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河段
荆江河段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水路运输、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867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经济研究参考、湖泊科学、水资源研究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三峡工程运用10年长江中游江湖演变与治理学术研讨会、第三届长江论坛等;荆江河段的相关文献由257位作者贡献,包括夏军强、邓珊珊、何广水等。
荆江河段
-研究学者
- 夏军强
- 邓珊珊
- 何广水
- 周美蓉
- 姚仕明
- 陈飞
- 黄召彪
- 张卫军
- 段光磊
- 孙昭华
- 张小峰
- 彭严波
- 曾庆云
- 李义天
- 李志威
- 江凌
- 解祥成
- 谢作涛
- 黄成涛
- 黎礼刚
- 何传金
- 余新明
- 冯凌1
- 刘亚
- 刘鑫
- 吕孙云2
- 周儒夫
- 尹书冉
- 彭玉明
- 曾勇
- 朱勇辉
- 朱汝兰
- 李响2
- 李宁波
- 李明
- 李玉荣
- 杨维明
- 汪红英
- 渠庚
- 熊小元
- 王平义
- 王琴
- 罗泽华
- 谢先保
- 邓鹏鑫2
- 长江
- 陈玥如
- 雷国平
- 韩林峰
- 黄火林
-
-
丁远远
-
-
摘要: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人类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牢记心间、人民至上初心如磐的伟岸丰碑。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湖南洞庭湖口的荆江河段,是长江水患最严重的地方。1949年前的300多年间,荆江大堤溃决过34次。新中国一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把治理荆江水患放在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的首位。
-
-
杨云平;
李明;
刘万利;
朱玉德;
杨丽洁;
余文钧
-
-
摘要:
长江是中国的“黄金水道”,通过系统性航道整治和疏浚维护,长江荆江河段航道水深已由2002年的2.9 m提升至2020年的3.5~3.8 m,但仍低于上游三峡大坝库区(4.5 m)及下游河段(4.5~6.0 m),航道水深与上下游不衔接且制约长江航道综合效益发挥。为了适应上下游航道水深,需提升荆江河段航道尺度,亟需明确航道水深资源、碍航特征与河道演变等关系。以长江荆江河段为对象,分析1960—2020年水沙及地形等资料,开展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滩槽演变与航道水深资源提升关系研究。研究表明:三峡工程运行后荆江河段以枯水河槽冲刷为主,冲刷量占全部冲刷量的90.97%,江心洲和边滩面积减少18.3%,其中江心洲、边滩面积减幅分别为9.4%和24.9%;在河床冲刷与航道整治工程实施条件下,以4.5 m×200 m(水深×宽度)进行航道尺度核查,荆江河段碍航总长度占全河段5.3%;4.5 m水深碍航特征包括砂卵石河段枯水位下降幅度高于河槽下切深度引起航道水深不足,沙质河床内弯曲河段“凸岸侧边滩冲刷、凹岸侧深槽淤积”引起滩槽形态及航道边界不稳定,以及分汊河段内洲滩萎缩与汊道间不均衡冲刷引起枯水航路不稳定及水深不足。
-
-
夏军强;
刘鑫;
邓珊珊;
周美蓉;
李志威;
彭玉明
-
-
摘要: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床持续冲刷,局部河段崩岸频发,影响河道内悬沙输移与河床形态调整.本研究采用实测长程河道地形及固定断面地形资料,确定了2002-2018年荆江河段的主要崩岸区域,估算了崩岸土体的泥沙总量,进而定量分析了河岸崩退对河床调整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荆江段累计河岸崩退体积约为2.0亿m^(3),约占该河段总冲刷量的17.5%;腊林洲及北门口河段累计崩岸体积与累计水流冲刷强度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R^(2)=0.95,0.97);荆江段崩岸土体泥沙总量为2.7亿t,其中枝城-监利河段崩岸土体总量为1.67亿t,约占该河段沿程泥沙补给总量的30.7%,因此崩岸土体对悬沙沿程恢复有重要贡献;河岸持续崩退过程中,崩岸河段内的断面形态趋于宽浅,护岸工程修建后则明显趋于窄深,因此河道崩岸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河床的冲深下切程度.
-
-
夏军强;
周悦瑶;
邓珊珊;
周美蓉
-
-
摘要:
针对长江中游荆江段已护岸段的工程水毁问题,本文考虑单个块石起动及整体滑移破坏两种水毁模式,提出了基于力学过程的抛石护岸工程稳定性计算模型。以荆江北门口河段的两个典型断面为例,采用该模型计算了2017年8月—2018年10月水下抛石护岸工程的水毁破坏过程,定量分析了近岸流速、床面冲淤幅度、块石粒径及水下岸坡坡度对抛石护岸坍塌比的影响。结果表明:计算时段内抛石护岸工程总体上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坍塌比均值仅为5%;坍塌比随近岸流速的增加而增加,当平均流速超过一定临界值时,坍塌比急剧增加,且块石团休止角越大,该临界值越大;坍塌比也随河床冲刷深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同样在特定冲刷深度下会出现急剧增加的变化趋势;随着块石粒径的增加和水下自然坡度变缓,抛石的坍塌比逐渐减小,且水下坡度缓于1:2.0的抛石护岸工程稳定性较高。
-
-
张冬冬;
戴明龙;
陈玺;
邓鹏鑫;
章晓梦
-
-
摘要:
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荆江河段冲淤变化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分析了三峡水库建库前后荆江河段地形变化对2008—2018年8—11月洞庭湖水文情势的影响。结果表明:荆江河道地形变化导致洞庭湖区8—11月水位下降,地形变化对洞庭湖区水位的影响程度随着与城陵矶距离增加而减弱;荆江河段和三口洪道冲刷下切削弱了长江与洞庭湖的水力联系,导致同样来水条件下荆南四河入湖和城陵矶出湖水量减少,从而间接降低了洞庭湖的调蓄能力;在枝城站来水一定的条件下,荆南四河分流量减少导致沙市—螺山河段的流量增加,同流量下螺山站中低水水位有一定的抬高。
-
-
李林林;
夏军强;
周美蓉;
邓珊珊
-
-
摘要: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持续冲刷,床沙与推移质、悬移质泥沙不断交换,从而造成该河段床沙发生不同程度的调整,对长江中下游河床演变及非平衡输沙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在新水沙条件下,总结分析了沙波运动特性及床沙交换方式,引入Markov三态转移概率及非均匀沙隐暴系数,得到基于状态转移概率的沙质河段床沙级配调整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4年,沙市站年内床沙中值粒径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监利站年内床沙中值粒径则先减小后增大,且荆江河段年际床沙中值粒径总体呈上升趋势,粗化程度约为6.9%~9.3%;(2)20092014年,沙市站床沙组成中粒径d<0.062 mm的泥沙所占比重不变,0.062 mm≤d<0.25 mm的泥沙所占比重逐年减少(累计减少11.4%),d≥0.25 mm的泥沙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累计增加11.4%),而监利站床沙组成均存在波动性变化;(3)荆江河段床沙转换为推移质的概率随着泥沙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床沙转换为悬移质的概率随着泥沙粒径的增大而减小,而推移质和悬移质转换为床沙的概率均随着泥沙粒径的增大而增大,河床发生冲刷粗化时泥沙输移的主要形式为悬移质(概率为81%~87%),而淤积细化时床沙补给主要来源于推移质(概率为8%~12%).通过验证,本文概率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符合较好,能够应用于长江中游沙质河段年际床沙粗化及年内床沙级配调整过程预报,为进一步开展三峡工程下游非均匀悬移质泥沙沿程恢复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
周美蓉;
夏军强;
邓珊珊;
刘鑫
-
-
摘要:
水流挟沙力公式及其参数选取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悬沙输移及河床冲淤变形的计算精度.在少沙河流,张瑞瑾水流挟沙力公式被广泛应用,但其系数和指数在不同研究中取值差异较大.本研究首先选取长江中游相对冲淤平衡状态下的水流含沙量资料共计573组,将其近似等于水流挟沙力;然后点绘水流挟沙力和水沙综合参数的关系,从而确定参数k和m的计算关系;最后将完善后的水流挟沙力公式嵌入到一维水沙动力学模型中,模拟了长江中游荆江段2016年的水沙输移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当挟沙力公式中参数采用计算式确定时,各水文站计算和实测含沙量平均相对误差在26%~36%之间;而这些参数取为常数时,含沙量平均相对误差范围为39~49%.因此当采用计算式确定张瑞瑾挟沙力公式中的参数时,相较于取值为常数,水沙输移过程的计算精度更高.故该方法解决了以往在低含沙量条件下不易确定挟沙力公式中关键参数的难题,提高了水沙数学模型的计算精度.
-
-
杨超
-
-
摘要:
万里长江自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出三峡至江汉平原流速放缓,在荆江河段逐渐形成了“九曲回肠”的独特河流地貌类型。随着长江流水对河面的冲刷和侵蚀,最终在自然或人工裁弯取直作用下,河水由取直部位流去,原本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了牛轭状的湖泊湿地,称为牛轭湖。长江中游下荆江河段短短175千米的河道周边,共分布了7条牛扼湖故道,被统称为长江中游故道群湿地。
-
-
周美蓉;
夏军强;
邓珊珊;
李志威
-
-
摘要:
在冲积河流上,各类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河床的演变过程.本文通过改进现有的一维水沙数学模型,重点研究护岸及护滩(底)这类限制河床进一步冲刷的整治工程对水沙输移及河床冲淤变形的影响.首先对固定断面的各节点采用特定的代码进行标记,以此区分河漫滩、有或无整治工程的主槽区域.然后对悬沙输移及河床冲淤变形模块进行改进:当断面发生淤积时,其形态调整不受整治工程的影响,淤积量将在整个断面上进行分配;当发生冲刷时,断面形态调整仅发生在未实施工程的位置或者受工程限制但形成了一定厚度淤积层的区域;在实施了整治工程且无法提供沙源的区域,河床冲刷则不会发生.最后长江中游荆江段2016年的模拟结果表明:考虑整治工程情况时,改进模型计算的河道冲刷量偏小且与实测值更为接近;河槽断面形态与实测结果也更为吻合.
-
-
陈玥如
-
-
摘要:
回顾了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生态航道建设的主要内容、初步成效和基本经验,梳理了工程的环境制约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建设长江绿色航道的若干建议,为长江航道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
-
尹书冉;
雷国平;
黄召彪
- 《三峡工程运用10年长江中游江湖演变与治理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三峡枢纽蓄水后,荆江河段现行的82基面不能满足航道工程建设的需要.本文分析了三峡蓄水以来影响枯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采用长系列年水文资料对荆江河段设计水位进行计算,并利用三峡蓄水以来的枯水位变化与水沙数学模型预测成果对其进行复核,所得到的设计水位值基本符合实际,既反映了三峡蓄水后的影响,又体现了荆江河段河床演变趋势.
-
-
周成成;
黄召彪;
熊小元;
余新明
- 《三峡工程运用10年长江中游江湖演变与治理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根据三峡水库蓄水以来荆江河段实测水沙、河道冲淤等实测资料,统计并分析了蓄水以来荆江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及水位变化特点.分析指出,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荆江河段来沙量大幅减少,总体冲刷量较蓄水前有所增大,且主要集中在枯水河槽,与航道条件密切相关的枯水河槽以上的滩地部分冲刷也有所增大;同流量下沿程水位均有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砂卵石河床段、临近城陵矶的荆江河段尾端,水位下降幅度较小,而紧邻砂卵石河床段的沙市附近水位下降幅度较大.
-
-
-
-
何广水;
姚仕明;
黎礼刚;
廖小永
-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位于坝下游的荆江河段来沙量大幅度减少,引起荆江河道较剧烈的冲刷调整,近岸河床的水下岸坡变陡,河岸稳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隐患,局部河段甚至发生了岸坡崩塌险情,影响荆江河段防洪工程的安全运行.针对河道岸坡稳定存在险情隐患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
-
-
曾庆云;
吕品
- 《三峡工程运用10年长江中游江湖演变与治理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碾子湾水道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上段,河道上段微弯,下段顺直,分上、下两个过渡段,其中下过渡段于2001-2003年进行了航道整治,航道条件得以改善.上过渡段航道条件目前虽较好,但,随着南碾子湾高滩岸线崩退,弯顶段有向双槽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近期实测资料,认为南碾子湾高滩岸线崩退和三峡蓄水后中水持续时间延长为目前航道不利变化的主要原因,上游河势变化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从航道治理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思路及初步的方案.
-
-
陈飞;
杨维明
- 《三峡工程运用10年长江中游江湖演变与治理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荆江河道演变监测分析的监测范围及方法,研究分析的手段以及岸坡稳定评估体系对崩岸的预测,比较了预测的崩岸与实际发生的情况,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解析和思考.荆江河道演变监测分析项目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提供了实时的、动态的、不可能再生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荆江河道监测研究分析方法和岸坡稳定的评估体系,是比较完整科学的崩岸预测的理论体系,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改进该理论.
-
-
-
LIN Qiusheng;
蔺秋生;
HUANG Li;
黄莉
- 《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
| 2014年
-
摘要:
长江荆江沙市河段历来防洪形势严峻,航道问题突出.沙市水文站是沙市河段的水沙代表站,同时又是长江中游干流的重要控制站和报汛站,对荆江地区防洪安全和防洪调度至关重要,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借助大量原型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沙市站的水沙特性与水位流量关系,并研究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60年来,沙市站年径流量变化不大,年输沙量基本呈现减少的趋势,且以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减少幅度最大;受荆江三口分流分沙比变化影响,沙市站分泄枝城站来水比例持续增加,分泄来沙比例累计有所增加.沙市站径流量、输沙量均集中于汛期5-10月,且输沙量更为集中.沙市站水位自1969年以来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且以枯水流量水位下降值比较大,下荆江裁弯、葛洲坝工程运用及三峡水库运用引起沙市站水位的下降值分别为1.11~0.53m、1.38~0.04m、1.34~0.34m.长江上游来水来沙变化、三峡工程等水利枢纽建设、下荆江裁弯工程实施及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变化影响是沙市站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河床冲於、河道形态及下游水位边界条件等对沙市站水沙条件,特别是水位流量关系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随着三峡工程及长江上游其他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的蓄水运用,相关研究工作仍需继续深入开展.
-
-
LIN Qiusheng;
蔺秋生;
HUANG Li;
黄莉
- 《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
| 2014年
-
摘要:
长江荆江沙市河段历来防洪形势严峻,航道问题突出.沙市水文站是沙市河段的水沙代表站,同时又是长江中游干流的重要控制站和报汛站,对荆江地区防洪安全和防洪调度至关重要,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借助大量原型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沙市站的水沙特性与水位流量关系,并研究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60年来,沙市站年径流量变化不大,年输沙量基本呈现减少的趋势,且以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减少幅度最大;受荆江三口分流分沙比变化影响,沙市站分泄枝城站来水比例持续增加,分泄来沙比例累计有所增加.沙市站径流量、输沙量均集中于汛期5-10月,且输沙量更为集中.沙市站水位自1969年以来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且以枯水流量水位下降值比较大,下荆江裁弯、葛洲坝工程运用及三峡水库运用引起沙市站水位的下降值分别为1.11~0.53m、1.38~0.04m、1.34~0.34m.长江上游来水来沙变化、三峡工程等水利枢纽建设、下荆江裁弯工程实施及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变化影响是沙市站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河床冲於、河道形态及下游水位边界条件等对沙市站水沙条件,特别是水位流量关系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随着三峡工程及长江上游其他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的蓄水运用,相关研究工作仍需继续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