分析时,我们就更加有信心认定设计文化是生活方式抉择的大众文化。
-
-
刘月林;
张玉江
- 《2007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
| 2007年
-
摘要:
由于设计本身的需要,才有了文化介入的可能性,但究竟在文化的那个层次上切入,与设计最为相关的,而又不是肤浅的,才能直至文化的核心内涵?着重阐述复杂的文化系统的关联关系,而不是局限于某个具体的环节或细节论述,文化认知特征——一种群体意义上的认知,区别于个体的实验性认知,因此便有了与设计关联的公众性意义。关注当代产品设计及其历史脉络,以构建一个基于文化的设计方法、设计准则和设计评价。
-
-
孙文艳;
钟厦
- 《2007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
| 2007年
-
摘要:
众多新生的陌生事物,层出不穷地更新着我们所熟悉的环境,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文化的断裂。文化,一直是设计界瞩目的话题,永远不会过时。rn 本文从"文化"与"设计"的概念入手,从世界设计发展史的角度讲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和"设计"之间错综复杂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说明了文化对于设计有指导作用,设计对文化有促进作用。设计创造新的文化,文化作用于设计,又更新着文化。崭新的科技革命并不意味着文化的丢失,我们对文化延续有着历史使命感,不能让传统文化成为生活的抉择,也不要成为永远的乡愁。
-
-
孙文艳;
钟厦
- 《2007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
| 2007年
-
摘要:
众多新生的陌生事物,层出不穷地更新着我们所熟悉的环境,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文化的断裂。文化,一直是设计界瞩目的话题,永远不会过时。rn 本文从"文化"与"设计"的概念入手,从世界设计发展史的角度讲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和"设计"之间错综复杂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说明了文化对于设计有指导作用,设计对文化有促进作用。设计创造新的文化,文化作用于设计,又更新着文化。崭新的科技革命并不意味着文化的丢失,我们对文化延续有着历史使命感,不能让传统文化成为生活的抉择,也不要成为永远的乡愁。
-
-
孙文艳;
钟厦
- 《2007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
| 2007年
-
摘要:
众多新生的陌生事物,层出不穷地更新着我们所熟悉的环境,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文化的断裂。文化,一直是设计界瞩目的话题,永远不会过时。rn 本文从"文化"与"设计"的概念入手,从世界设计发展史的角度讲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和"设计"之间错综复杂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说明了文化对于设计有指导作用,设计对文化有促进作用。设计创造新的文化,文化作用于设计,又更新着文化。崭新的科技革命并不意味着文化的丢失,我们对文化延续有着历史使命感,不能让传统文化成为生活的抉择,也不要成为永远的乡愁。
-
-
孙文艳;
钟厦
- 《2007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
| 2007年
-
摘要:
众多新生的陌生事物,层出不穷地更新着我们所熟悉的环境,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文化的断裂。文化,一直是设计界瞩目的话题,永远不会过时。rn 本文从"文化"与"设计"的概念入手,从世界设计发展史的角度讲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和"设计"之间错综复杂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说明了文化对于设计有指导作用,设计对文化有促进作用。设计创造新的文化,文化作用于设计,又更新着文化。崭新的科技革命并不意味着文化的丢失,我们对文化延续有着历史使命感,不能让传统文化成为生活的抉择,也不要成为永远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