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
虞集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内蒙古社会科学、殷都学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与元代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虞集的相关文献由101位作者贡献,包括姬沈育、喻学忠、李舜臣等。
虞集
-研究学者
- 姬沈育
- 喻学忠
- 李舜臣
- 查洪德
- 王培华
- 邓锡斌
- 周少川
- 宋怡心
- 张磊
- 李超
- 欧阳江琳
- 翟禹
- 谢皓烨
- 邱江宁
- 郭姝婷
- 雷雨
- 伍蠡甫
- 何东
- 何云丽
- 冀伏
- 冯小禄
- 刘平平
- 刘艳
- 匡裕彻
- 卢仁龙
- 史国生
- 吴光正
- 吴圣昔
- 吴圣普
- 吴海滨
- 周一良
- 周海涛
- 周积明
- 唐朝晖
- 孔祥辉(图)1
- 宋友贤
- 宋涛
- 尚衍斌
- 左东岭
- 庄婷婷
- 张健
- 张国宏
- 徐亚玲
- 徐邦达
- 敖思芬
- 方国瑜
- 朱同炳
- 朱曙辉
- 朱良志
- 李军
-
-
邱江宁
-
-
摘要:
元代草庐文人基于对大一统时代疆域辽阔、文化多元、思想驳杂现实的理解,在哲学思想上和会朱陆,学宗朱子兼宗陆学;在人生选择上,放开心扉,不立崖岸,负笈北上,不负所学,成为元代南人北进风潮的中坚力量;在创作上,草庐文人以和会包举、雍容大气之态黼黻时代,倡导清和雅正之风,并借助群体的社会地位与影响,令其审美倾向蔚为一代文坛风气。
-
-
赵欢
-
-
摘要:
"元诗四大家"之首虞集是元代中期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理论推动了元诗的发展和兴盛.诗歌宗唐是虞集的创作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研究虞集的诗歌主张,分析其理论形成的过程,探讨虞集作品对元代文坛的影响,对元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
吴光正
-
-
摘要:
元代文坛领袖虞集在阅读道经、服食丹药、参与科仪活动、交游道士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自己对道教的体悟,进而影响了自己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并因此成为元代文坛与道教界关系最为密切的文人.其道教诗词不仅反映了其与道士的密切交游,而且揭示了儒士与道士共同的精神追求,即将归隐与修道完全等同起来的精神追求.其道教散文尽管大部分是应用文,但由于其与道士交谊深厚,且是以一个道教信徒的心态从事创作,所以不仅详细记载了元代道教各派的历史,而且颇能彰显元代道士的内在风神、儒士道士之间的情谊以及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所有这一切,均与元代特殊的宗教政策和族群政治密切相关.
-
-
-
-
谢皓烨
-
-
摘要:
虞集在元代文章家中足称巨擘。其楼台亭阁记应他人请托而作者多,有感而发者少,又因为记体散文自宋代欧阳修、苏轼始,即以议论为主,故虞集的楼台亭阁记常常旨在载道明理而不重记事抒情;出于自觉的艺术追求,虞集的楼台亭阁记命意谋篇纵横开阖、神奇变化,语言表达平易流畅;虞集服膺理学,又常履职馆阁,其楼台亭阁记文风雅正。
-
-
陈汉文
-
-
摘要:
元代至治三年(1323)八月,英宗被杀,史称"南坡之变",事涉不同蒙古派系的夺权和争斗.聚焦这段内乱历史及其周边文本,可知元代中期宫廷文人是以一组联句及三组次韵诗的方式沉淀思绪达至疗伤,由最初激动隐晦的直白至平淡内敛的情词景语,到直斥叛党之非的诗史之笔,最后以大雅正声的宫廷诗回应时政.这时段的几组联作是诗人将创伤经验自我内化的一个过程,并转化为重建道德标准的力量.
-
-
喻学忠;
郭姝婷
-
-
摘要:
虞集祖上世居四川,后因宋季战乱而移居江西。虞集家学渊源深厚,曾祖父虞刚简及外祖杨文仲均为巴蜀著名学者,故其一生成就肇启于蜀学,其对蜀学也尊崇有加。虞集喜爱巴蜀的风土人情,他在诗文中赞美巴蜀文化,流露出自己对巴蜀的眷恋之情。虞集44岁时,蒙恩代祀西岳,踏上祖籍地,对故园遗物表达了追思之情。
-
-
班布尔汗
-
-
摘要: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汴梁被金军攻破,宋钦宗前往金营议和,吏部侍郎李若水随行。钦宗一到金营就被扣押,李若水拒降,痛骂金人后被割断脖颈和舌头,当场惨死。金军上下无不动容,都说:“当年为辽殉节者还有十几个人,如今南朝(即北宋)竞只有李侍郎一个硬骨头!”而在金蒙战争中,乃至金朝被蒙军打垮后,“殉金者”大有人在,以致元朝学者虞集叹道:“自古殉国者从没这么多!”
-
-
朱曙辉;
段节妹
-
-
摘要:
在元代中期以雅正为正统的诗歌风潮中,原本以奇丽见长的游仙诗也应时而变.作为元代中期雅正诗风的代表人物,虞集对前代奇丽游仙诗风的代表人物曹唐提出批判,并亲自创作出符合自身雅正诗学理念的游仙诗.虞集的游仙诗批评与创作展示了游仙诗在元代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中的特殊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