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轻工业、手工业、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37906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艺术科技、建筑师、南方建筑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98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2016年中国建筑史学年会等;西方建筑的相关文献由271位作者贡献,包括万书元、何冀、俞挺等。
西方建筑—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7906篇
占比:99.93%
总计:338155篇
西方建筑
-研究学者
- 万书元
- 何冀
- 俞挺
- 吴焕加
- 周鼎
- 唐煜璐
- 张书铭
- 张正阳
- 张萍
- 徐佰钦
- 朱剑飞
- 朱磊
- 梁允翔
- 王凯东
- 缪朴
- 苑文凯
- 谢凤仪
- 郭璇
- 鲍超
- Antonio
- Bordailo
- Coco Z
- Dariel Studlo
- E.M法雷利
- Joachim Ritter
- Jose
- Ortiz
- 丛桂芹
- 乔文星
- 井渌
- 亦非
- 任书斌
- 伊丹
- 何慜瓅
- 何慧珊
- 余彦秋
- 余齐舜
- 佟佳
- 佳人
- 傅平
- 兰砚
- 冀治宇
- 冯琳
- 冯路
- 冯骥才
- 凌世德
- 凌敏
- 刘云月
- 刘先觉
- 刘冬梅
-
-
刘思嘉;
耿涛
-
-
摘要:
该文研究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其对19世纪后中国建筑转变的影响,以及产生的改变与革新、矛盾与问题,以此探讨当代中国建筑未来发展的趋势,并以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为例,分析参会建筑本迪克斯金庙与中国馆引起的社会反响并得出结论——中国建筑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吸收西方文化观念的同时,仍要保留中国的文化精神与传统技术,体现中国气质。
-
-
闫友鹏;
方巍
-
-
摘要:
建筑发展过程中,西方建筑一直是一朵绚丽激扬的奇葩。从建筑美学发展至今,西方建筑美学在整个美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多种门派的哲学理论影响下,发展出了多种独特的美学思潮与建筑形式。本文对近现代西方建筑美学背景进行梳理,以赖特的流水别墅、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等建筑为例,探讨近现代西方美学思潮对西方建筑的影响。
-
-
戴明珠
-
-
摘要:
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之中,美学也是如此,处于不断延续、生长的过程之中,其发展历程与地域、社会背景、宗教文化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而在建筑领域中,一方面,审美存在共同美感与共同规律,另一方面,审美习惯是动态的变化的,与经济、文化、工艺、资源紧密联系。本文将以西方建筑领域的审美为范围基础,探讨美学发展历程与其人文背景的关系及影响,以及在当今社会及未来的大环境下,建筑美学发展趋势所受的影响。
-
-
-
-
-
摘要:
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与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被并称为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不同于西方建筑“石头史诗”般的表达,中国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精巧华美、自成体系,是人类建筑史的东方经典流派,比如故宫就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经典表达。
-
-
-
刘芳
-
-
摘要:
包豪斯成立的时候在《包豪斯宣言》中提到:"一栋建筑是各种艺术共同组合的实体."我们在探寻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艺术审美时,不妨从建筑着手.本文认为"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的"1这一说法过于片面化,忽略了建筑精神.蔡元培先生曾说:"我国建筑既不如埃及式之阔大,亦不类峨特式之高骞,而秩序谨严,配置精巧,为吾族数千年来受礼法尚实际之精神所表示焉."2其道出了中国建筑尊崇礼法的核心特征,可见,建筑不仅仅是视觉的审美,更是时代赋予价值精神的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西方建筑从外在的形式到功能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有其独特的表达,本文通过西方建筑上的三个时间节点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阐述其内在的美育思想.
-
-
英姿
-
-
摘要:
在我国近代史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涌入,给我国建筑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也进一步促进了中西建筑的文化交融,从而使中西文化得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尤其是对于上海来说,中西建筑文化更是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新天地商业区更是因时尚与历史文化的碰撞成为上海地标之一,彰显上海世界魅力之都的风采。为此,本文便以上海石库门为例,深入研究中西建筑的设计特点,从中深刻感受中西建筑所具有的魅力差异。
-
-
刘芳1
-
-
摘要:
包豪斯成立的时候在《包豪斯宣言》中提到:"一栋建筑是各种艺术共同组合的实体。"我们在探寻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艺术审美时,不妨从建筑着手。本文认为"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的"1这一说法过于片面化,忽略了建筑精神。蔡元培先生曾说:"我国建筑既不如埃及式之阔大,亦不类峨特式之高骞,而秩序谨严,配置精巧,为吾族数千年来受礼法尚实际之精神所表示焉。"2其道出了中国建筑尊崇礼法的核心特征,可见,建筑不仅仅是视觉的审美,更是时代赋予价值精神的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西方建筑从外在的形式到功能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有其独特的表达,本文通过西方建筑上的三个时间节点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阐述其内在的美育思想。
-
-
杨明洁1;
刘龙堰1;
黄晓敏1
-
-
摘要: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入我国,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碰撞。十九世纪前后的西方的优秀文化建筑则是对我国的建筑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对于我国的建筑师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而我国从十九世纪以来的室内外建筑风格,除了坚持中国文化传统外,也逐渐走向了中西结合式、西方古典式和西方现代式风格。在中国当代的室内设计中,西方文化的元素也在不断的增加和完善。在时代的发展中,两种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许多新式的风格。本文主要分析十九世纪前后中西方的文化建筑风格,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
-
李子昂
- 《2017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东西方建筑的形式、特征因不同的地域、自然及文化土壤的孕育而风格迥异,其建筑装饰也丰富多彩.本文以路易斯·康提出的“节点是装饰的起源”反观西方建筑发展的各个阶段,探寻其各阶段建筑中普遍注重的节点装饰性.再以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性元素“斗栱”引起的功能形式之争为切入点,通过其从结构构件到装饰节点演化的过程,试论其本身具有的装饰性属性.最后以中国传统建筑三段式划分形成的另一个节点——“柱础”的起源及其向装饰性构件发展的过程为例证,试析节点装饰性在中国建筑中的普遍性体现,以探析东西方截然不同的建筑文化体系中共通的审美诉求.
-
-
陈兴义;
李婷
- 《2016年中国建筑史学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在全球化语境下,信息的快速传播加速了建筑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其他学科的介入为建筑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与方向.市场经济的发展将我国的建筑推向了全球化的视野,世界建筑多元化的理论与思潮对我国建筑的发展产生了不容置疑的影响.本文旨在探究近现代以来西方建筑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情况,总结其传播途径,分析不同时期西方建筑现象在我国的表现形式,反思在当今世界跨文化发展的潮流之下,受到外来建筑文化强烈冲击的我国本土建筑该如何发展,以及外来建筑文化对当代我国建筑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
-
周鼎
- 《第十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1900年的庚子事变后,首都北京大量建造起洋房,其中不仅有商业建筑,还有大量的民居建筑。如今北京的东交民巷地区就汇集了大量的这一时期建造起来的西洋式建筑。本文在对清末民初时期西方建筑对北京地区建筑影响的基础上,重点以珠市口大街161号院为例,说明该时期西方建筑对民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