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利史

水利史

水利史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241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工业经济、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1982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古今农业、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06年中国现代水利建设高级论坛、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水利的历史与未来水利史学术研讨会等;水利史的相关文献由21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云鹏、周魁一、李可可等。

水利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1982 占比:99.54%

总计:52223篇

水利史—发文趋势图

水利史

-研究学者

  • 李云鹏
  • 周魁一
  • 李可可
  • 谭徐明
  • 关传友
  • 周九香
  • 郭发明
  • 陈茂山
  • 靳怀春
  • 吕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丁远远
    • 摘要: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人类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牢记心间、人民至上初心如磐的伟岸丰碑。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湖南洞庭湖口的荆江河段,是长江水患最严重的地方。1949年前的300多年间,荆江大堤溃决过34次。新中国一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把治理荆江水患放在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的首位。
    • 唐子雯
    • 摘要: 我国水资源匮乏,南北水资源量差异较大,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导致我国的悠久的治水传统,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也离不开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建设一直是治国安邦的之本,由于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因地制宜兴建水利项目,这使我国的水利工程呈现出多样性和代表性,由此产生了丰富且极具特色的水文化。
    • 佘凯琼
    • 摘要: 昆明因滇池流域水利开发而兴盛,并体现各时代特色。从宋代大理国的初步开发到元朝大规模开发,再到明清形成成熟的水利网络,流域内的各项水利工程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效益,推动城市纵深发展;近现代以来,出现新的水利建设工程和规划。拨开水利开发的面纱,窥探水利建设与流域内农业开发、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可为当代流域开发、城市品牌形象升级提供新思路。
    • 李云鹏
    • 摘要: 水利史与水文化是交叉学科,涉及水利工程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灾害学、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专业领域,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及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特色学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愈加重视,水利史与水文化学科在传统的水利史志研究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经世致用的学科特点愈发凸显。系统回顾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与水文化研究机构的沿革变迁,分析近20年该学科发展趋势与特点,总结研究进展及学科建设成果。21世纪以来,水利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齐头并进,学科交叉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历史文化传承和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水利遗产保护、水文化研究领域快速拓展,并在大运河及灌溉工程遗产等水利遗产保护利用、水利文化挖掘与传播等研究方面取得突出进展,以此为契机,水利史与水文化学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 周勤勤
    • 摘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治水史"(项目编号:14ZDB049)由王瑞芳担任首席专家。王瑞芳,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史、水利史和"三农"问题研究。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著《当代中国水利史(1949—2011)》获第十届(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专著《土地制度变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革——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运动为中心的考察》获第九届(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 牛志奇
    • 摘要: 《河渠书》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史记》中的名篇,文章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记述从大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 (公元前109年) 黄河瓠子堵口及其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河渠书》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更是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本文从《河渠书》的主题框架、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进行了解读,阐述了观点。
    • 任俊华; 庞小条
    • 摘要: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沟洫志》篇末总结中国古代水利史时强调:“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河即黄河。水滋养万物,作为九州水源之宗的黄河,养育了从远古延续至今的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传承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
    • 赵树丛
    • 摘要: 三峡大坝作为世界水利史上史诗般的超级工程,于1994年开工建设,2006年全面建成。如今长江安澜,三峡头功!但最使我难忘和惦念的,是那些为建设三峡大坝失去家园移民到安庆的三峡人。移民,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据说"解手"这个词,就来源于古代的移民史。明代的朱皇帝是移民最强有力的推行者,或开垦,或戍边,或避疫,明朝大大小小的移民工程数不胜数。明开国之初,山东、河南、河北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瘟疫,人口骤减,十室九空。
    • 谭徐明; 王晓璐
    • 摘要: 以《李仪祉先生年谱》为切入点,研究了近代水利家李仪祉以及作者胡步川在传统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研究指出:20世纪30至40年代以"关中八惠"为代表的现代灌溉工程的兴建,是西方水利科学技术传播并付诸实践的进程,以及第一代水利工程师筚路褴褛的经历.《李仪祉先生年谱》堪称近代年谱的经典,弥补了近代水利史诸多空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胡步川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和现代灌区管理的先行者,胡步川是被忽略的近现代水利大家,值得多视角的深入的研究.
    • 李云鹏; 郭姝姝; 朱正强
    • 摘要: 鲁西南地区是历史时期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交汇"区,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域水系水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剧变.本文基于历史文献,分析了几个典型历史时期区域河湖水系格局及湖泊数量、积水面积等指标,试图复原区域水环境变迁的大体脉络,并基于水利史的视角分析区域环境演变的动因.研究认为,黄河1128年南徙夺淮、元代京杭运河的营建及1855年铜瓦厢改道是区域水系演变的三个重要节点,不同阶段区域湖泊数量及积水面积逐渐减少,黄河变迁成为区域水环境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人类活动对其演变历程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元明清时期,会通河的开凿和经营塑造了区域相对稳定的水系格局及水环境.认知区域水环境的历史背景,总结变迁规律和蜕化原因,为当前修复区域水环境、改善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